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需要“再创造”

2012-04-29 06:16周小红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再创造激发兴趣数学课堂

周小红

【摘要】 本文主要从数学课堂出发,探讨“再创造”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再创造”教学活动.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再创造”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再创造;数学课堂;激发兴趣

现在的中学数学课堂大部分还是教师灌输的形式,在课时紧,补充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缩短甚至取消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 这样的后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脱离教师和课本后,遇到一些新颖、复杂的或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要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再创造”教学方法. “再创造”是由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他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名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这些知识,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活动,而非一地把知识、方法、思想灌输或强加给学生.

一、学生通过“再创造”可以得到很多收获

1. 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往往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 正如英语中的一句谚语:I hear , I forget . I see , I remember . I do , I understand .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必一味的告诉学生各种规则、法则和定理,有时也可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探索,去经历. 如在讲“解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时,教师常常会给出一组(四个)题目,分别会出现两解同大、两解同小、大于大解小于小解、大于小解小于大解等情况,然后分别画数轴,确定最后结果. 接下来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总结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无解,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中间部分这样的结论. 其实,学生未必有这个意识,而且刚学这部分内容,学生也正需要多多练习,以便熟练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 在这节新课中,教师还不如让学生多练几个解不等式组,再看学生情况,如果有学生自己提出这一规律,那是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学生提出,也没关系,课后再做几个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下节课再来总结. 同时,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索和练习,也能使其记忆保持得更长久.

2. “再创造”包含了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乐趣. 因此学生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能激发他们更深入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 如在介绍韦达定理时,教师可以先出几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譬如:(1)x2 - 3x + 2 = 0,(2)x2 + x - 2 = 0,(3)2x2 - 3x - 2 = 0,分别求出它们的解,并计算x1 + x2,x1x2,然后计算较复杂方程的x1 + x2,x1x2,如(4)2x2 + 7x - 2 = 0 ,此题学生计算起来会有点麻烦,等学生计算完,教师可提醒学生观察前面三题的结果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有没有关系. 等得出关系后,再验证(4)是否也符合,最后从一般方程来推导x1 + x2= -,x1x2 =. 这时学生会觉得原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是这么简单方便,一下子就能提起他们的兴趣来,而且他们也愿意记这种关系,也易于记忆. 这样,通过长期不断地“再创造”活动,能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想,并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主动积极的解决问题.

3. 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活动. 学数学就像学游泳,哪怕在岸上理论知识学得再扎实,再过硬,不下水,还是不会游. 弗赖登塔尔也曾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做.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学生也可以抓住更多的机会来做. 如在证明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性质时,对于第一种情形(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师生一起分析,书写过程,对于后两种情形(圆心在圆周角内、圆心在圆周角外),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看能不能把它们转化成第一种情形,并由学生把证明过程写出来. 在长期不断地练习与锻炼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数学学习也是一种人类的活动.

4. “再创造”活动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再创造”活动时,师生关系趋于平等. 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当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简便的方法或比较独特、新颖的想法,哪怕不太成熟的想法,甚至错误的观点,师生都可以相互讨论,从而感受到共同创造的愉悦.

二、数学课堂要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1. “再创造”因内容而异. 有的结论、法则学生可直接记忆,如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但有的法则不太适合直接给出,如完全平方公式( a + b )2 = a2 + 2ab + b2 ,光一个式子,即使学生当时记住了,等时间一长,他们也会忘记或记错,常出现(a + b)2 = a2 + b2 这样的错误. 在引入这个公式时,可先计算一个边长为(a + b)的大正方形的面积. 一方面,直接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S = (a + b)2 ;另一方面,大正方形可以由2个小长方形和2个小正方形组成,那么它的面积为a2 + 2ab + b2,这样,就得到(a + b)2 = a2 + 2ab + b2 . 有这样的图形在学生头脑中,他们会记得更清楚,不易混淆. 另外,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应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为具体问题建立新的模型. 如月球中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有多远,有一种估测的方法:在月圆时,将一枚一元硬币竖直放在眼睛与月球之间,调整硬币与眼睛间的距离,直到硬币刚好将月球遮住. 如果硬币与眼睛间的距离为2.72 m,月球的直径为3500 m ,硬币的直径为2.5 cm ,就可求出月球中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有多远. 这一实际问题概括出来,其本质上就是数学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问题,由两三角形相似,可得到对应的两组(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其中已知3条线段长度,就能求出第四条线段的长度.

2. “再创造”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现实基础不同,应按照各自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 如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会是怎样的情况?空间想象力强的同学会在头脑中反应出几种剪开的情形,空间想象力弱的同学可能一点头绪也没有. 这时,教师可以让空间想象力强的同学先在纸上画出展开图,空间想象力弱的同学拿出正方体模型,自己动手剪剪,互相讨论,画出展开图. 同时,教师指导并引导学生还有没有其他剪法、展开图形. 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数学知识.“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方式的短期效果不明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展现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而不限制各种内容、思维方式、方法. 平时,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件愉快的事情,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再创造”教学有它比较优势的一面,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多进行“再创造”活动. 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问题,就现状而言,要很好地进行“再创造”教学,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猜你喜欢
再创造激发兴趣数学课堂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