李龙波
月亮解开自己的边缘线,变幻出131种形状。1881年出生的毕加索先生从画布上起身。
亚欧板块上空的季节推移进2012年北京的春天,阳光分外明亮。
毕加索先生踱步进入整合课堂,黑色帽檐下传出声音:“惊奇在纯洁的光线中粗野的大笑。”
“创作的材料越来越丰富,丰富得不可理喻。不过,我要学会在这些材料中找出联系。当然,你们可以将‘纯洁的光线理解成形式的简洁性,也可以是教育本身。教育……”毕加索先生一边说,一边拨弄着鼠标。
听课的小江老师和小李老师正襟危坐,他们边思索边做笔记。
“我不太懂教育,但是,不管创作的材料如何丰富,比如信息……技术……对我来讲,这是一种陌生的事物,它面对的是现实。”毕加索先生点开PPT,画面是一张张大千在巴黎的照片。
“鼠标、画笔、手,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我曾和张大千先生会面,受其指教。我习惯了西方思维的手拿起中国的毛笔,捕捉中国国画的神韵。选择哪一种工具当然很重要。更为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开放的、学习的心境。”毕加索先生继续点击,画面上显示出他的国画习作。
“我一直面对的是画布,今天,我面对的是特殊的画布;观众也变了,变得更加稚嫩、鲜活。我显得更为谨慎,因为时间的海洋上,你们都是乘客。但是,也是你们,让我在谨慎的基础上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面对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你们,你们每个人的声带上都有一支交响乐团,每个人的视网膜上都倒挂着一幅名画佳作。无限可能性藉着创造力而显示出高贵。”毕加索先生一边说,一边用手压低了帽檐。
“好吧,我们开始上课——”
毕加索先生给学生布置的课堂任务是画人物像。学生们开始画自己最感兴趣的人像的一部分,如生A画了鼻子,生B画了耳朵,生C画了马尾辫……画完后通过计算机发送到毕加索先生的机子里。
毕加索先生翻看着学生的作品,将每一部分组合起来,一幅幅立体主义画作就此产生了。
课后,办公室。小李老师的办公桌上躺着一本书:《毕加索——生平与创作》。小江老师的听课记录簿被风打开:“整合课堂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这个空间蕴含着多种可能性:毕加索会从画布的牛角里来,教师的创造力会撞击多媒体的屏幕、从学生的天性中来……”
小江老师抬起头,把目光投向窗外,然后,北京的玉兰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