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摘要: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的手段,如果听任它自发运转,不可避免地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社会发展,重视效率忽略社会公平正义,重视物质文明忽略精神文明,重视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经济增长忽视国家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效控制拜物教蔓延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牢固树立“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拜物教;经济哲学;五位一体;发展目标
“社会关系物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里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它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促进了人们现代平等观念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人格的平等和独立,有利于强化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社会关系过度物化,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超越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政治、精神领域,使人与人的关系都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拜物教滋长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首先,把握“社会关系物化”的度,防止和反对见物不见人。“社会关系物化”,是不同所有制市场经济社会共同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显著特征。所谓“社会关系物化”,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商品生产者只是通过市场交换,才把私人劳动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才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接触。这就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化了,他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不是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或者说,以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物化”的直接原因,在于商品形式的奥秘。“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犹如原子般自由活动;他们只有通过物与物的联系,才能发生真实的社会联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遮蔽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来。”
人的发展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以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丰富性为社会条件;否则,人就不能确立起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地位,不能使自己的劳动摆脱谋生的性质,更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关系物化是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具有历史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得不通过物的联系来实现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同时又能够控制社会关系物化的范围和程度,使之成为实现人的本质的手段。市场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但如果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搞“GDP崇拜”,放弃其他目标和追求,或者其他社会活动也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之外,还应该有更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果社会关系过度物化,手段颠倒成为目的,市场关系一旦渗透到经济领域之外,就会使人文精神严重失落,人生追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发生偏颇。这就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看来很简单很平凡的商品,却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在商品世界里,如果个别劳动不能还原为社会劳动,个别效益不能转化为社会效益,就实现不了从商品到货币的飞跃。在这“惊险的一跃”中摔坏的不是商品本身,而一定是商品生产者自己。这样一来,商品交换的结果似乎主宰着人们的命运,久而久之,不了解交换过程本质的人们就会对商品充满着神秘感,就会把商品、货币当作神来崇拜。因此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商品拜物教就存在滋生、蔓延的土壤。拜金主义又是商品拜物教的典型表现。
发展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特殊社会法律环境,使得现实生活中金钱关系向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连神圣的学术殿堂也受到玷污。据报载,时下博士点的申报出现了怪现象:“有的申报单位先到各地拜会相关专业的博导;再探明评委名单挨个拜访。形成了申报博士点大家都拜你不拜不放心的心理,构成了申报博士点‘功夫在学问之外的境况。”作者列舉了博士点申报过程中的三大负面效应:学术力量竞争中人才引进的负面效应,学术成果竞争中论文发表的负面效应,学术影响竞争中“学术公关”的负面效应;呼吁进一步完善学科点申报过程中的制度与规范,从而让各申报点能够摆脱劳民伤财的“学术公关”,真正练好学术内功,真正注重学术内涵,真正推动学科点的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体育竞赛中频频暴光的“黑哨”、“假球”、“假摔”、“假跑”,也是金钱对人类体育精神的亵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关系过度物化可能导致拜物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成为商品生产者的追逐目标,钱与物在人们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经济交往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第二,腐败现象对社会风气的毒化和人们行为的误导。部分人的价值取向错位,奉行实用主义人生观,以利益互换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原则。第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相适应,规范人们行为的价值和秩序仍然存在不少真空和薄弱环节。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一些人拜倒在金钱的脚下,把“有钱能使鬼推磨”奉为圭臬。
拜金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因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听任拜金主义自由泛滥。现阶段拜金主义虽然难以绝迹,但绝对不能成为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优势,控制其消极影响,并逐步创造拜物教消亡的条件。
其次,坚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控制拜物教蔓延。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重视GDP指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和动摇。与此同时,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体系,更加注重解决社会建设、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使发展市场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与原则的当代化与中国化。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规定性,覆盖广义社会形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对现阶段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做出了全面界定,反映了当代中国各阶层的共同利益,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发展的特殊性,把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实际上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完整的发展目标体系,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体系上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我们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是有效控制拜物教蔓延的治本之策。没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要从根本上控制拜物教蔓延是不可能的。正所谓衣食足则礼仪兴。只有经济发展了,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了,钱和物在人们生活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利轻义现象,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尊、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
实现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营造控制拜物教蔓延的舆论环境。和谐社会是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内的社会系统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仅仅关注物质利益的和谐是不够的,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是拜物教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确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观念,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渗透到社会关系结构的方方面面,自觉抵制拜物教渗透,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和谐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社会监督体系、舆论引导方式。
樹立以人为本的财富观,抵制拜金主义。财富不仅是物,更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财富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统治人,人成为创造财富的手段,物增值,人贬值,人是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对象,使人不成其为人;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使人不能平等的发展;固定的社会分工限制着人,使人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
我们既要重视货币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又要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金钱有两面性: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所以,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看重金钱,又要看穿金钱。重视物质利益与抵制拜金主义的界限,在于是否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否认个人利益等于否认市场经济,但共同富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最高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明规范上,我们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最佳结合。讲发展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最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关系,是建立其他各方面和谐关系的基础。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需要人格素养的支撑。人格素养对人自身心灵世界的关怀和匡正,是人自我超越的境界。人类天然需要现世关怀和终极关怀,渴望寻找生活价值和意义。人类文化是文明的结晶,是文明进步的标尺、生长点、推进器。掌握人类文化成果,有助于理解人生意义、确立人生价值目标,选择生活方式。人文科学知识凝结了人类的自然、社会、人生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矫正现代化的偏颇,安抚现代人的心灵,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提高人格修养十分有效。加强人文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理性知识能力、善恶判断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陶冶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确立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战略目标。树立“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需要吸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同程度遇到的资源短缺、环境负荷沉重问题。需要汲取“增长极限论”的合理因素,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自觉制止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发展。同时,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循环经济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最新经济发展形态,确定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战略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未来发展来规范现在发展,关注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确保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