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单音节词为主体,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三音节词语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成为关注热点。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拟对其语体色彩做出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三音节词书面语色彩口语色彩
三音节词语的数量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也从未减少。从20世纪60年代初,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谈论到三音节段落问题开始,国内学者便从多个角度对三音节词语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三音节词与三音节短语的区分,三音节词的声音形式,三音节词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这几个方面上,而对其语体色彩少有分析。本文即从这一点入手。
词语的色彩问题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语体色彩更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杨振兰(2009)认为新时期新词语的语体色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陈俊杰(2008)提出语体色彩与语音密切相关。我们在仔细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三音节词语后,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语体色彩。
一、书面语色彩
词典的凡例中清楚地说明了“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带有这样标记的词语共9例,分别是:
【逋逃薮】<书> 逃亡的人躲藏的地方。其中的“逋逃”语素也被标注了<书>,是“逃亡、逃亡的罪人”的意思。“薮”字也被标注了<书>,其中一个义项为“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宁馨儿】<书> 原意是“这么样的孩子”,后来用作赞美孩子的话。“宁”字下有标注了<书>的义项,“馨”也标注了<书>,意为“散布得远的香气”。“儿”字没有标注<书>的义项。
【换言之】<书>换句话说。它是一个短语,“换”和“言”并没有标注<书>,而“之”字兼代词和助词,这两个词性的义项都标注了<书>,具有书面性。
【不贰过】<书>犯过的错误不重犯。其中“贰②<书> 变节、背叛”。
【斧凿痕】<书>用斧子和凿子加工留下的痕迹,多比喻诗文、词句造作而不自然。其中“凿2<书>卯眼;凿3<书>明确、真实”。
【刎颈交】<书>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也说刎颈之交。这个词中并没有标注<书>的语素,但该词由“刎颈之交”而来,“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此词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无聊赖】<书>没有凭借或依赖,指十分无聊或潦倒失意。其中“聊2<书>依赖、凭借”。
【烟霞癖】<书>①指游山玩水的癖好。②指吸食鸦片的嗜好。其中“烟霞②<书>指山水景物。
【俎上肉】<书>比喻任人欺压或蹂躏的国家。此词中没有标注<书>的语素,但此词取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意为“砧板上的肉,谓任人宰割,无可逃避”。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后因以“俎上肉”比喻任人欺压蹂躏而无力反抗者。
以上这9例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带有书面语色彩的类型:一类是构词语素带有书面、文言色彩的;一类是由成语转化而来的。它们的语素和成语本身所带有的书面语色彩给这9例三音节词镀上了同样的色彩。
二、口语色彩
李如龙认为,汉语的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汉字本身的特点,书面用语的简省和南北方言的分歧……口头语和书面语不仅是语体、语用的差异,而且是汉语词汇的两种造词系统的差异……口语词汇生动活泼、多样善变,音节分布广,字义合成,或引申、比喻构成。尤其是三音节以上运用修辞手段造出的惯用语,如侃大山、开后门等,近数十年大有骤增之势(李如龙,2007)。汉语词汇的口语性研究力度不大,有关三音节词语的口语色彩的研究更是少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的词语后标注了“<口>”,虽然“凡例”中对此标注没有解释,但我们认为此标注揭示了其具有口语色彩的特性。并且,我们发现词典所使用的一些其他的标注也体现了被标注词的口语色彩。下面进行分类介绍。
