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的反思与成长

2012-04-29 00:44林佳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成长反思

林佳燕

〔关键词〕心理教师;反思;成长

作为一名刚踏上心理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已陆续参加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公开课,包括惠山区和无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会课、我校中学德育特色建设研讨会之心理课展示课以及刚落幕的我校本学期的对外公开课。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心路历程,我战战兢兢,一刻也不得放松,心中始终萦绕着如何设计课程、怎样能把课上好等问题,但我由衷地感谢这些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公开课,使我这只羽翼尚不丰满的雏鸟慢慢开始学会飞翔。虽然我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这些成绩却令我诚惶诚恐,因为自己的水准离这些成绩的含金量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这四堂公开课,活动主题分别是“我的未来不是梦”“快乐大本营——乐观三部曲”“怒放的生命”“我有我选择”。有反思才有成长,在听取众多老师和学科专家的评课意见后,我作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与其他学科课程、思品课、班会课区分开。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健全人格。心理课很容易上成思品课、班会课,而失去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在“我的未来不是梦”这堂心理课的磨课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惠山区德育名师胡文珠老师以及阳平芬老师的指点,她们一针见血指出了课程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和成长的理念。的确,这堂心理课,成了说教课、思品课,我在台上“轰轰烈烈”地讲,学生在下面“气定神闲”地听,学生领悟到了多少,不得而知。而与此同时,令我苦恼的是,心理课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明确而详实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案。上什么,怎么上,完全由教师自己把握。而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很多对于初中生来说百试不爽的活动案例对他们而言是幼稚无趣的,而枯涩的讲授又会让课堂陷入窘境。怎样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主动去感受和体验枯燥的环节呢?如:本课中,学生制定人生目标这一环节,很多学生的人生规划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的从众,有的将父母的意愿内化为了自己的追求,有的过分追逐名利而少了理性思考。这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目标,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力量。在两位名师的指点下,我对这一环节作了比较巧妙的修改和处理:全班分组后,在各小组内产生小组成员共同追求的5项生涯目标,写在彩色的大卡纸上,并排出主次顺序,阐述理由。如此一来,组内成员的思想、价值观、人生理想产生了激烈碰撞,一些不为大家所推崇的目标在组内辩论中退出,组员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正确、高尚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引领;而最后在卡纸上留下的那5项生涯目标,是所有组员的共同追求,每个人的价值观在小组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无形中强化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动机。润物细无声,很多时候连教师都没有意识到的隐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

第二,分清主次,把握重点,不流于活动形式和现场气氛。

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课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刚起步的心理教师,我担心课堂没有愉悦的氛围而使学生丧失兴趣,因此,每堂课都会依据主题设置一个主导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的确有感悟、有触动,但都是泛化而模糊的,如此一来,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欢声笑语后便停止了思考。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对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有良好的把控力,将学生的所思所想外化并加以引导。就如在“我有我选择”这一堂课中,主导活动是“价值大拍卖”,拍卖的过程持续了20分钟左右,学生们融入度特别高,场面甚至一度失控,最后仅剩下10分钟的分享与展示时间,这8个小组中,势必有一些只能成为“旁观者”“即问即答者”,而无法充当“思想者”的角色。因此,整堂课有一种头重脚轻、心理课等同于活动课的感觉。的确,活动只是一个引子,在45分钟里不应该占据太多时间,而“价值大拍卖”活动的时间完全是可以压缩的,拍卖师速战速决,不煽动、不激励,虽然活动时间少了,但会引发学生更多感慨,如“我还在考虑要不要买,就已经成交了”“后悔买这样东西了”,学生遗憾、后悔情绪的出现,正是教师因势利导的机会。而整堂课最后的落脚点在“你打算作出哪些努力去穷尽一生买到这些东西?”在对各环节有了清晰的活动理念、活动目标和主次顺序的认识后,整堂课的重点便鲜明地体现出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分享与成长。

第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引领主流、正确的价值观。

在心理咨询中,辅导者的角色始终是价值中立,无条件接受和尊重来访者的态度、言语、行为,不对其进行价值观的批判与纠正,这样来访者才能在宽容而没有任何约束的氛围中表露最真实的自己、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重在“育人”,价值中立是有约束范围的,因此心理教师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倡导和引领是需要而且是必要的。在“怒放的生命”这节活动课上,我设置了由“小悦悦事件”“彭宇案”引发对人性思考的环节——“如果是你,你会采取什么措施?”由于曾看过电视节目现场观众的投票比例(选择助人或漠视的人数接近1:1),因而在我试上的几堂课中,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救人前实施自我保护措施(如打120、看是否有目击证人、有没有摄像头等)或不行动原则,没有学生选择义无反顾地上前救人。课堂中生成的这些内容让我一时束手无策。该环节想要倡导的是“关爱生命,拒绝冷漠”的生命观,而在学生们相同的反应中,课件上呈现的“拒绝冷漠”这四个大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虽然,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我无权去干预和评价他们在最自然状态下展现出的真实自我,但这些在预设外的生成性事件,需要教师有足够深厚的功底去引领和驾驭。根据众听课老师的意见,最有效的方法可能还是“用事实说话”,教师在举例时,应当呈现更多正面、积极的内容,案例要能够体现主流、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学生会在无形中陷入负面案例的“圈套”,而很难跳出这个坑来思考积极向上的东西。

第四,课程设计要有思想、有理念,渗透心理学理论。

工作两个多月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心理课到底该怎么上。不能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它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且鲜有实践和应用价值。但若没有理论的框架支持,那么对学生而言,所有的内容就都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内的,而不像其他学科,每节课都能学到新的知识点。如何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学理论,如何有所创新,一直是我需要突破的瓶颈,而这种理念,在这四节公开课中都没能很好地得到体现。然而,就在近期观摩了外校的一节心理课后,我豁然开朗,似乎找到了方向。这节以“完善能力结构”为主题的课程,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一个案例贯穿课堂始末,理出了一条很清晰的思路;二,借鉴七种不同类型的名人,由学生总结归纳其不同才能,非常巧妙地导出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心理学思想。一堂在很多人看来难以出彩的心理课,竟如此生动、极富立体感地跃然眼前。再对比自己的课程设计,少了些自己的主导思想,少了些创意,少了些学科理论知识的渗透,这些都是我亟待改进之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心理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精神的关怀者、人格完善发展的指导者,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新教师,任重而道远。我深知前方有很多可预测的和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而我,也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在收获经验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堰桥中学,无锡,214000)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成长反思
看见,就是力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