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看近代中日词汇交流

2012-04-29 00:44凌素梅
现代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日心说新词义项

摘 要:本文从微观角度探讨《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自转、公转和轨道,结合人们对于天体的认识对其进行分析探源,以此映射近代中日汉字词交流的大致面貌,突显古代汉语在近代“新词”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六合丛谈》自转轨道日心说新词

《六合丛谈》(1857年1月~1858年6月)是由伦敦传道会的上海印刷所——墨海书馆(中国本土创立的第一家近代印刷所)刊行的月刊杂志。该刊报道内容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宗教、各国近况等,向亚洲读者介绍了19世纪西方各国及其近代文明的详细情况。《六合丛谈》出版后马上传入日本。在日本,由幕府的西学研究教育机构——蕃书调所在队杂志的内容做了部分删节后刊行了翻定本(被称为官版删定本)。《六合丛谈》作为传递世界消息的读物在日本获得了广大的读者,对幕府末期、明治初期(1860~1880)的知识分子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包括地理、化学、数学、天文、力学等诸学科的大量术语在内的汉语新词,也首先被用于《六合丛谈》,或通过该杂志传入日本。日语中的地理学新词,如“月球、地球、子午线、经线、纬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均是从中国吸收过去的。但在西学东渐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中国原来就有的对译词被误认为是新词。

(一)本文对“近代”的界定

在进一步探讨近代新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近代”这一术语的意义做一番梳理。“近代”“现代”等历史学中用于时代划分的术语均来自日语,但是中日之间的词义却不尽相同。在日语中,“近世”“近代”“现代”三个词分别指江户时代(1600~1867)、明治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868~1945)以及战后这三个时期。日语的“近代语研究”即是从明治维新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词汇的历时性研究。日语的近代词汇体系在明治20年代后期(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言文一致”的实现即告大体完成,其后日语转入了向汉字文化圈输出新词的阶段。汉语中的地理新词,如“引力、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熔岩、等温线、海拔、寒流、地下水”等,均是从日本吸收过来的。而在汉语中,语言学的“近代”,一般指从唐代开始至明末清初。然而,由于19世纪汉语研究有着许多不同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研究的特征,语言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应当成为新的切入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19世纪传教士所创造的新词。本文的“近代新词”乃指汉语中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这一期间的新词。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日心说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时期。人们对于天体的认识程度密切影响着地理学词汇的创制和演变。

(二)关于“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该学说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1473~1543)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地心说”认为地球有三种运动:一种是在地轴上的周日自转运动;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一种是用以解释二分岁差的地轴的回转运动。

(三)人们对天体的认识与地理学术语的创制和演变

以下仅以“自转、轨道”为例进行探讨。

1.自转

在《汉语大词典》中【自转】共有两个义项,一是自行转动,这是其具体意义;南朝《后汉书·张衡传》中已有记载“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第二个义项为:天文学名词。凡行星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谓之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可惜的是,此义项《汉语大词典》并未举例。但笔者发现在《六合丛谈》连载的《地理》中“自转”一词共出现了28次。这绝非偶然。如:

行星离日远近不同,大小疏密,及自转之时亦不同。(1—3a—9)

地球每日自转,自西而东,面西而立,则左为南,又为北,自转所绕之线曰轴。(3—2a—1)

据查,狄考文Technical Terms(1904):rotation 轮流 自转

在阅读邹振环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时,笔者偶然发现其中附的《晚清西方自然地理新词表》认为地理学术语“自转”首见于《六合丛谈》。这一说法是否可靠,值得探讨。

为考究中日词汇交流情况,我们又对《日本国语大辞典》进行了考查,《日本国语大辞典》中【自転】有两个义项:一是以轴为中心转。其最早用例为:松ケ岡本人天眼目抄(1471~73)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と大事は風車の自転して迅速なる処に有ぞ」。单单看这一义项,日语的“自转”大大晚于中国。这可能与明代以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强大影响力有关,在唐代曾出现日本对中国文化全盘接受的局面。第二个义项为:地理学术语、天体以其内部自転軸为中心进行回転运动。自転運動。公転。其最早用例为:遠西観象図説(1823)中「地球一自転する毎に 無度五十九分零八秒進む」。显而易见,这一用例早于《六合丛谈》的用例足足23年。难道地理学术语“自转”是源日词?有待考证。

我们通过查阅发现《近现代词源》收录该词,认为“自转”是指天体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其举例为1853年12月《遐迩贯珍》第五号:“行星亦皆自转。”由此观之,“自转”为近代才出现的新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在18世纪中期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心说”在中国的地位已经巩固,直到19世纪中叶,李善兰、王韬等天算家对地心说进行批驳,并全面详尽地阐述了哥白尼的理论,此后,“日心说”才得以广泛传播。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天体运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于“新词”的应用。

但据我们所知,中国古代也有“地动”的说法,如《庄子·天运篇》就明确主张地球在运动,到了秦代这方面的论述更多,如《仓颉篇》说“地日行一度”。《尚书纬·考灵曜》谈得更详细:“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比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不觉也。”但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地球及行星绕太阳运转的概念,

