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继华 叶继武
摘 要 科学的分析与控制网络谣言,尽量降低网络谣言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汶川“5·12”大地震为个案,探讨了地震后网上接连出现的谣言,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并提出了政府应对谣言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 公共危机事件 网络谣言 政府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Spread of Internet Rumors in the Public Crisis and
Government's Coping Strategies
——Take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XIE Jihua, YE Jiw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In orde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to life of people, it's very important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rough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control internet rumors.Tak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the online rumors after i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s of online rumors, and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al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e spread of the rumors.
Key words public crisis; internet rumors; government coping strategy
0 引言
据CNNIC2010年1月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与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619.35倍。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对网络信息的频繁使用,使得网络成为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自2003年以来,SARS疫情、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汶川“5·12”大地震等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相关群体均会面临信息匮乏、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息困境,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使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但其真实性却难以确定,各种谣言更是在网络中此起彼伏。因此,本文基于对汶川“5·12”大地震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的深入分析,并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策略。
1 网络谣言的定义
波斯特曼和奥尔波特把谣言定义为“是一般用口传的方式为主要媒介在人们之间流传以使人们相信,缺少详细具体的材料来证实谣言是确实存在的”。谣言一般包括以下两个要素:第一,谣言是只能在某一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第二,谣言有悖于事实的真相。
通过互联网生成或者进行传播的谣言就是网络谣言,它其实也是谣言的一种。网络谣言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的最大区别是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从口头上得传播改变为计算机互联网上文字与多媒体资料的传播。正是由于传播途径及形式发生了变化,才使网络谣言有了新的特点。
网络谣言在汶川大地震的整个过程都有大量体现,政府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也要及时快速应对各种网络谣言。
2 网络谣言在汶川地震后的主要传播类型
网络谣言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目的上,分为有意捏造的和无意讹传的; 从后果上,可以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从褒义贬义来划分,分为黑色预言类型的网络谣言和美好期许类型的网络谣言;以时间因素划分,能够划分为过去的网络谣言和正在发生的新闻实事网络谣言,还有预测将要发生的谣言等;从形态上,可以分为政治型、军事型、经济型、社会生活型等。
以下将“5·12”汶川地震的各种网络谣言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由于各种谣言出现的时间及显现出来的不同形态,同时借鉴前人的分类方法,本文将谣言的类别分为如下四类:预报类、灵异类、灾情类以及问责类四类。上述分类方法是在谣言的形态和功能上的区别进行划分,而不是在谣言的内容上得并列关系进行划分。以下列举了几次影响较大的网络谣言(见表1):
地震后网络谣言除了呈现出以上四种形式以外,而且呈现了一种趋势,即随着地震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的时间推移,谣言的形式也出现了从预报谣言、灾情谣言到问责谣言、灵异谣言的变化。网民从关注汶川地震本身的地震预报、救援情况到关注王石、马云等国内知名企业家的捐款数额,继而在网络上展开热烈讨论,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辟谣,网络谣言停止传播。
3 网络谣言在汶川地震中的传播特点
主题必须对谣言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具有重要性及事实的真相必须被刻意的模糊掩盖构成了产生谣言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发展和对网络信息的大量使用,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在主客体身份、传播速度、传递目的等都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3.1 谣言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有两重身份
在计算机互联网中,谣言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一般都有两重身份。他们都是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在接受外界传播来的各种信息,在接受外界传播来的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外传播各种信息。在一个完整的网络谣言传播的各个环节里面,传播的人和接受的人同时处在网络谣言的传播链中最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身份的不同和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完全不一样。在传统的大众传播阶段,传播谣言的双方的基本身份通常比较稳定。如图1所示。
图1 大众传播阶段谣言传受双方的互相关系
在计算机互联网这个崭新的媒介中,虽然谣言传播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但它的内在联系已经发生改变,其各个步骤之间的互动显著增强。根据各种受众的不同需求,分别向不同的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其受众也能及时对获得的信息做出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最终变成崭新的变化的信息传递给另外的受众。另外,受方将主动搜索及寻觅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传播阶段的谣言的传受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谣言的传播速度很快,具有很大的影响面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谣言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谣言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传播。在“北京地震当晚将发生余震”谣言中,该谣言最早被发布到一个网络QQ群里,进而该谣言被人快速转载到论坛,又被一些网站链接,最终该谣言快速传播到了网民那里。网民们则通过QQ、MSN、电子邮件、博客及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与周围的亲戚朋友分享,最终使该谣言在地震发生后短短一个小时内就被迅速散布到各种网络,在短短1小时内被多次转载。
