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与“白板说”

2012-04-29 00:44张卫东
现代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乔姆斯基行为主义

摘 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作为一名数理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试图通过对语言研究来探究人的大脑。他的语言天赋论——即人生来就具有语言生成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是对斯金纳、布龙菲尔德等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白板说”的有力挑战,为解释人类语言及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两种学说有各自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由此引发了迥异的教学法启示。

关键词:LAD白板说乔姆斯基行为主义

一、引言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自问世以来,被认为是对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的反动。英国当代语言学家莱茵斯评论道:“不论乔姆斯基的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具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任何不想落后于语言学发展形势的语言学家都不敢忽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建树。目前,每个语言学流派都要对照乔姆斯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阐述自己的立场。”(刘润清,2004:158)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时发现,有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因此,他试图重新建构一套新的理论框架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生成。他举例说,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和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这种现象,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为斯金纳、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无法解释。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的创造性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是直立行走,鸟会飞,女人会生孩子一样,是天生的,是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而行为主义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儿童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石头,上面一无所有。儿童所掌握的语言,无非是把接触到的语言现象加以吸收和综合。学习语言,就是建立许多刺激—反应联想。

乔姆斯基的立场与行为主义有如下区别:第一,语言习得过程是在儿童内部进行的,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强化。第二,“语言习得机制”只负责习得语言,与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基本无关。第三,环境因素只是激化“语言习得机制”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重要。第四,儿童学到的不是一套复杂的习惯,而是一套内化了的规则,使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正是这套规则构成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的观点在国外曾被人指责为“天生主义”。他的合作者纽梅耶指出,乔姆斯基把语言学归结为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的看法,实质上是把以社会为背景的语言研究排除出语言学了(徐志明,2005:297)。英国语言学家散复生对乔氏的语言观也有颇多微词。霍凯特认为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极大威胁。他的弟子来考夫、麦考利等都对乔氏进行过十分严厉的批判。而莱昂斯却盛赞乔姆斯基大加发挥的关于语言学的心理学和哲学含义。在国内,在LAD与行为主义语言观的看法上,也分成若干派系。周允程(2008)认为乔姆斯基是对经验主义分析哲学的超越。管新平(2005)却强烈支持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语言观。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两种语言观的对比。本文试图从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方面对乔姆斯基的LAD与行为主义语言观进行对比,并进一步探讨两种语言观指导下的教学法启示。

二、哲学基础

乔姆斯基LAD学说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心智哲学。他的老师是结构主义者哈里斯,后来他越来越感觉到,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法,都只满足于描写语言,都没有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语言是什么?不论对语言的描写多么详尽,人们对语言的本质还是一无所知:人为什么会说话?人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乔姆斯基把语言学看作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这并不是说语言学放弃对语言的研究,而是说,研究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实质、人的知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自然就涉及到所谓的“柏拉图问题”,即人类知识到底是如何获得的。乔姆斯基多次引用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的“人与世界的接触是短暂的、个人的、有限的,人是怎样对世界了解得如此之多的呢?”这句话来说明人的知识绝不像经验主义者所描写的那样简单。他引证了历史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赫伯特、胡亚特、卡得沃斯、笛卡尔,反复论证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人脑的结构不同于其他动物,它具有十分发达的认知系统。一个人在后天经验里将知道什么和知道多少,受人脑的固有结构所限定。乔姆斯基发挥了笛卡尔关于“固有结构”的思想以及洪堡特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乔姆斯基说,我们的语言知识“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在我们的心智之中,最终表现在我们的大脑之中。这种知识的结构我们希望能够抽象地描写出来,用具体的原则、根据物质机制描写出来。当我采用诸如‘心智‘心里表达‘心里运算等术语时,我是在对某种物质机制进行抽象的描述,至今对这些机制几乎一无所知。提到心智或心里表达或心里行为,并没有什么本体论的含义。同样,关于人类视觉的理论可以讲得很具体,如去讲视觉皮质的具体细胞极其特征,又可以阐述得十分抽象,如采用某种表达模式,论述这种模式的运算,说明决定这种模式性质的组织原则和规则。按照我将采用的术语,这后一种情况属于对心智的研究,不过这毫不意味着存在着游离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什么实体。”(Chomsky,1998:5)。如果语言学和其他心智科学要从根本上改变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方向的话,那么,从事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人就应该摒弃二元论的思想,秉承自然主义的方法论。

