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田
摘要:打造初中数学的魅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新形势下,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巧设“问题链条”、立足学生生活、利用例题变式、开展合作学习四个方面,论述打造初中数学的魅力课堂的具体做法,给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链条;学生生活;例题变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4-02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初中数学的魅力课堂。
一、巧设“问题链条”,引导探究活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在教学实际中,巧设“问题链条”,能巧妙导引学生深入探究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设计问题链条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目的要明确。问题链条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封闭性或者开放性问题链条。拟定问题链条时要考虑三个因素:问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语言要规范,表达要准确,让学生明晰问题的意思。
2.难度要适中。问题链条的难度应该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感觉受挫,知难而退;问题太简单,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问题链条,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
3.突出层次性。使用问题链条进行教学实质上让学生在问题链条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问题链条不管采用“并联”还是“串联”结构,问题之间都应讲究彼此关联,突出层次性,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即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继续,给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使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现从已知向未知、从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的稳步过渡。
二、立足学生生活,坚持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学数学”与“用数学”紧密结合,能充分彰显数学的魅力。
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正方体礼品盒,实际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计算装修需要的地板砖的数量,计算自家汽车的耗油量,帮家里选择合适的上网或手机计费方式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用生活实际问题创设情景,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去探究,给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投身课堂活动。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利用例题变式,进行学法指导
“例题千万道,解完脑后抛”,单纯的题海战术,只能给学生增加负担,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应该善于反思,及时总结,多给学生以方法、规律和技巧的点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智慧。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能有效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改进学习方式,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不仅要要合理安排“学什么”,更要设计“怎样学”的方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合作学习,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分组要注意以下问题:
1.平行分组。按照学科水平给全班学生分组,力求各小组综合实力相当,人数相同或相近,每小组人数6个左右。
2.强弱搭配。各小组内同学综合水平强弱搭配,利于组内同学互帮互学,实行“兵教兵”战略。
3.角色搭配。给学生分组时,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责任心、表现欲、领导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力求每组内都有能够胜任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角色,如小组代言人、活动组织者、纪律维护者、过程记录者。
4.男女搭配。初中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学生特别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利用这种心理,给学生分组时要讲究男女搭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合作的时机,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任务,密切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合作后的展示方式,忌不经筛选的随意性讨论,无教师引导的无目的讨论,不提供足够时间的作秀式讨论,无完整结论的无意义讨论。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务实;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追求永无止境。让我们及时反思,深入钻研我们的教学,共同打造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践行新课标,冲浪新课改,开创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