在过去以口传为主要交流方式的过去,从谣言的兴起到谣言的传播,再到影响大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有关汶川地震的谣言传播过程中,接二连三的各种网络谣言可以快速的散布进而造成影响。由此可以得出,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工具给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各种现代化的网络谣言的传播工具给谣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操作性上的可能。
3.3 传播目的多样化
网络谣言传播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1)满足宣泄情感。在传播谣言过程中,传播者能够消除因地震带来的无助、危机感等抑郁情感,宣泄人类面对地震时所表现出的渺小与无能为力,这是其快速传播的目的之一;(2)满足对信息渴望。地震的发生导致的信息闭塞,加重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探知欲和危机感。网络谣言往往涉及一些人们感情或地理上感到亲切、关心的人或事;(3)娱乐。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有关地震的网络谣言,但是这些网络谣言有趣的一面成为了这些人传播的目的。甚至是仅仅为了转发信息而传播这些谣言,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4)蛊惑人心。网络谣言传播目的的多样化加大了对谣言控制的难度。如果传播目的仅仅是局限于前三类的话,谣言会因网民的兴趣减弱而在较短时间内消失。因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谣言传播则是需要防范的难点与重点。
3.4 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
正如卡普费雷所言“所有的谣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网络谣言具有的一些娱乐性质能够吸引公众,但正如同新闻所具有时效性,网络谣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时效周期。一旦网民获取了官方权威信息,失去了对谣言的兴趣,网络谣言将迅速消失于大量的新闻信息量中。
4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应对策略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应对各种网络谣言,实行信息公开的制度。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是史无前例的。政府对于应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对网络谣言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对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与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4.1 多渠道、反复地公布信息,及时发布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对于应该公开的信息应该依法、及时公开的采取切合各种信息不同特点的各种方式公开。作为应对网络谣言的主题,政府应搭建各种全面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种信息,达到扩大知情范围的目的。政府应针对不同对象的地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特征利用网络、手机、电视、报纸、宣传单等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
信息可以让公众尽可能的了解事实的真相,减少心理上的恐慌,降低无谓的猜疑及产生谣言的可能性,才能够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进而将舆论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应该迅速的将事实的真相通报给公众,以达到制止流言、降低恐慌、控制社会损失的作用。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应迅速发布相关信息,稳定民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发布了政府的反应,使公众了解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反应。
4.2 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舆情分析系统
在目前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具体的关于网络法规及实施细则,使相关法规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应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变化情况对法规进行修改,最终制定新的网络法规,同时还要积进行网络道德倡议。
另外,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系统,能够基于网络抓取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对互联网的舆论集中平台(博客、聊天室、论坛等)的信息采集、分类聚类、主题聚焦之后,最终能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进行有效汇总和分析,进而追踪舆论热点,在分析依据与决策支持上使政府能够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4.3 提高网民理性,强化危机意识
公众如果能够理性的面对网络谣言,政府控制危机信息的传播就要容易的多。要提高公众的理性,政府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网民的危机意识。开展各种类型的危机教育,讲解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网民应对的心理素质,以上是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基本工作。此外,政府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平台普及突发性公共危机知识,使广大网民的危机意识得到强化。
(2)对广大网民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使他们尽早回归理性。广大网民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范围出现了紧张、焦虑等心理状况。只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减少网络谣言的蔓延,降低网络谣言给社会安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5 结语
从汶川“5·12”大地震之后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来看,谣言的产生对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均造成了较大危害,因此只有重视并破除网络谣言,才能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综合以上论述,政府唯有及时发布信息、把握时机、建立相应机制才能在控制网络谣言的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基金项目:本文系谢继华主持的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在现代网络文化环境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吕红胤主持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建设健康向上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1-15].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
[2] 李志宏,王海燕,白雪.基于网络媒介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仿真和管理对策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1:85-93.
[3] 施爱东.灾难谣言的形态学分析—以5.12汶川地震的灾后谣言为例[J].文化研究,2008.4:28-45.
[4] 俞旻骁.谁为谣言插上翅膀—汶川地震后谣言传播现象探析[J].新视角,2008.7:48-51.
[5] 刘羽平,王凤昌.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与政府责任[J].青年记者,2009.9:45-46
[6] 张昭国.从汶川大地震看信息公开与谣言的社会控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8.4:44-46.
[7] 唐国东.突发事件中网际谣言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兰州学刊,2008,8:173-174
[8] 李晖.重大突发事件的谣言控制—以汶川5.12大地震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191-195.
[9] 严励,胡冯彬.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J].理论探索,2009.6:107-108.
[10] 连玉明.汶川案例—决策篇.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