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霖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方法;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56-01
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我们走过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十年探索路。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课本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也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通过学习和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它重视过程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十年新课改,十年学习路。作为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更要不断学习,确立新理念,引领学生真正进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美妙天地。
一、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包括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它需要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想法:并能尝试着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这些学习目标的综合无疑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语文观,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了语文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领域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交叉、渗透、结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效率。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渗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江水,还必须是流动的活水;教师不仅要树立大语文观,还必须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不断发展的时代。
二、教师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渗透;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的实际运用范围越来越大,学和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趋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要使课堂学习与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习和运用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选择性,多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多设计学生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多设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要注重方法。注重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它强调的是过程。它强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与各种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设计和学习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参与“过程”,强调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在备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合作中学习语文;在探究中学习语文,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探索无穷的奥秘。但是“教海无涯”,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奇妙、更博大的语文天地。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