于是笔者对古代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发现早在六朝《华阳国志》中已有关于天体“自转”的记载:“北斗七星与其他星群,则每昼夜对地面旋转一次(实即地球自转所见的天象),每月之同一时间,斗柄所指的方位又不相同。每一周年,斗柄回指一定方位(实即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天象)。这里的“自转”一词,其义即为天体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这样一来,此例就比邹振环的说法足足早了将近一千年;此时,相对安定的南朝是天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陈卓对前人成果进行汇总形成了统一的古代中国恒星系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伴随佛教而传入中国的异域天学,虽然主要是由西北通道进入中原,但在南朝也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有北宋《朱子语类》:“今以天运言之,则一日自转一匝。然又有那大转底時候,须是大著心肠看,始得,不可拘一不通也。盖天本是个大底物事,以偏滞求他不得。”宋代是中国天学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是多次进行的恒星观测和大型天学仪器的建造,如水运仪象台、大型浑仪六座、大型天体仪以及制动报时装置等。特别指出的是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留下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记载而在现代享有盛名。这些例证不仅能证明地理学术语“自转”不是源日词,不是新词,也不是外来词,而是汉语原来就固有的词。

2.轨道

《日本国语大辞典》中“轨道”第一个义项即为: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运动的物体或粒子的道路。地理学术语,天体的运行径道。其用例为:“和英語林集成(再版)〔1872〕「Kido キダウ 軌道」”。

笔者发现在《六合丛谈》连载的《地理》中“轨道”一词共出现了21次。

惟返日之光,行自西而东,轨道椭圆,别有小行星绕之而行,轨道最椭。(1—3b—9)

月之绕地乎,轨道之大小,行度之迟速,亘古不变。(2—4a—7)

“‘轨道早在17世纪以后耶稣会士们的著作(如《古今图书集成》、《历法典》、《新法历书》卷58)等书中就已出现,《地理全志》、《博物新编》(1855年)中也沿用了此术语。译词显得比较稳定,唯独伟烈亚力的《谈天》(1874)中称之为‘orbit道。”

《英华萃林韵府》Part I(1872)orbit 週道 月轮天 星辰轨道

狄考文Technical Terms(1904) orbit轨道

显然,日语中“轨道”相比于耶稣会士为时稍晚。那么,“轨道”当真是一个西学东渐带来的新词?笔者继续考证,《汉语大词典》中“轨道”的第六个义项为:天体在宇宙空间运行的路线。其用例为杨朔的《铁骑兵》(1943年):“只好像一群脱离轨道的流星,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去了。”无论是与日本还是传教士相比,这都为时尚晚。这绝对不是最早用例。于是,笔者又对《近现代词源》进行了考查,发现“轨道”的第一个义项为:天体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也叫轨迹。其用例为1855年6月《遐迩贯珍》第六号:“行星绕日轨道,微有椭圆之形。”以及1855年合信《博物新编》二集:“日轮常居中,地球与众行星环日而转,轨道各有远近,环日各有迟速。”这与“日心说”在19世纪中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恰好吻合。这样看来,就近现代的语料来讲,地理学术语“轨道”确实是一个由传教士在中国创制的新词,后传入日本。但中国古代已有地动的说法,笔者不得不把眼光再转向古代,早在北宋《皇朝文鉴》卷七十四:“即位以来,于兹十年,勤邦俭家,以修太平。日朝东宫,示天下孝,亲执笾豆,三见于郊。日星轨道,光明清润,河不怒溢,东南而流。四夷承命,欢和以宾,奔走万里。”就已提到“轨道”一词。这一“轨道”正是“天体在宇宙空间运行的路线”之意。这一用例直接把地理学术语“轨道”提前了将近500年。

其实,只要对“轨道”一词稍作考查,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用例已经很普遍了。如:

南宋《汉上易传》卷三:“而不乱各当其分而止矣文明以止则祸乱不生灾害不作故日月轨道五星顺序万物自遂天文人文其理一也故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合乾坤刚柔艮。”

清《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六中已有相关记载:“才猥當重任雖星辰軌道幸屬聖時而歲月環周實妨賢路未蒙罪退益自慙惶豈謂天?仍加渥澤特降推恩之命曲。”

其中清朝的例子为数最多,这与19世纪中期以后,“日心说”的广泛传播及人们对于天体理性认识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

《六合丛谈》不仅在了解亚洲近代的历史进程方面是重要的资料,而且对于廓清19世纪西方文明的东传与容受,以及所给予东方的影响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有关《六合丛谈》的研究,也必将对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和人们对天体的认识史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1986~1993.

[2][日]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以地理用语

为中心[M].日本:白帝社,1997.

[3]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语大辞典(第二版)[M].日本:小学馆,

2000~2002.

[5][新]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6]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7]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日]荒川清秀.《六合丛谈》中的地理学术语[Z].《六合丛谈》

附题解·索引,2006.

[9]沈国威.《六合丛谈》附题解·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06.

[10][波兰]哥白尼.天体运行论[M].叶式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11][法]伏古勒尔.天文学简史[M].李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

[12]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黄河清.近现代词源[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凌素梅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310018 )

猜你喜欢
日心说新词义项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追求真理的人们: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作物育种理论研究上的“日心说”
科学时代自由意志崛起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
Enhanced Precision
阿里斯塔克未能成为“革命者”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