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红
数学新课程改革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这表明了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成的数学结论,也要使学生知晓知识的发展过程. 显然,学生动手操作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为学生了解知识的背景以及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对动手操作为数学教学带来的正面影响作了更为广泛的探讨,本文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动手操作的意义.
1. 动手操作有助于凸显课程标准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向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尤其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学生于动手操作中完善教学功能、凸显课程标准. 毋庸置疑,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不均等的关系使得教师很少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言堂”现象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动手操作根本无从谈起. 事实上,数学教材已经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更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能,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自觉转变教学方式,迎合教材设计的初衷,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诚然,研读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诸如圆柱、圆锥以及立方体的展开图等非常适宜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毫无疑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自己更直观地了解各种图形在展开与折叠时的形态变化,实现化难为易的学习效果,而且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的过程本身也有效抑制了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的蔓延,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确保数学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动手操作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数学教学的固有模式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偏颇认识——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数学习题浩如烟海、永无止境,这无疑对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直接导致数学课堂氛围压抑、沉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鼓励学生亲自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诚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动手操作学习数学不失为一种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精心构思、把握契机,力争向学生提供能够突出知识特点,并具鲜明特色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拼拼、画画、摸摸、比比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亲历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达成 “做中思、思中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时,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是否相等,或者通过对折来观察两个底角是否重合等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也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3. 动手操作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
在评价传统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弊端时,我们一般都会直接剑指其弊端,例如,它直接造成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公式、定理的机械学习方式,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孳生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这无疑是数学教学的禁忌,而学生动手操作既有利于将文本中已经程序化、规范化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达到学生主动消化教学内容,同时又实现直观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两个圆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思考并归纳两个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判定,显然,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也实现了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牢牢联系起来. 毋庸置疑,数学教学中,教师和盘告知学生一切既有定论,虽然也能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只会进行较低层次的机械模仿、照搬或者套用公式、定理学习,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特色和风格,因此思维容易被限定在固有的圈子里,而学生动手操作中的任何发现和感悟都有可能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应运而生,自主探究欲望也会得到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动手操作有助于达成学生反思
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于自己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知识往往很难记住,而对于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的认识却不易忘记,究其原因,一方面,动手操作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符合学生动手实践的天性,学生印象必然会特别深刻;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提供了他们自主反思学习得失的过程,为他们判断学习效能提供了印证的机会.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公理内容教学之前,教师先呈现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学生按照要求制作一个三角形,与教师已经呈现的三角形相叠,启发并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出两个三角形相互重合的条件,同时从全等形的概念入手,引出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再鼓励学生反思作图过程中全等的条件是什么,达到总结全等公理的目的.显然,教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进行反思,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反思学习过程的效果来自于教师课前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要考虑为什么要让学生动手,怎样动手以及如何对动手效果进行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启发学生将动手操作与有效反思结合起来,使自己获得丰富学习经验的同时,也能体验“做数学”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顺畅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还可以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陆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学与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