(一)标注<口>
在词条后面明显标注了“<口>”的,明确说明其有口语色彩。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
1.标在第一义项之前,适用于整个条目的各个义项。
【大舌头】<口>①??舌头不灵活,说话不清楚;②名 指舌头不灵活、说话不清楚的人。
【活受罪】<口>活着而遭受苦难,表示抱怨或怜悯(大多是夸张说法)。
【花插着】<口>交叉、交错。
【打哈哈】<口>开玩笑。(短语)
2.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只适用于个别义项。
【二百五】①<口>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②<方>半瓶醋。
【三角铁】①<口>角铁的俗称。②打击乐器,用于管弦乐队,是一根弯成三角形的细金属条,用金属槌敲打发音。
【软骨病】①指发生在软骨部位的病,如软骨炎、软骨瘤等。②<口>佝偻病。
这些明确标注了“<口>”的,显示其口语色彩的词种类分布广泛,既有短语也有词,词中亦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
(二)标注<方>
词典在“凡例”中说明道:“标注<方>的表示方言。”方言字,本来就是用以记录汉语方言口语的文字(林寒声,2003)。方言本身就带有轻松、活泼的语言特质,在文学作品和口语对话中使用方言往往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标注<方>的词语口语色彩也就浓厚一些。
【大概其】<方>①大概①。②属性词:大概②。
【烧心壶】<方>茶饮。
【时不时】<方>时常。
【刮脸皮】<方>用手指在脸上划,表示对方不知羞耻。(短语)
【刮鼻子】①用食指刮对方的鼻子,表示处罚对方。②刮自己的鼻子,表示使对方感到羞臊或难为情。③<方>表示训斥或斥责。(短语)
上面的例词显示,有方言性质的三音节词语在各种词类中都有分布,而此词在语用中也具备很强的口语性。
(三)标注儿化
儿化是韵母带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常常表达一种细小、亲切和喜欢的感情色彩。“儿”同时也负载了一种风格色彩信息,这就是北京方言口语色彩,传递着鲜明的地方口语色彩(王立,2001)。儿化也是语用现象,受到社会文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着随意的口语色彩(朴红英,2003)。儿化经常在轻松、随意的语用环境中使用,口语性质浓厚,因而在词典中标有儿化的词也可认为具有了口语色彩。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儿化的标注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书面语中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但在口语中必然儿化的,自成条目。
【拔火罐儿】一种上端较细的短烟筒,生炉子时把它放在炉口上,使火容易烧旺。
【那么点儿】指示代词。指示数量小。
【偏心眼儿】①指偏向一方的心地。②偏心。
【一股劲儿】表示从始至终不松动,一口气。
【打照面儿】①面对面的相遇。②露面。(短语)
2.书面语中一般不儿化,口语中儿化的,在释义前加(~儿)。
(1)单义项的
【死胡同】(~儿)走不通的胡同,比喻绝路。
【一多半】(~儿)超过半数,多半。
【倒插门】(~儿)俗称男子到女方家结婚并落户。
【随大溜】(~儿)跟着多数人说话或行事。(短语)
(2)多义项的
1)如果在口语中都儿化,将(~儿)放在注音后,第一义项前。
【俏皮话】(~儿)①含讽刺口吻或开玩笑的话。②歇后语。
【耍花招】(~儿)①卖弄小聪明;玩弄技巧。②施展诡诈手段。(短语)
2)如果只有个别义项儿化,就把(~儿)放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
【打出手】①(~儿)戏曲演武打时,以一个角色为中心,互相投掷和传递武器,也说过家伙。②指动手打架。(短语)
【说闲话】①从旁讽刺或不满意的话。②(~儿)闲谈。(短语)
(四)标注“~的”“~儿的”
词典的“凡例”中指出:“ABB式三音节词在口语中经常带‘的或‘儿的,在条目中一般不加‘的或‘儿的,只在注解前面加上。”ABB式三音节词大多数为形容词。有的学者认为,当BB是叠音的成词语素时,往往具有书面语色彩,若BB是叠音词缀,其意义已经虚灵时,由其构成的ABB式形容词通常带有口语色彩。吕叔湘认为这是一种“形容词生动式”(吕叔湘,1999:716)。“形容词+的”是在北京方言和东北方言中较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前面讲到,方言具有口语性,也使加“的”“儿的”的词语带上了口语色彩。例如:
1.加“的”
【白花花】(~的)状态词。白得耀眼。
【滴溜溜】(~的)状态词。形容旋转或流动。
【骨碌碌】(~的)状态词。形容很快的转动。
【绿茸茸】(~的)状态词。形容碧绿而稠密。
【暖呼呼】(~的)状态词。形容暖和。
2.加“儿的”
【辣丝丝】(~儿的)状态词。形容有点儿辣。
【甜丝丝】(~儿的)状态词。①形容有甜味。②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咸津津】(~的)(~儿的)状态词。形容味道略微带点咸。
