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珂 张晨晨
摘 要:芭蕉箐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桥村委会,是石桥村委会下所辖的七个自然村寨之一,全村皆为苗族。从初进苗寨的陌生与好奇到后来的浅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却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将观察内容与结果汇集成文,意在分析芭蕉箐村民收入与消费的随意性关系。
关键词:收入;消费;消费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62-02
芭蕉箐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桥村委会,是石桥村委会下所辖的七个自然村寨之一。芭蕉箐坐落在半山腰上,海拔1800多米,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当地冬无严寒,夏秋湿热,冬春干冷,干湿分明,年均气温16.4℃,气候舒适宜人。芭蕉箐共有39户,131人,全村皆为苗族。同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一样,芭蕉箐村民主要依靠旱地种植和家畜养殖,来获取他们的生活资本。但是由于当地有限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芭蕉箐村民的收入水平很低。
一、芭蕉箐村民基本收入来源
1.农作物是最重要的收入。在芭蕉箐,能带来经济收入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水稻、麦子、红薯,还有一些蔬菜。在这其中能够带来收入的作物,主要还是玉米、洋芋和红薯。因为这几种农作物的收成相对稳定而且种植条件比较适合当地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所以在芭蕉箐村民的观念中,但凡问及“家里都种了什么”之类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基本上就是“玉米、洋芋、红薯”。当然村民们也会种植一些其他的农作物,比如水稻、麦子和一些常吃的蔬菜。但是根据村民们自己的话,这些基本上都是自家吃的。由于种植的数量有限,所以这些作物每年的收成也只能满足自家的需求,有时还需要再购买。
在芭蕉箐,除了玉米、洋芋等常见农作物外,近几年政府也在积极提倡种植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核桃和板栗来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芭蕉箐贫困状况。虽然村民的核桃树现在还未能给他们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根据核桃树的数量,调查者做了一个假设:假设一棵核桃树的产量为100斤,市场价格为10元/斤,那么根据村民的核桃树每年可带来的收入为33 000元。由于核桃树的生产周期长,随着它成长时间的增加,核桃数的产量也是逐年增长的,所以核桃树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很高的。
2.养殖业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芭蕉箐村民主要饲养的是猪、牛、羊、鸡四种。其中作为主要养殖与销售的猪和羊,牛一般是不卖的,大些的黄牛用来犁地;其他的可以用来产粪。猪和羊除了可以带来收入外,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或者送礼用。例如,村里有人建房子,主人就会杀猪、宰鸡来招待帮忙的亲戚朋友。又如,村里有人娶新媳妇,媳妇的娘家会陪嫁一些羊。村里几乎每家都有养鸡,但很少听说要卖,一般是自己家吃。偶尔也会拿去街上卖掉几只,贴补家用,或者当作零花钱。另外,也有几家养马,马还是作为运输工具使用的。在芭蕉箐的调查中发现,当地养殖业是以养猪为主的。雖然养殖黄牛的家庭也很多,但是它主要的用途还是耕作和运输。但是也有大规模养殖羊的村民。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25元来销售,一只70斤的羊就可以卖到1750元。
芭蕉箐村民养殖牛和猪,除了自家食用外,还会根据他们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出售他们所饲养的猪、牛、羊。比如有村民要购买拖拉机时,会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而选择出售价值相对高的黄牛来套现。也有村民家里会因为自己儿子要办喜事,提前增加自己家猪、牛的养殖量来弥补资金缺口。因为,在芭蕉箐,村民如果要办喜事就会需要很多的猪。一方面可以杀来招待宾客和自己食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当作聘金送给亲家;还有就是拿到市场上卖,然后换成现金贴补办喜事所需要的花费。
二、芭蕉箐村民的消费
1.化肥与饲料的消费情况。在芭蕉箐村民的家庭消费中,化肥和动物饲料的支出是占比重最大、也是相对固定的支出。或者说,一个拥有4亩地的家庭,每年大概需要12袋的化肥(特指尿素),如果每袋化肥的均价为80元,那么这户家庭每年就需要花掉近1000元来购买化肥。除了要购买尿素外,还需要购置磷肥、胺肥等用于生产,这些的花费也在千元左右。至于动物饲料(尤其是猪饲料),除了要喂家里种植的玉米外,还需要喂饲料才能让猪长得更好。假设十只小猪崽每个月需要一包饲料,每包饲料的价格为200元,那么每年的饲料化肥将会达到2400元。至于养牛,在调查时根据村民的介绍,一般就只用自家产的玉米和从山上割的草就够了。
2.农用机械的消费情况。芭蕉箐农用机械的使用情况以粉碎机和碾米机为主。在调查中发现,全村39户人家,有28户有农用机械。其中有11户使用电动、二合一式的机械,也就是同时拥有粉碎和碾磨功能的电动机械;有两家使用的是柴油机发动的农用机;有15户人家拥有的只是电动的粉碎机。除了这28户之外,还有六户是和其他人共用一台机器的。这也说明了,在芭蕉箐村民邻里之间往来并不频繁。另外,除了常见的粉碎机外,还有价格很高但在外人看来并不实用的灌谷机和犁地机,尤其是对犁地机的使用率最低。村子里有两户人家购买了犁地机,价格都在4000元左右。但是根据部分村民的反映,犁地机最好是在平地使用,仅这一条件就已经不满足芭蕉箐的自然状况。这是因为村民的土地大都是在山上开垦的,只有少数适合水稻生长的田地是在山脚下。
