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探讨①

2012-04-18 03:03:33赵玉琢丁思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桦树皮鱼皮赫哲族

赵玉琢,丁思尧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探讨①

赵玉琢,丁思尧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中华民族丰富的地域性呈现出的不同审美取向,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地域艺术的瑰宝。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黑龙江铸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白山黑水文化艺术、赫哲族文化艺术、萨满文化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和剪纸艺术。针对黑龙江地域艺术进行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文化及其传递方式的研究。

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传承与创新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以各个地域为背景的多民族文化艺术,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也往往是以孕育土壤为背景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因此,我国的传统艺术往往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中华民族丰富的地域性呈现出的不同审美取向,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地域艺术的瑰宝。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其传统地域艺术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风起云涌的白山黑水文化艺术

地域性风格特点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所以丰富的基础,正是由于画家生存的生境的差别才造就了各地画风的差别。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黑龙江绘画艺术的缘起是以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发北大荒时所产生的文艺创作为背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的,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一时期的绘画,衷情于独特的地域性的时代面貌和独特的地域性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例如劳动者开荒拓土的火热场景、肥沃的土地上收获的喜悦、大小兴安岭重叠的山峦、原始森林里不为人知的溪涧,气象万千的冰雪世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

白山黑水文化艺术包涵诸多表现形式,如国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和冰雪雕刻等创作形式。老一辈艺术前辈们热衷于描画蓝天白云下的白山黑水及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乡土人情,创造出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让白山黑水艺术走向兴盛,沿承至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大荒版画”。版画这一创作形式被黑龙江老一辈艺术家们充分运用、尽情发挥,让手中的刻刀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刻下深深的印痕,留下传世佳作,让世人瞩目,甚至为这一时期、这一地域的版画冠以一个骄傲的名字——北大荒版画。北大荒版画以独特的地域面貌吸引着一代代艺术家投入到这项创作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黑龙江版画创

作。

白山黑水文化艺术最为著名的当属冰灯雪雕这一艺术形式。冰雪艺术从古老时代一路走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规模,90年代到达兴盛期,标志是哈尔滨举世闻名的国际冰雪节。冰雪艺术以冰和雪为主题,有冰建筑、冰雕、雪雕、冰雪造型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古代冰灯制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天然冰块和雪团变成了晶莹剔透、洁白美好的冰雪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结合高端的技术手段,使中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的事实由劣势变成了独有的优势,促进了冰雪旅游资源的发展。人们通过创造城市主题文化打造城市品牌,而城市品牌则是城市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的唯一通行证。这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同时也奠定了哈尔滨在国际冰雪文化艺术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文化艺术占据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的首要位置,它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的汇总,不是单纯的绘画作品展示,而是在黑龙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由一代代劳动者共同耕耘、共同收获、共同酝酿的一坛陈年老酒,散发着馥郁之香,浓缩了几代人的生活与劳动的剪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安放灵魂与精神的家园,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崇尚自然的赫哲族文化艺术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共有赫哲族人四千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仅次于珞巴族,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分布在在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在伊玛堪说唱艺术、鱼皮文化、桦树皮文化和图案艺术等方面。其中,伊玛堪说唱艺术、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已经被收录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的鱼皮艺术是由赫哲族传统手工技艺、鱼皮服饰工艺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形式。赫哲族艺术崇尚自然之美,鱼皮制作技艺就是利用鱼皮纤维材料的天然纹络特点,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工艺,以简单不复杂的雕镂、缝制、粘贴等手法制作服饰、生活用品。由于野生鱼皮鱼鳞纹络的不可复制性,每件鱼皮手工艺品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是中国民族文化和地域艺术的瑰宝。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所代表和集中体现的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在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中占据最高艺术研究价值。

