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红香
摘要: 古希腊人阿里斯塔克提出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1700多年,却未能实现天文学的变革。通过比较阿里斯塔克与哥白尼日心说的异同,分析他们提出日心说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阿里斯塔克未能成为“革命者”的诸多原因,考察了这些因素在“哥白尼革命”中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阿里斯塔克;哥白尼革命;日心说
中图分类号:K1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54—02
通常,人们认为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地球绕太阳转动而不是相反,他使人们从人类中心论的迷梦中惊醒。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阿里斯塔克就提出过日心地动学说。然而,阿利斯塔克这一富于革命性的创见几乎无人闻问,随后便消失无踪。一直到1543年,哥白尼才提出了与他的日心说极其相似的理论,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虽然阿里斯塔克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了1700余年,但却未能像哥白尼那样获得 “革命者”的盛誉。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本文试图通过对阿里斯塔克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说以及时代背景进行比较,探析阿里斯塔克未能成为“革命者”的关键性因素,借此加深人们对阿里斯塔克的认识。
一、学说自身的不足增大了传播的难度
阿里斯塔克关于日心说的原始著作早已遗失,人们之所以知道它的存在,是因为一些后代学者曾经提起,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基米德与普鲁塔克。阿基米德是与阿里斯塔克同时代的人,在他写给叙拉古的国王的信里说,“亚里斯塔克斯写成了一本书,其中有许多假设,恒星与太阳保持不动,地球在一圆周上绕日而行,太阳居于轨道的中心。” [1]
在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书里也有一段话提到,“可林济斯认为希腊人应该控告亚里斯塔克斯不敬,因为他假定宇宙之家(即地球)是动的,这可以有助于支持他的观点,即天体保持不动,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运转,同时也以本身的轴心自转。可林济斯是阿里斯塔克同时代的人,约死于公元前232年。” [1]
从上面阿基米德和普鲁塔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阿里斯塔克日心说的概要。他认为太阳在宇宙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地球也有自转。事实上,他提出的这个日心学说与1700多年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理论并没有多大差别。
然而,阿里斯塔克离哥白尼还是相去甚远。
普鲁塔克曾在另一段话说,“亚里斯塔克斯只是假设如此” [2]。可见,阿里斯塔克提出这种见解仅仅是作为一种猜想,他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假说,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
猜想的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在阿里斯塔克那里,日心说只是一个观念,一个想象,没有多少物理证据、观察数据和数学来支持他的想象,他的学说在科学上几乎毫无用处。因此,他的这一卓越的见解并不受到古希腊人的重视,难以在当时的天文学界传播开来。
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不仅仅是处于猜想的基础上了,他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经过了很多实际的观察和计算,在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之后,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理论—— 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因而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一出版,很快便引起了关注,极大地推动了这一理论的传播。而阿里斯塔克思辨式的日心说在这个方面的严重不足妨碍了其自身的传播。
二、竞争对手的强大遏制了“革命”的发生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由于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能够很好地解释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而且又与天尊地卑的一般观念相符合,再加上亚里士多德当时的地位,当时的人们普遍认同他的这一学说。
作为当时地心说唯一的竞争者,阿里斯塔克的日心学说的不仅感官上与人们的常识不符,而且遭到两条重大反对理由的责难。第一条,如果地球绕日公转,为什么观测不到恒星周年视差?第二条,如果地球自转,为什么垂直上抛物体仍是落回原处,而不是落到稍偏西的某一点上?阿里斯塔克始终没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很好的解释,而这些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里却可以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此外,人们向来不喜欢听到说自己是平凡无奇之类的话,因此阿里斯塔克在指出地球并非位于宇宙中心后,会不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种情况下,纯属推测性质并且尚未发展完备的日心论模型在如此强大的竞争者面前必然要遭到淘汰。因此,在阿里斯塔克死后,他这个小人物的学说很快便被遗忘了。
在接下来的4个世纪,古希腊学者阿波罗尼、希帕恰斯、托勒密接连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系统地建立了宇宙地心体系。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独霸天文学界,流传了长达1300年。
直到中世纪末,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人们发现用托勒密地心体系推算出来的行星位置与实际天象的观测结果不符,尤其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轮和本轮的数目竟多达八十个左右[3],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于是人们便开始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期待着能有一种科学的天体系统来取代地心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哥白尼提出了他的日心体系,后又经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努力,这一学说被不断地证实和完善,不久便在与地心说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心体系也逐渐被人们摒弃了。
