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摘 要:情感教育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重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课程性质的要求、教育规律的要求和人性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情感需求;同时,要注重丰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还要注重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关键词:情感教育;全面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67-02
现代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必然要遵从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一个教师不管其理论水平有多高,知识多渊博,但如果缺乏感情真诚投入,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就会缺乏兴趣,学习就会消极被动,知识就难以内化,更谈不上转变为其能力和行为了。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探索情感教育模式的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并非是舶来品或是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处处闪耀着情感教育的启蒙思想,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等等;西方的情感教育思想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雅典的和谐教育。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情绪理论,才为教育基本理论向情感培养方面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由于没有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多的是在借鉴、学习西方。
在我国近现代的教育理念中,知识技能的培养一直被当做中心的内容,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被凸显,遮盖了教育的本质。原本应该是充满意义、丰富多彩、人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千人一面、标准划一的知识传授过程,学习成为一种人们适应社会被迫的行为。由此,“应试教育”在中国得以不断强化,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目标被背离,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只片面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就更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畏难逆反情绪,从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同时也具有逐步实现的现实基础。把人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让人幸福地生活,这是教育的理想。只有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情感教育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情感教育突出了学生独立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品质,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社会、自然及三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质,实现学生个体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阶段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众多的情感教育因素,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仰,还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法律素养,都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大学生对此有着现实的需求。这种自觉自愿的需求,是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坚实的情感基础。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事实穿透”的基础上,引起“情感升华”,从而达到“理论贯通”的效果。
(二)教育规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实际上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情感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会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在人的生理机能变化上。所谓人的情感体验,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在教学中表现为知识及其教学活动)满足主体(指教师和学生双方)需要的状况所引起的主观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生理激起(神经系统、内脏器官、新陈代谢等变化)、外显表情(面部和体态)的总称。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必须以大脑皮层相关区域因外界信息刺激而形成“兴奋灶”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人性发展的需要
继“草莓一代”、“鸟巢一代”之后,80后、90后又得到了一个新的称谓,“玻璃化一代”,意指体质和心理双重孱弱,大事小情轻轻一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2011年初,广州市团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共同发布的《广州青年发展报告》蓝皮书出炉。书中显示,有57.9%的广州青年感到“压力很大”,工作压力已经成为广州青年最主要的压力;其次是钱不够花。面对与时俱进的压力,青年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够完善,有80%的青年认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少或没有,而朋友则成为他们求助最多的对象。无论是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抑或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这都是亟待改变的教育人性化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不足的关键。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建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包括两个方面,既要转变教师教的理念,也要转变学生学的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性的课程,学生具有学好课程的情感基础,教师应不断巩固和扩大这种情感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合法正当利益的追求本身并没有错。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回避,还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获得利益的方法。这是使受教育者相信思想政治工作所宣传的东西的根本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传递的是真情或假意的试金石。事实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是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展开的,而成长成才恰恰是大学生最根本的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始终与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多出主意,多想办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手段,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都要贯彻“以情育人”的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主体等多方面深入挖掘情感教育因素。这样的教学方法创新才是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应该具有的本色。
首先,要注重丰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蕴含丰富感情色彩的文化,但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情感因素却又长期受到压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符合人性规律的发展。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情感因素更是被压缩到犄角旮旯,灌输理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为自己辩解的最好借口。理论需要灌输,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应该是科学的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穿梭于思想政治课堂和现实之中,学会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看待与时俱进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离开了社会实践,再完美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内化成人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激发情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师生的社会情感都会得到丰富和发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目标就能较好地融会贯通于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中。
其次,要注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水平。
教师的言行富有情趣,高度的教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热爱全部倾注到课堂上,真正进入教学角色,就必然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经过实验曾总结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第一要素,书本语言比不上教师富有情感而又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这种丰富的美感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巩固都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想把课讲的好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上下工夫。
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词汇。因为词汇是语言的物质材料,美妙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只有通过丰富的词汇才能表达出来。没有丰富的词汇,不可能有丰富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词汇贫乏,讲起课来语言就会苍白无力,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时代语言的变化更加迅速,从“给力”到“hold住”,教师如果不注意更新自己的话语系统,就可能被学生觉得“out”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使用这些网络热词的时候,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了丰富的词汇,还需要苦练语言基本功。
教师还应自如地掌握运用非语言符号(如表情、手势等)的能力。因为,语言虽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但它的表达往往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语言在表达人的情感上有时会非常烦琐,有时可能又会辞不达意,还有时可能会因为是“说出”而非“悟出”难以引起共鸣。动作和表情是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传递信息的特殊效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掌握和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可以使其语言表达得到支持和修饰而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而且能够更自然、亲切、真实、丰富、细致入微和感人肺腑地表达某种情感、态度、意向和感觉。
参考文献:
[1]毛豪明,等.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6.
[2]吴丽兵,等.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高校德育理念的思考[C]//钟玉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域.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96-97.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
[4]余晓菊.论哲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106.
[5]佚名. 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蓝皮书发布[EB/OL].http://www.qiuxue.com/article/news_5865.html,2011-09-26.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