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金山 山东省兖州市人大专职常委,原兖州一中校长
循环大课堂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它承载了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和批判,以及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透彻理解它,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而贯彻实施并使之落地生根,则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强大的执行能力,还需要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大力支持,营造出适合它生长的社会环境。
循环大课堂以课堂为突破口,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素质与考试、科学与人文、全面与个性、全体与个体、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家庭与学校两大教育主体的统一。循环大课堂提倡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与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所以,不要试图用传统的观念去理解它、解释它。传统教育之道,路口有个“路标”,上书两个大字:教!教!即教师、教学,这是一条以“教”为中心的路。事实证明:这条路,已经无法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中国的教育再也不能循此道前行。循环大课堂代表的是另一条道,路口也有一路标,上面也有两个大字:学!学!即学生、学习,这是一条以“学”为中心的道路。它才是能够承担素质教育使命的康庄新道。
循环大课堂的理论是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包括八个子系统、二十四个小系统,并且对每个系统进行了细致的解码,为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铺平了道路。循环大课堂包括“三步六段”,“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老师编订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课中包含“六段”,课堂上老师要重申目标,目标是课堂的神;然后做学情调查,要知道学生自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学生没有解决;教师可以收导学案,或者课间10分钟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展示的时候看学生的反馈情况;上课之后5分钟学生站立交流,老师找出问题,在黑板上标注;问题汇总,老师要明白本节课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之后要进行精讲点拨,点拨要深入到问题的内部,要使学生一点即通;当堂检测,然后小结作业,作业即是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课后,老师要反思。整个课堂在不断的生成,生成的内容老师要在课后进行整理反思,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每一节课都是一篇好文章。由经验到反思,反思三年,练成名师。
为什么要循环?一是用课堂上的高效拉动课下的高效,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二是狠抓第二课堂,抓课下学生学习的能力。把课堂45分钟分为两段:35+10。35分钟解决上一节课布置的所有任务,迅速收起学生的导学案。后10分钟拿出新的导学案,立刻明确目标,指导方法,点拨难点。这10分钟可以称为点火预热。课下的时间则是学生自加热和同伴互相加热阶段,然后到课堂上前35分钟再解决所有任务,依次循环。
循环大课堂十分重视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慢慢引导其走向成功。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尤其是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的中学生。学生如果不展示,那是因为不敢或者不会展示。学生展示越成功,老师的感觉越美好,师生关系越和谐,学生越有成就感,老师越有幸福感。
今天的循环大课堂,已经完成了由当初的个性鲜明向具备普适意义的华丽转身。很多学校和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价值的规律,用于指导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课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只浴火的凤凰,在引燃了一片又一片改革之火后羽翼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