人们常说,阿里斯塔克的想法大致上是正确的,可惜他超越他的时代太多了。实际上,正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的限制,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而阿里斯塔克的天才思想却得不到当时人们的承认,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无一点还击之力。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正是在地心说走下坡路的时代应运而生。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哥白尼是出现在阿里斯塔克的年代,遇到的对手是那时处于权威地位的地心说,那他和阿里斯塔克的结局将没有多大区别。
三、知音力量的弱小泯灭了学说的光芒
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哥白尼式的日心说被阿里斯塔克提出来之后,由于它和人们的常识不合,再加上他始终未能解决观测不到恒星周年视差等等反对理由,相信他的学说的只有公元前2世纪的巴比伦天文学家塞鲁克斯[4]。而其余的天文学家,包括哲学家在内都不接受他的学说,以致于这一学说很快就被人忘得干干净净了。
其实,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遇到了甚至比阿里斯塔克更大的困难。他的理论直接与亚里士多德以及圣经相冲突,哥白尼估计到这理论将招致一些人“会摘引圣经的章句加以曲解来对我的著作进行非难的攻击” [5],以致于他直到临终才敢将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公诸于世。而且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他也未能驳倒那些普通却又致命的反对理由。可见,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理论上并未获得胜利。
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此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仍不具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显而易见,仅就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本身而言,并不足以构成一场科学革命。实际上是经过了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哥白尼革命性效应才完全释放出来。
一种观念它需要至少是一部分人的认同,不然的话,观念只是毫无力量的狂想。如果哥白尼的学说像阿里斯塔克所遭遇的那样几乎没有人相信,那他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只不过是个想入非非的疯子,很快便被人们遗忘。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公元3世纪不可能出现哥白尼,即使出现了哥白尼,写出了《天体运行论》,它也只是比阿里斯塔克论证得稍更完备的一种见解。哥白尼革命所要求的不光是哥白尼这样的“天才”,还需要一个成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伽利略、开普勒等一批出类拔萃的知音,他们凝集成一股崭新的强大力量,为该学说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四、宗教“反作用”的错失降低了影响的力度
人们总是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两个相互对立的领域。其实不然,它在有的方面反而对科学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在阿里斯塔克所处的时代,宗教还不是很盛行。而在十五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谁要是对教会表示怀疑和反对,便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要受到制裁。
按照教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们安置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应占有特殊地位。这样,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正好为基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它变成了与宗教教义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科学在当时是神学的婢女,教会对新科学总是尽力压制,人们稍有科学探索的越轨行为,便会招来教会以异端名义的迫害。因此,当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直接同基督教义相抵触时,便遭到了宗教裁判所的残酷镇压。布鲁诺由于接受了哥白尼的学说并大力宣传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也先后两次受到罗马教廷的审讯、软禁[6]。
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宗教裁判所对哥白尼的日心说镇压得越厉害,反而越能勾起人们对这一学说的关注,激起了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因此,宗教的残酷镇压反而推动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传播,加强了这一理论对人们的影响,从而促进了该学说的发展。而阿里斯塔克却由于所处的那个年代,却未能得到宗教的一臂之力。
五、结束语
阿里斯塔克未能推动天文学变革的原因错综复杂,不是上文的几个因素就能概括的。虽然他没能像哥白尼那样成为世人皆赞的“革命”英雄,但正是有了他的先驱工作,才有了16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天文学革命。
参考文献:
[1][2][英]罗素.西洋哲学史[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244-245.
[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6.
[4]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4.
[5]哥白尼.天体运行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周应龙.“日心说”引起的哲学思考[J].娄底师专学报,1993,(2):64-65.(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