三、神秘瑰丽的萨满艺术

萨满教是原始多神宗教,萌生于人类原始社会,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以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相结合为最主要特征。萨满艺术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以亚洲的东北部和中部为中心,蔓延于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部分地区,分布地域之广,当属世界宗教之首。萨满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涵盖了无限文化价值的古老文化形态,是人类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萨满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至今仍有流传。由于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融合性,使得萨满艺术在黑龙江地域得到广泛流传,在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这样说,萨满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就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伴随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干涸期走向没落。黑龙江地域的萨满艺术具体体现在萨满教专用服饰上,如神帽、神衣、神鞋、腰铃、面具和祭具、法器等物品,这些服饰和器具造型独特、图案神秘、色彩瑰丽,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神秘自然的崇尚之情,是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渠道,是安抚躁动灵魂的神秘之手,体现了一直存在于物质需求以外的对灵魂与精神世界的追求,是长久盛开在黑龙江肥沃土壤上的不败艺术之花,是黑龙江地域艺术最具神秘力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形式。

四、柔韧挺拔的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黑龙江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地域艺术。黑龙江的野外到处都可以见到轻盈挺拔的白桦树,秋日里的五花山也因为有了那一簇簇白色的陪伴而更具特色。生活在黑龙江地域大小兴安岭及三江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传承着神奇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柔韧的桦树皮具备不透水、抗腐烂、隔潮湿、可塑性强的特性,可以制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船只和各种手工艺品,桦树皮制作技艺因此在黑龙江地域得到广泛推广,并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桦树皮文化艺术,并且延续至今,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现象。桦树皮制作技艺这一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北方民族发展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承载着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的发展兴盛。桦树皮制作技艺已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桦树皮制作技艺展开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淳朴浑厚的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中的大类,是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性和多民族性的无形遗产。黑龙江省作为边境重省也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其传统剪纸艺术自始至终都是与黑龙江民俗紧密相连,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民间流传剪纸,这类剪纸没有丝毫的功利性,内容多为动物、植物、抽象的吉祥图案、民间传说等,反映了人们奇幻的想象和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想往;一类是民俗剪纸,这种剪纸是最重要、也是在生活中应用为最广泛的,包括土生土长的黑土民粹,以及一些近代移民将各地的不同风格的剪纸带到黑龙江,把内地剪纸纹样的文化象征渗入黑土,最终发展成为淳朴浑厚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民俗艺术,是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的研究离不开对黑龙江淳朴浑厚的剪纸艺术的研究。

六、黑龙江地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基础需要,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顶端演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带来了人类对物质生活需求的最大化,也必然要带来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最大化。在放眼皆是“人类制造”的时代里,出于自然、崇尚自然、归于自然的传统地域艺术形式,作为构成世界文化艺术的最基础元素,必将成为世界艺术的终端演化。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地域的差异、民族的发展和融合促进了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艺术集成体的形成。各地域的劳动者群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激发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不断使其传统地域艺术得到创新,从而促进了传统地域艺术的多样性。中国传统地域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不盲目追求与众不同,同时也要努力寻求创新和发展,保持艺术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

传统地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要传承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一直传承下去,与时俱进一词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传承进行的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创新的研究。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文化建设总目标,针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探讨便是结合这个文化发展的总目标应运产生的。

在黑龙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很多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黑龙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优势,缺少的是表现它们的艺术载体。因此,必须开发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从而促进黑龙江地域艺术的繁荣发展,带动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依靠的是集体的力量,政策法规的支持,经济的援助以及社会各界的相应和支持。笔者相信,在“传承区域文化,发展地区经济”的倡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艺术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下,我们必然会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黑龙江地域艺术,真正实现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郭杰,杨子勋.平和自然之美 天真自由之心——赫哲族美术图案风格及成因探[J].美术大观,2010,(8).

[2]张思凯.赫哲族鱼皮剪纸图案纹样艺术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3]王锐,田丽华.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4]芮雪莹,邱继东,等.浅谈黑龙江民间剪纸图案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0,(7).

[5]郑钰婷.黑龙江地域艺术的分类与分布以及艺术美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K892.2

A

1007-9882(2012)04-0127-02

2012-06-20

2012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水彩画表现形式研究(12524120)

赵玉琢(197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丁思尧(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桦树皮鱼皮赫哲族
桦树皮制作技艺
端午习俗乐趣多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河北画报(2022年16期)2022-06-03 07:40:32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桦树皮制作技艺
读者欣赏(2022年1期)2022-03-10 03:42:26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34
桦树皮艺术文化传承
丝路艺术(2018年2期)2018-09-10 01:29:28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艺术评论(2017年8期)2017-10-16 08:37:08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科学24小时(2017年2期)2017-03-10 17:24:43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