【稀溜溜】(~的)(~儿的)(粥、汤)很稀的样子。
不是ABB式三音节词且又标注了(~儿的)的一个例外是:
【蔫不唧】(~儿的)<方>状态词①形容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样子。②不声不响;悄悄。
(五)标注“口语中也读~”
ABB式三音节词除标注(~的)、(~儿的)外,它们在注音上也有口语性质的体现。词典的“凡例”中指出,ABB式三音节词根据实际读音分为三种情况:BB注作阴平;BB注本调,注音后面的括号内注明,口语中变读阴平;BB注本调。其中第二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晁继周(2005)在谈到ABB式形容词的读音时,认为ABB式形容词中口语性强的,重叠部分BB变读阴平,如“红彤彤、绿油油、沉甸甸、慢腾腾”等词中“彤彤、油油、甸甸、腾腾”都要读成阴平调。ABB式形容词本就带有口语的性质,在口语中的变读使其口语色彩更加明显。
【黑洞洞】heīdòngdòng(~的)状态词(口语中也读heīdōngdōng)
【亮堂堂】liàngtángtáng(~的)状态词(口语中也读liàngtāngtāng)
【乱蓬蓬】luànpéngpéng(~的)状态词(口语中也读luànpēnglēng)
【湿淋淋】shīlínlín(~的)状态词(口语中也读shīlīnlīn)
【乌油油】wūyóuyóu(~的)状态词(口语中也读wūyōuyōu)
不是ABB式形容词也存在口语中变读的:
【指甲花】zhǐ·jiahuā(口语中多读zhī·jiahuā)
在口语中的变读表现出其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展现出它们口语性强的一面。
加有上述标注的三音节词语共有788个,但有些词语会同时兼有好几种标注,如“【可怜见】(~儿)<口>、【尖溜溜】(~的)<方>状态词”,只要有此项加注便计算入内,有些词条会被重复计数。得到下表的数据:
表1:三音节词语的口语性标注
类型
标注 条目(个) 例条
<书> 9 逋逃薮、宁馨儿
<口> 145 扎耳朵、直肠子
<方> 245 珍珠米、做生活
儿化 自成条目 106 有声片儿、这么点儿
标注(~儿) 127 曾孙女、芝麻官
加“的” (~的) 186 好端端、黑沉沉
(~儿的) 5 辣丝丝、咸津津
(口语中也读~) 20 黑黝黝、黑油油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三音节词语中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很少,而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中,方言词语居多,其次为ABB式在口语中使用时经常加“的”的词,再次为口语词语和儿化词语。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生动、活泼的一部分。
三、结语
本文采用分类描述的方法考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三音节词语的语体色彩,并根据词典标注具体分析了标注“<口>、<方>、(~儿)、(~的)、(~儿的)”的口语色彩,认为具有这些标注的三音节词语带有强烈的口语性,在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使用,会增加原文的生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杨振兰.论新时期新词语的色彩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9,(2).
[3]陈俊杰.口语色彩和书面色彩在语音上的体现[J].科技信息,
2008,(25).
[4]林寒声.汉语方言字的性质、来源、类型和规范[J].语言文字应
用,2003,(1).
[5]王立.北京话儿化成分的语义特点及语素身份[J].语言文字应
用,2001,(4).
[6]晁继周.语音规范8问(《新华正音词典》代前言)[A].语文词
典论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潘燕.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结构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11).
[8]郑梦娟.ABB式形容词的语体特征分析[J].修辞学习,2004,(6).
[9]邵敬敏.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0,(1).
[10]周一民.北京话的轻音和语法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5,(3).
[11]李如龙.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J].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王砚文山东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