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文
摘 要 现如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必然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所以研究不同文化的经济决策风险偏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风险偏好的概念及意义,并且回顾了过去研究者针对跨文化之间经济风险偏好差异的研究以及结论,简要分析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及理论解释,并在最后提出了将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经济决策 风险偏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ic Rick Preferenc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GUO Zhiwen
(Learning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Now the world'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bound to a ble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isk appeti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risk appetite, and review of past researchers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onclus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addressed.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risk preference
1 风险偏好
1.1 风险偏好的定义
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指的是当个体面临一系列期望值相同的风险选项,并且每个风险选项的可能的结果及其对应的风险程度不同时,个体进行决策的偏好,这种偏好包括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回避等。
1.2 风险偏好的理论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Eldar S,Robyn A L.,2002)、前景理论(Kahneman D, Tversky A.,1979)都认为,影响风险行为决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对风险结果的评价和对风险概率的评价。风险概率的评价具有文化的差异,以前的研究者对于中国人(亚洲人)与美国人(西方人)在概率思维和信心判断方面做过很多研究,他们发现基础决策与判断任务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研究。
1.3 概率思维以及信心判断的文化差异
概率思维指的是用概率定式(probabilistic set)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区分判别的倾向以及将不确定性事件用概率来表达的能力。
Phillips (1980)在他的研究中,用不确定观点问卷对马来西亚地区的英国、香港、印尼和马来西亚籍学生施测。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较少使用概率方式,而且使用的概率的数目也比英国学生要少。英国学生用概率表达的对不确定性的区分度更高,而且对概率的知觉也更精确,由此可见英国学生的概率思维更强。
尽管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群体的概率估计的能力偏低,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其做出的概率判断表现得更为过分自信。比如亚洲人要比美国人在常识等基本问题的判断方面更为过分自信。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习惯对进入脑海中所选答案不确定性的抵制的思维特性导致的。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一些认知习惯导致的,例如强调理论的区分、知识的强化性记忆以及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思辨等。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基础决策判断任务中的概率思维的差异以及对概率判断的精准性的信心判断的差异,必然也会使得他们对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判断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贸易与谈判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是否存在比较系统的经济行为的差异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应用价值的问题,不同文化群体间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自然而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1 经济决策风险偏好的产生原因
风险偏好的操作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就是通过被试对风险选项的选择来判定其风险偏好程度。
目前研究者认为风险偏好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方式。Weber & Milliman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更愿意选择那些有明显的风险的选项而没有选择风险较低的选项的被试中,一小部分是因为他们对风险有积极、正性的态度(即真正的风险寻求),而大多数人的这种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对选项的主观风险印象出现了偏差(即知觉到的风险低于实际情况)。因此,风险偏好差异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风险知觉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对风险的态度的差异导致的。
2.2 以风险承受为衡量标准的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把人们对风险选项的承受能力作为风险偏好的衡量标准,进行了一系列风险偏好的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群体在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表现为更加的风险寻求。
Bontempo、Bottom & Weber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研究了金融风险方面的风险知觉的跨文化差异。被试选取了香港、台湾、荷兰、美国的大学生以及一组台湾证券分析师。实验过程中向被试呈现包含30 个风险选项的表单。每个风险选项包含三个可能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这样的表单总共向被试呈现3 次,每次呈现时表单中风险选项的顺序是随机的。被试的任务是对每个风险选项的风险程度进行0‐100 的评定,再将评定结果利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籍被试存在风险判断的差异,而台湾学生与证券分析师在风险知觉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与荷兰和美国的学生相比,香港和台湾的学生对风险选项潜在损失的量比潜在获益的量更敏感。
Hsee & Weber (1999)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在风险偏好上是否存在系统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结果发现,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寻求,而在医疗决策和学业决策中却没有显著性差异。
Hsee & Weber 对上述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现象利用缓冲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人主义社会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集体主义社会注重个体与家庭、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联系与依赖。与美国人相比,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且与很多亲友保持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像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们在需要的情况下更容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物质与经济上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可以提供经济支持的紧密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相比个人主义社会的美国人在经济决策上知觉到的风险更低,因而表现出更少的风险厌恶。然而,在医疗和学业决策中其社会网络却无法弥补高风险带来的负性结果,因此在此类决策中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
2.3 以求职态度或员工被试为特色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Fan、Xiao & Xu (1998)对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对于自由市场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中要求被试回答两个分别关于求职和投资态度的问题。结果发现,美国学生更倾向于在求职问题上风险寻求,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在金融投资问题上风险寻求。另外一个关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储蓄动机的差异研究(Xiao & Fan, 2002)发现,相对于美国人,中国员工更倾向于为投资而储蓄,中国人在金融投资决策方面比美国人更风险寻求。
2.4 以不确定性规避为出发点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不确定性规避是存在于文化水平(非个体水平)的一个变量。不确定性规避倾向高的文化群体会表现出更多的惧怕失败的行为动机,因而会更少的风险寻求,韩国和日本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高,而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低,不确定性规避这一文化差异会影响风险知觉,进而影响风险偏好。
Javenpaa & Tractinsky (1999)在研究中指出,不确定性规避可能增加人们对网上购物风险的知觉。以色列人(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比澳大利亚人(个人主义文化群体)对网上购物的风险知觉水平更低。此外,Choia、Geistfeld (2004)对网上购物这一经济行为决策的风险认知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探求文化是如何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的。被试选取的是美国人和韩国人,结果发现文化对风险知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网上购物行为。研究者认为,不确定性规避水平越高则知觉到的风险越高,网上购物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下降。
3 结束语
如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谈判与跨国公司营销等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对不同文化价值认知差异的系统研究,进而得到不同文化间风险偏好差异的可预测性结论,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良性竞争。所以对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关于风险偏好的研究都是从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出的,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将与风险偏好相关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联合起来考虑,有利于风险偏好的理论框架的完善。
虽然在经济决策文化差异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中采用的问卷情境不统一,容易形成不同的获益或损失参照点,导致一些研究产生分歧。此外,由于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进行的,而一些研究的被试费并不统一,并且大部分研究没有给被试与风险决策结果相关的物质激励,容易造成被试在实验中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并不一致(Hsee & Weber, 1999)。
最后,目前大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选取的被试都来自于香港和台湾。由于香港和台湾与中国大陆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是不同的经济模式,因此要想明晰中国人的风险偏好模式,需要也很有必要选取中国大陆的被试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确认先前研究的效度。
参考文献
[1] Bontempo, R. N., Bottom, W. P. & Weber, E. U. (19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 model-based approach. Risk Analysis,17,479-488.
[2] Douglas, M. & Wildavsky, A.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Fan, J .X. & Xiao, J .J .(2003).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toler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 Consumer Interest Annual,49.
[4] Fan, J. X., Xiao, J. J. & Xu, Y. (1998).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free market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212.
[5] Hong, L. K. (1978). Risky shift and cautious shift: Som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culture-valu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41,342-346.
[6] Li, S. & Fang, Y.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 are more risk- 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4,263-294.
[7] Phillips, L. D. & Wright, G. N. (197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iewing uncertainty and assessing probabilities. Decision-Making and Changes in Human Affairs,507-515.
[8] Weber, E.U. & Hsee. C. (1998).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but cross- cultural similarities in attitudes towards perceived risk. Management Science,44,1205-1218.
[9] Yates, J. F., Lee, J.-W. & Shinotsuka, H. (1992, November).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St. Louis.
[10] Yates, J.F., Lee, J.W., Shinotsuka, H., Patalano, A.L. & Sieck, W. R. (1998).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accuracy: Beyond generalknowledge overconfid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processes,74,8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