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城市生活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导向①
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我国现有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基本是停留在能源和第一、二产业,城市生活的低碳化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以及科学的消费结构,实现城市生活的低碳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生活;低碳化;困境;政策导向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未来的中国城市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问题。城镇化进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也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二是由此产生的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这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巴黎路线图”,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商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新签署的协议。
众所周知,人类伴随着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代。同时,随着全世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物能源和化石能源等能源的消耗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减少碳排放、共同维护客观环境已经是世界各国一个普遍共识。近年来,由于对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大气、水、土壤污染以及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工业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是可想而知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又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所探讨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如何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以及存在的困境、政策导向问题。我国的现有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基本都是停留在能源和第一、二产业,而城市生活的低碳化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以及科学的消费结构,实现城市生活的低碳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5月1日中国在上海举办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 Life)”为主题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上各具特色的展馆,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人类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CO2气体的大量排放,预计到2100年由于CO2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气温上升6℃,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已经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不仅必要,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生活低碳化是一种生活低碳化的过程,是以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为指导,不断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城市生活低碳化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科学标志。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以及交通运输、建筑设计的节能减耗等诸多方面。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之路,强调走的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二者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仍然主要依靠的是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见表一),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已经使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受到严重威胁。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的能源、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中获得突围,更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难得历史机遇和重要途径。未来世界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依靠的就是低碳产品和技术,谁赢得这方面的优势,谁就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反倒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立足于国内不难发现,加快城市低碳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众所周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产品和现代化物质条件,同时带来的“副产品”是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酸雨、温室效应以及全球气候异常等。未来中国要有9亿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生活的低碳化对于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生态、绿色的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是生产、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区以及能源消耗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碳排放占所有碳排放的86%,如果把生产活动和居民活动分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约占总量20%左右。可以预期,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快速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将会带来更大比例的温室气体排放[1]。因此,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还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
1.以高碳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难以根本转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遍实现了电气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依赖于高耗能、高排放的动力系统,尤其是东北地区,冬天的采暖有的也依靠电能来实现。还有,人们日常消费的肉制品和高油脂类的食品在饮食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这些食品的生产加工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
人们的日常消费观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不注意节水、节电,出行主要是开私家车或乘坐出租车,尤其是年轻人没有乘坐公交车的习惯。在工作场所,计算机整天处于开机状态,水、电浪费严重等情况普遍存在。
2.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在体系上并不完善,有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法律缺失,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现有的能源立法中规定不够全面细致,缺乏操作性,法律规范内容空洞、模糊,脱离实际,界定不清楚,弹性较大。另外,法律、规划所规定虽然也涉及到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与企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没有规定详细的奖励方案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实际效果不佳。
3.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不科学,低碳技术瓶颈难以克服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以“高消费”、“高浪费”、“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模式,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很多人追求时尚,无论是对生活必须品还是奢侈品的消费都居于世界前列,很多人出国旅游更多的是购物,对奢侈品消费欲望和追求,令外国人咂舌,自叹不如。
消费结构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所提供的物质产品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是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从我国产业结构来看,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构成中,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强度即“碳强度”,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能、水电、风电等占能源消费结构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8:19:4.4:8.6(见表1)[2]。这充分说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碳强度”最高。“这种特殊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以居住类支出占主导,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其次,金融、保险服务支出最少”(见表2)[3]。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总量结构决定人们的消费结构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为主。要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必须改变我国的产业和能源结构。
表1 能源消费结构总量比例
表2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实行出口限制,用来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制高点。我国在最近几年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技术瓶颈,难以获得突破。
上述我们所阐述的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的困境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没有涵盖其全部内容,这也说明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大势所趋,谁能抓住这样一个历史机遇,谁就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因此,要实现城市生活的低碳化,要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为先导,以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发展低碳技术为核心,以健全低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以政府为主导,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个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实现城市低碳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追求奢华与享受已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奢华与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态度增加了大量CO2的排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已经势在必行。以个人低碳消费观念为先导,以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目标,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做起,选择低碳环保的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便于出行,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一是日常生活、工作低碳化。注意节水节电,尽量徒步或骑自行车上班,购买小排量或清洁能源汽车,购买低碳食品、衣服,坚持使用环保包装和购物袋等。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节水、节电,推广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避免铺张浪费。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包装和垃圾回收再利用。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自觉的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二是城市建筑低碳化,为人们选择低碳环保的居住环境提供条件。建筑节能要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等。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和管理系统,完善人们的居住地和办公区的功能结构,塑造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倡导发展以混合燃料、电能、氢气、生物乙醇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动力来源的低碳交通工具。
2.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发展城市低碳经济
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从历史来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每一次全球经济大震荡都将引发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也成为推动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的新动力。在相同技术水平条件下,同样的经济规模因产业结构不同,碳排放量相差甚大。因此,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既可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又可以减少高能耗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碳排放量,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3.以发展低碳技术为核心,加快技术革新
低碳城市的发展,实现由高能耗和碳排放向低碳的转变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应加大关于低碳技术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同时,立足于自身不断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以低碳技术带动发展低碳产业,夯实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对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来满足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电能等,这些清洁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碳排放很低。
4.以健全低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加快制度创新
应该发挥政府在发展低碳城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与发展低碳城市经济相关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行为,用制度强制推进低碳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是通过财税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来支撑低碳城市的建设。具体包括对高耗能产业征税,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建设项目发放财政补贴,对低碳技术及相关产业实行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
二是建立适合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制定低碳产品法并修订政府采购法,强制政府采购低碳产品;建立健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和中央、地方的碳排放数据库,编排节能减排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低碳城市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加快推出产品“碳标签”和“碳足迹”。
[1]Zheng S,Wang R,Edward L,et al.The greenness of China:Household carbon dioxideemissionsand urban deve lopment[EB/OL].(2010-03-19).http://www.nber.org/papers/w15621.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Z].中国统计年鉴,2011.
[3]冯周卓,袁宝龙.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引领[J].上海城市管理,2010,(3).
D669.3
A
1007-9882(2012)04-0049-03
2012-06-23
佳木斯市社科联项目:“城市生活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导向问题研究”(11132)
刘卫财(1977-),男,黑龙江勃利人,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责任编辑:陈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