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梅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形成了某些固定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有时却让人“不敢恭维”。学习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向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宣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激发学习动机,改变置若罔闻的习惯
在高中的紧张学习中,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当成“轻松一课”,习惯囿于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放羊”,只求放松娱乐。网络信息资源与生俱来的不规则性和繁杂性,使学生被动地在泛滥无效的信息海洋中消磨时光。一些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习惯于停留在已有的肤浅技术应用层面,对教材的内容和精神置若罔闻。
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活动的结果没有什么价值,个体活动的动机就较弱。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个体动机往往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因此,在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非常重要。
案例:学生一般都有网络查找、下载文件的经历,因此,在“信息获取”的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做到有“思想引领”的操作,那就先来个“下马威”吧。笔者把教材的知识点巧妙地以自我评价的方式列出:①你常用的搜索网站有哪些?(写3个以上得10分)谈谈你所列举的搜索网站的特点并将它们分类。(给出观点并分类得15分)②写出你用过的搜索技巧。(写出2个以上得20分)③考虑过网络搜索内容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吗?(考虑过得10分)如何提高其可靠性与准确性?(给出“网络数据库”得15分)能写出你用过的网络数据库吗?(写出3个以上得20分)④平时在网络上如何下载文件?请写出你的方法。(每列举一种方法得10分)“网络搜索还有技巧?”“网络数据库?没听说过。”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网络学习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策略:借助学生自评表,明确学习任务。自我评价表设置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操作经历,“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吸引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但评价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关注以往操作经验的提升,巧妙地将那些“悉而为熟、知而未能、识而未达”的内容,通过“学前评价表”加以明确,这种嵌在“学生评价表”中的“目标任务导入”式教学,明确了有价值的活动,表达了学习任务期望达到的水平,由此激发并保持了个体活动的学习动机,萌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评价与探究,改变模仿教师操作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练习任务,教师习惯性地巡视以便发现问题。但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操作,交差应付了事,不求思考创新,没有自己思维的火花,更谈不上有对教师的质疑意识和反思能力。
分析:如果学生总是消极地模仿教师,就不能形成对知识的内化,这样的学习只能让信息技术课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态度习惯、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构思创意、认知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案例1:在“了解图像的类型与格式”一章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画直线”的简单实践活动过程,请学生分别在“画图”和Flsah软件中画一条直线,并生成点阵文件和矢量文件。然后在“Windows图片查看器”中放大,对比图片的失真情况。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用该软件的T文字功能,写下“新年快乐”几个字,生成两个文件,再比较其失真情况,这个效果就比直线的放大效果要形象有趣得多了。
案例2:在FrontPage网页制作“添加网页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准备了以下结构材料:“图片”文件夹、半成品网页。首先引导学生指出FrontPage对于图片、文字、表格的编辑方法与Word相同,并请学生自主尝试:①在网页中相应位置增加图片、文字、动画等;②选择符合网页主题的背景;③根据网页主题设置文字、单元格等的色彩。大概8分钟后,学生就陆续提出问题,其中涉及表格属性与单元格属性的区别等。在学生强烈的要求下,教师水到渠成地推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策略:综上所述,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和肯定。正如教师以案例1中的这位学生为榜样,鼓励引导其他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方式,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以此促进课堂向良性方向发展。
此外,教师在设置学习活动任务时,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机械模仿中出错,通过这种“另类”的提醒,让学生都能融入课堂。这种活动任务应当是教师精心设计而成,可以采取目标明确的半成品加工形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比教师照本宣科要好得多。
精心设计作业,改变抄袭应付的习惯
任务提交时,一些学生把别人的作业拷贝一份,改成自己的名字交给教师;更有甚者交上一份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标、快捷方式或空白文件;还有学生就干脆不交等着下课。
分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要考虑作业内容的设置是否体现“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二是要考虑作业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
案例1:在“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一章的教学中,课堂小结时有这样一题:小军将老师办公室的4台电脑组成了如图所示的网络。从地理覆盖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他组建的网络属于—;从图中可以看出,接入互联网中充当网关的通信连接设备是—。围绕此题师生一起总结本课的两个知识点——网络的分类、网络中硬件的组成。
案例2:以“Word文本加工”的教学为例。在设计任务时,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编辑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进而明确文本加工的目的,明确在此过程中会用到哪些技术手段。学生思考后的作品是学生思想成果的表达。
策略:课堂作业采取“当堂训练、消化吸收”与“创新作品形式”并重。①仅作为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内容,可以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在课堂结束前10分钟左右布置。这种情况不要求学生交作业,从而杜绝虚假行为,确保课堂的真实可信。②不仅要理解还要能综合运用的知识,在作业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作业本身不能仅仅是本课内容的机械重复,要有能让学生自我发挥和创新的余地,一般以作品设计的形式出现。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关注细节,认真做好课堂的观察与分析。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不失为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