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珏
摘 要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实施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谈了一些体会,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非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of Non-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U Ju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Basic Accounting is the vocational school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 professional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the author combine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non-accounting professional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on some experience, to enabl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non-accounting professional;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及其方法都沿用了会计专业的,由于各个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上有所不同,如果完全照搬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起不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
1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定位与设计
根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各专业特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不是“做会计”,而是 “懂会计”,是要了解会计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根据课程的定位,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第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理论部分的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该简化的一定要下决心简化,该强化的一定要化大力气强化,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第二,实施课程综合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分析能力。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从分析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再到登记会计账簿、最后编制和简要分析会计报表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构建讲授—分阶段练习—全过程仿真模拟相连接的,以动手为根本特点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运行机制。
第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简约化。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笔者将一般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第一模块为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二模块为业务核算,第三大模块为账务处理流程,与课程实训结合。
(2)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按照上述四大模块的思路,应不分章节先后,完全综合起来。首先,简要介绍会计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会计的概念、职能、任务及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熟悉会计核算主要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企业全盘业务核算,以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全盘经济业务为例,从资金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利润分配等各环节,具体介绍会计记账方法及其运用。讲授这部分时,要进行分段练习,每讲完一个环节都要做相应的业务核算练习。最后,在课程综合实训中,以分析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简要分析会计报表为主线,系统介绍一个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教授这部分时,要将课本中第三大模块结合实训和各专业所涉及的不同类经济业务边讲边做,在实训时随时强调目前所处的环节,仔细分析各专业的经济业务情况,将会计核算流程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会计实训的业务操作中去,并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经济业务。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逻辑结构简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3)结合各专业特点,补充相关内容。不同专业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需求各有侧重。例如,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对于报表这块,只需要学生学会如何编制会计两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对于金融专业学生,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我觉得可以增加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内容。从实训课时中留出6~8课时的时间,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出发,适当的讲授一些报表分析的内容。讲授时,一定要注意度,不能超出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
3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培养途径开放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有:演示教学方式、交互探讨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实物引导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和实践性教学方式等多种。这些教学方式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如何运用这些,本文以会计报表为例,谈谈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两大主要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与之有关的报表分析的内容,为读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提供理论依据。
(2)报表编制:概述企业两大主要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这里可以收集一些单位实际编制的报表(实物引导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投影,边看边和学生们共同总结报表的必备要素、内容和结构。再通过演示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课件,讲述报表的编制。
(3)报表分析:运用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导入,通过剖析财务报表分析案例,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增强感性认识,启发理性思考,真正感受到学习会计的作用。但要注意案例选择是否得当,如果内容太简单,讨论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与分析能力,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广泛地查阅搜集相关案例,配合相关理论,选择适合非会计专业初学者分析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难度适当的报表分析案例,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分组实训:因为讲述这章时是在综合实训里,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账簿来编制报表和进行适当的分析。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账簿编制两大财务报表。最后,根据每组所编制的报表写一份简要的分析报告。
(5)交流总结:每组成员将其编制的财务报表和分析报告进行演示和介绍,教师需要点评学生的案例实训情况,指出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归纳正确的结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由小组成员分享,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加强其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会有更大的发展。
此文获武汉市教育局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编号:2010136)
参考文献
[1] 龚芬.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2] 庄玮.高职基础会计课改的实践与心得[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9).
[3] 缪启军.会计基础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 王如彩.高职高专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