行为主义者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经验主义分析哲学。行为主义认为,观察不到的东西是不能为人类认识的。第二,人类的认知不外乎是经验的总和。分析哲学在基本理论主张上的经验主义典型地表现为蒯因所概括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本质区分;2.意义的实证性原则。第一个教条是说,存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种命题:一种命题为分析命题,分析命题的意义取决于语言表达式本身的逻辑意义,与外在世界的事实毫无关系。另一种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的意义依赖于存在的客观事实。第二个教条是说,任何有意义的陈述形式都能够“以逻辑的方式还原为指称直接经验的词项”(周允程,2008)。从恩培多克勒开始,一种与上述思想截然对立的哲学,即经验主义学说渐渐兴起。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纯属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针对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主张,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者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这也是心理学的开端。

恩培多克勒这位历史上的第一位经验论者,为了其哲学目的,不知不觉地展开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课题的探讨。在他看来,理性主义者所谓的人为自身心灵的神秘内涵所吸引而进行实质为记忆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天赋的主张难以成立。在有关遗传的实际知识尚未问世之前来谈论所谓与生俱来的理念,只能是为摆脱哲学或科学难题的一条捷径,因此这种主张是无法验证的。经验主义希望通过找出知觉的作用机能来坚持知识来源于知觉的观点,最终反证出理性和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识的源泉。“白板说”和“刺激—反应”论都以经验主义分析哲学为基础。他们认为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板,什么都没有,知识的获得和语言的习得是后天的刺激—反应学习积累。

三、教学法启示

在乔姆斯基看来,人天生具有语言能力,人脑存在“语言器官”,这是人的生理学特性。正如美国其他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的实验一样,无论怎么教他们说人类的语言,都没有成功。乔姆斯基认为,儿童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种现象用“白板说”和“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母亲或周围的人都不对儿童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至少没有课堂上的那种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母亲绝不像教师那样不厌其烦地去纠正儿童的错误。在这一点上,“刺激—反应”或“模仿—记忆”等观点也不能自圆其说。不仅如此,儿童所知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教会的。比如在“He told his pen”和“He lost his way”中的“his”的区别。况且,儿童听到的话语并不都是标准的,相当一部分是不标准、不合乎语法的。但儿童学到的是标准的语言。也可以听懂从没有听到过的句子。总之,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绝不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理论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普遍语法”的思想。他认为人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生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知识,这是人类独有的生理现象。人类各种语言之间共性(原则)是主要的,语言之间的个性(参数)是次要的。因此,乔姆斯基后期的语言学理论(GB以后)又称为“原则+参数”的语言学理论。当然,语言习得机制是一种假说,因为还不能用解剖的方法来证明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类似的机制,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则难以被解释得令人信服。因此,他试图找到语言的生成机制。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其结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如S=NP+VP)等转换和生成无限的语言。表现在教学法上就是描述和解释生成规则,反对“刺激—反应”“模仿—记忆”论指导下的交际教学法。对此,辛斌教授曾指出,传统语法教学地位无法动摇,交际教学法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的教学方法。(辛斌,1995)

行为主义学说影响下的教学法流派强调行为参与,提倡通过句型操练培养语言行为。他们强调行为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认为“借助行为在无意识状态中习得的东西刻骨铭心,有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管新平,2005)。行为主义者布龙菲尔德提出“听说领先”的原则,要求学生听懂后再开口表达。这种全身反应法要求对教学指令进行精心设计,发出指令时要遵循先群体后个别的原则,用于训练的语言材料应由简到繁,逐渐延长训练项的长度。采用交互式方法训练时,应先进行师生互动,再进行学生互动。就学习策略而言,全身反应法借助姿态、感官、行为参与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减轻学习者的精神负担,这是行为主义语言观与方法论的核心思想。

四、结语

本文从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视角比较了乔姆斯基的“LAD”语言观与以斯金纳、布龙菲尔德为首的行为主义者语言观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种语言观指导下的教学法。乔姆斯基的“LAD”学说集中体现了自然主义、心智主义。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为经验主义分析哲学。乔姆斯基对语言习得强调语言的生成规则。行为主义者主要采用全身反应法。

参考文献:

[1]Allen,J.&P.VanBuren.Chomsky:Selected readings[C].London:

Oxford University,1971.

[2]Chomsky,N.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1980.

[3]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unton & Co.,The

Hague,1957.

[4]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65.

[5]Chomsky,N.Reflections on language[M].Fontana,London,

1976.

[6]John Lyons,Chomsky[M].Fontana,London,1977.

[7]Skinner,B.Verbal Behavior[M].Appleton—Century—Crofts,

1957.

[8]管新平.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语言观极其教学法[J].外语研究,

2005,(4).

[9]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0]徐志明.欧美语言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1]周允程.乔姆斯基对经验主义分析哲学传统的超越[J].清华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2]辛斌.交际教学法:问题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

(张卫东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97)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乔姆斯基行为主义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Teaching methods in a Chinese Classroom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Comments on Chomsky
行为主义对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