3.交通用具的消费情况。芭蕉箐位于海拔1800米的半山腰上,进村的唯一道路就是一条由村民组织修葺的狭窄山路。每次下大雨后,这条进村的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十分难走。如果要修建一条从柿花箐公路到芭蕉箐的柏油马路,除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修建公路的自然条件。但是在笔者的观察中,修建通达的马路并不现实。或许正是因为交通的不发达和闭塞的居住条件,使得芭蕉箐村民们对交通工具需求十分高。首先是对实用性很强的摩托车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将近70%的家庭拥有摩托车,而没有摩托车的家庭大部分都是因为年纪比较大不会骑的缘故。其次是对汽车类——例如:拖拉机、卡车、农用载货车的需求。在调查统计后发现,现在已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至少一辆的农用车(有两户家庭拥有两辆农用车),还有两家购买了面包车。
三、芭蕉箐的消费方式
在调查村民的消费方式时发现,村子里普遍存在一种“现收现花”式消费。也就是说,当需要钱来购买化肥或者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就会卖掉一些玉米或者卖掉一些牲口换取现金,然后再用现金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或者,买化肥的时候先赊账,收成后再卖掉玉米去还账。如果是买车的话,可以先付一些首款,然后分期偿还。然而这种赊账式的购买,往往依附于高利之上。
1.直接消费。根据调查分析,村民在确定自己需要购买价格昂贵的农用车或者面包车后,是采取相对理性且稳定的购买方式进行消费的——即直接购买。其次是在购买汽车之前,都需要先卖掉家里的一些牲口或者收到大笔现金之后,再进行消费。村民之所以不选择贷款的方式买车,是因为贷款的利息很高、这样就不划算了。借高利贷的风险太高了,还不上的话会很麻烦。因为家里的地太少,所以不敢贷款,害怕换不上钱。根据他们的解释,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两年芭蕉箐的村民借高利贷的人数会减少。原因无非是利息高,风险高,还起来很吃力。
2.贷款消费。贷款消费是芭蕉箐很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建房、买车、买化肥、买农用机械、办喜事等等。贷款的方式可以是以下几种:首先借高利贷。根据村里人介绍说,芭蕉箐本村没有放高利贷的。如果村子里没有放高利贷的,那么村民们的钱都是哪里借的呢?调查后得知,芭蕉箐村民都是从杨嘎里借的高利贷。杨嘎里是距离芭蕉箐村不远的一个汉族村寨,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芭蕉箐村好。由于农忙时杨嘎里的人经常会请芭蕉箐的村民去帮忙,所以两个村子还算往来密切,关系和谐。也正是这种稳定和谐的关系,造就了芭蕉箐和杨嘎里长期的往来借贷的关系。其次是赊账购买。主要发生在购买化肥和办喜事的时候。购买化肥时,可以先在商店里赊取你所需要的东西,然后等秋收或者你有闲钱的时候还账。但是这种赊贷存在不稳定性。因为村民表示,买化肥的时候,利息是按照你购买的数量决定的。你买得越多,购买价格越高,利息就越高。
3.物物交换。在芭蕉箐调查期间,有幸见到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形式。物物交换是发生在货币产生以前的一种原始交换方式。由于交换中没有固定的等价物的衡量,所以会产生不对等的交换。还是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釋:首先是需求。需求是一个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需求芭蕉箐村民是不会产生购买行为的。其次是环境。前面已经解释了,芭蕉箐是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坐落在半山腰上的村落。村民想要外出购物非常困难,所以当卖方将货物送到村子里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因为平时的稀缺而产生购买行为。第三是闲钱。选择用闲钱而不是资金或者现金,主要是通过对芭蕉箐村民的一个初步了解决定的。因为在村民眼里,钱要花到点子上。也就是说相对于花钱买西瓜或者买葡萄来说,他们宁愿花钱买汽车、买牲畜。所以,当他们需要西瓜或者葡萄的时候,他们宁愿用家里的玉米或者麦子去换,而不会用钱买。最后是有剩余产品,即有剩余的玉米。
综上所述,芭蕉箐村民在进行消费的时候,还是存在一种随意性的消费方式的。随意性消费的人完全按个人喜好和临时兴趣进行消费,较少考虑整体消费效益,所谓“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是这部分人的突出特点,较易出现盲目和浪费性消费。但是看似随意的消费方式,在村民们那里却都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比如买车的随意性,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种:(1)喜欢车;(2)很实用;(3)很方便;(4)是现代化的表现等等。
此外,村民们选择这种消费方式,与他们生产方式的变迁也是紧密相联系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下,都是用耕牛犁地、用人力运输生产工具、用牛车输送化肥上山的。但是随着生活的逐渐变迁,以及村民们对外来事物的不断了解,他们中的部分人,已经开始用机器代替耕牛进行犁地,用农用车代替牛车输送化肥。并且这种现象还在慢慢的扩散当中。
四、产生这种消费观念的原因
芭蕉箐村民之所以会产生“现收现花”的消费方式和衣食消费与住行消费的巨大差距,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苗族人思想上的开放程度不够,甚至部分人思想封闭;还有就是不与外族通婚的族性原因造成的。族性是指血统与文化的社会构建、血统与文化的社会动员以及围绕他们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的逻辑内涵。它由公民因素、工具因素、情境性及原生性因素所构建。其含义的变化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变化[1]。芭蕉箐村是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具有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尽管近几年有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但是由于其保守的交往观、封闭的思想观、落后的教育观以及传统的宗教观,使得大部分都在工作一两个月后就返回家中。
参考文献:
[1][英]斯蒂夫·芬顿.族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学理论·下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