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旖
摘 要: 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正面资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许多负面的网络传播,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网络谣言小到损害受害人的名誉、大到影响社会稳定。再具体到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网络谣言的泛滥会引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迷茫、冲击大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探究网络谣言的特点及成因、了解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构建规避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和校园环境的和谐安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谣言 成因 治理机制
在信息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不仅开拓了人们视野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提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网络好似一把双刃剑,在不断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作为网民主力军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受影响尤深。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讯中,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的网络传播使网络谣言具有传染速度快、波及面积广、极易泛滥成灾等特点。网络谣言导致处于感性阶段的大学生在思维、行为和价值观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为校园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埋下隐患。为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有必要对网络谣言先从概念、特点、危害及其成因等方面进行认识。
一、网络谣言概述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特点及危害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下,网络使用者以网络为平台向公众传播未经证实的人物、事件或问题的相关信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各类网络论坛、社区、电子邮件、QQ、微博及近几年来非常火爆的微信朋友圈。总体来说,网络谣言具备以下显著特征:一是谣言发布的匿名性、隐蔽性;二是谣言传播的迅捷性、开放性;三是谣言真伪的难辨性、迷惑性。这些特点使网络谣言的危害远大于一般谣言,网络谣言一旦发生,那么从个人层面会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从社会层面,易引发民众恐慌,破坏社会秩序。因此,若对网络谣言不加遏制,将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和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背景分析
大学生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心智和判断能力还处于有待完善阶段,因此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分析网络谣言的产生背景对于大学生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谣言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与传播机制的缺陷性。包容性极强的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往往借助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会使一些仇视社会或别有居心者通过网络散布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形成网络谣言,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不加甄别地将这些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再度扩散,无形中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此外,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具有自由散漫等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审核监管,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监管者还未采取应对措施网络谣言早已泛滥成灾。信息的迅速流动固然给大学生快速获取资讯、汲取新的知识提供了便利,但这种缺乏监管的传播机制各种信息垃圾在零成本之下得以扩散,使大学生会在网络谣言中一叶障目,失去原有的正确价值判断。
其次,对社会事件的非理性对待和网络信息公开制度的缺乏。实践证明,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网络谣言大多是对社会事件的非理性对待和过度放大,往往是一些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安全和群体关系,某些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污染中为彰显个性、凸显自我,容易将社会的个别阴暗现象扩大,继而视网络谣言的传播为正常现象;法律赋予公民平等的知情权,对大学生来讲同样如是。然而,某些高校发生涉及学校的热点问题,学校管理层往往会采取掩盖态度,对学生校方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社会信息的管理严重滞后,为校园内的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机会。
最后,从整个社会大环境分析。网络谣言的发生在当今社会具备了充分条件,如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为其快速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检验网络传言是否真实的滞后性为其迅速泛滥提供了时间条件;网络追责具有一定难度、从众心态等因素为网络谣言的发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等等。
二、大学校园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的构建
大学校园好比一个小型社会,网络谣言的充斥泛滥不仅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对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干扰,这样的伤害是多层次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会随着谣言的发展加以膨胀,使其在行为选择上陷入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价值取向会受到严重扭曲,从而给德育工作者的管理工作增加难度;网络谣言中的非理性情绪若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扩散,则很容易感染整个校园网络空间,从而影响高校的稳定,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
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影响高校校园稳定的一大重要因素,必须加以治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两个方面综合考量。
一是预防为先。增强高校校园对网络谣言的防范意识。对高校管理层而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在对网络谣言的控制中承担起主要职责,对涉及热点事件的处理结果应当及时公布,以主动的态度应对网络谣言,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对存疑的问题也应第一时间做出澄清,树立“先机”和全局意识,使网络谣言失去传播的土壤;对于大学生阶层,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谣言时还是具有一定防范意识的,但这种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甚至无意识地成为网络谣言的推手。因此,在治理校园网络谣言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上的防范意识,一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活动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使大学生不断成长为守法、懂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群体;二是以案例观摩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网络谣言产生理性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判断力,不热衷于炒作社会阴暗面,不一味八卦猎奇。从意识上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才能使大学生群体在今后面对网络谣言时能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是治理为主。治理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多维度的配合。首先是立法应予以完善。相对于网络的迅猛发展,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是滞后的,一部与网络言论相关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2000年出台的,且操作性不强。而英、美、德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起了完善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我国互联网立法的滞后性给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通过制定互联网基本法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标准,建立系统的互联网法规体系,才是对网络谣言标本兼治的良方。通过完善立法对于网络谣言的概念、界限、主体等做出明确界定,让人们认识到网络谣言是什么;明确网络活动中各方的权利义务,使用户在使用网络时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将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完善网络造谣者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网络造谣行为的违法成本,使广大网络用户意识到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其次是政府应加大治理力度。网络谣言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谣言盛行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没有及时发布权威的调查信息,导致信息以讹传讹。信息越公开透明才越有说服力。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消减谣言威力。在防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政府还必须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加强网络监督,强化防范意识,并形成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有危害社会稳定的谣言就及时予以消除,把危害降到最低。最后是高校应做好网络谣言的监测工作。作为一个小型社会,高校校园要建立网络谣言治理的日常工作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常规的跟踪监测,并逐步建立网络谣言信息库,增强对网络谣言的应急能力。此外,检测手段的智能化也是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人工监测与技术检测相结合,不断完善网络谣言的监测工作。
三、防治网络谣言应注意的问题
在防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公民的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区分开来,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言论自由在现代被普遍认为是在任何形态的媒体上,以口述、文字、印刷、透过互联网或透过艺术表达的自由。所以,网络上发表言论的信息自由被视作公民言论自由的延伸,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限。言论自由应在这一法律框架内,谣言往往打破了这一框架,谣言的滋生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对于互联网上正当的信息自由,法律是充分予以保护的;而对于网络谣言,则是要坚决抵制并予以追责的。二者的界限就在于是否突破了法律的底线。
此外,在互联网中,可能存在网络信息的瑕疵。网络信息瑕疵是指因缺乏相关必要内容或有事实上的错误瑕疵,如相关新闻报道引用的数据错误、名称错误等。它与网络谣言在表面特征上有交叉之处,但本质上有很大区别。网络谣言的传播行为往往存在主观恶意,网络信息瑕疵却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在认定、防治网络谣言时,需要将二者区分开来。
校园网络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减少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炎.校园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例[J].传承,1994-2014.
[2]王银梅.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法治化治理[J].社会建设,2012(5).
[3]刘河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世纪桥,2012(19).
[4]黄培光.防范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