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羽 郝东明 刘京丽
摘要: 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的重任。本文探讨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大众化背景下教学和科研被赋予的新内涵,并根据当前大学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状,提出协调二者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62-02
自洪堡时代以来,教学和科研就成为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在高等教育发展演化中,不断经历着协调发展与矛盾斗争的过程。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发展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正呈现出“结构与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大学分型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我国大学分型标准并不明晰,但我国学者根据高校办学层次和科研实力,将我国大学大体分为三大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很多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已逐渐过渡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在高校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成为我国大学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内涵,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新内涵
德国教育家洪堡曾提出:“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的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绝不能简单地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定义其“教学”内涵。其内涵必须要涵盖“教什么”、“怎样学”及与“科研”相互渗透等内容。笔者认为,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它的“教学”应理解为“趋向于研究化教学”,即“研究性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将科学研究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与科研内在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研究性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研究性地教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从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师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实地调查、归纳总结、科学论证、社会实践等科学研究方式完成教学活动。
2.教师通过自身参加科研活动,不断汲取前沿信
息,扩大知识储备,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学科前沿,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时俱进。
(二)学生研究性地学
学习的过程同研究一样,也是一个探寻真理的过程,都是一个由“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学习也带有科研的性质。在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系统思考的科研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研究性教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或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新内涵
大学科研,广义是指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1]。可见,大学科研不仅要履行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使命,还肩负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大学科研,其“创新科技”、“促进教学”两大方面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及相互比重、矛盾冲突程度也不同。所以,大学“科研”内涵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定义来框定,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
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大学类型,具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征,对这个特征要素的理解仍有很大争议。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研”内涵的理解上。所谓“大学”必然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开展科研的双重任务,教学研究型作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中间阶段,其科研内涵需要用动态发展的观念来分析。
笔者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既是一种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应该作为一种模式服务于教学。其科研内涵可理解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并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情况有所侧重。开展与教学相适应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开展应用性研究,为相关行业或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兼顾二者,才能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科研发展现状,选择侧重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不同发展策略。但割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或过分强调其中之一,忽视另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及协调途径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和学术身份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与科研的联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及其特点的变化,使得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
20世纪中后期,由于知识经济大爆炸,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扩招所带来的大量学生人口和学校升格形成数量众多的学科,削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使之变得复杂起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向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任何类型和层次大学的科研都在持续升温,甚至有过热发展的趋势。
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中间阶段,本身就是由教学型大学提高办学层次和科研实力发展而来。重视科研发展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2]。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之初,由于科研水平较低,科研数量的增长确实能够促进教学质量上升,当达到一定界限后,由于过度科研会耗费教师时间和资源,反而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3]。所以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掌握好科研发展的“度”,否则会导致大学发展的倒退。
对于具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特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就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协调二者关系也是现代大学发展迫切需要的。要使科研与教学均衡发展,必须找到结合两者的最佳途径,促使教学与科研能够在大学中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统一。
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从改革教育观念入手。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教育本质。“教学”是大学职能中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的。作为传递和发展学问的大学,虽然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承担起高科技研发的重任,但发展科学之重,不应代替人才培养之根本。其次,应该树立“教学水平等同于学术水平”的观念。将学术水平细化,将教研纳入到科研的范畴,将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会更加有力地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和发展。
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还要从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入手。首先,要树立教学与科研整合的管理思想。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立的局面,为教师创造教学和科研“统一管理、流程化办公”的服务环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整合。其次,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管理体制。在大学内部设立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建立定期培训和岗位轮换等运行机制,允许教学、科研人员内部流动,通过培训和轮岗,使科研人员走上讲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也能让一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
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还要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入手。完善大学职称评定、奖励、评优等激励制度,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科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在制定评价体系过程中,一定要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中引入学术水平要素,要求教师要将与本课程中有关前沿知识和科研动态等信息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同时,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如科研选题与课程的关联性、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数量和质量;研究成果导入课堂情况等。通过考评指标的调整,引导教师自觉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达到二者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
教育研究,2004,(1).
[2]张蓓.关于教学型大学科研定位的文献综述[J].山西财
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3]王文科.试论教学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J].交
通高教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