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想平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参与阅读过程,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体验;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这句话道出了读书对人的心灵塑造。对于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处在塑造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阅读?怎样在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呢?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参与,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由谁生疑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二、借助文本中的情感,推波助澜,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
在我们的阅读文本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和共鸣,它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为阅读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确定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落实阅读教学全过程,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那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