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是以持续显著的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1],焦虑症主要有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两种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症也称慢性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以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为特征。“焦虑症”属中医学“不寐”、”“惊悸”、“脏躁”、“郁证”“奔豚病”等范畴。如《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和《诸病源候论》“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其气乘心,若心中蛹蛹,如事所惊,如人所恐”,可见 “奔豚病”也具备焦虑的特点。再如《金匮要略》中对“脏躁”的描述为:“妇人脏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对“百合病”的描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黯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时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这些典籍的记载与焦虑症的典型症状非常接近,为研究焦虑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线索。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竞争与压力,焦虑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要把握“治未病”这一中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溶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于一体,发挥中医药治疗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独特优势[2]。
1 未病先防 1.1 增强正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就是说只有机体正气强盛时,才能防止疾病发生、阻止疾病发展,使人体保持健康。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时,在强烈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体质较弱之人易发生机能失调而出现心身障碍,而同样的刺激强度下体质较强者则不易发生气机的紊乱而不出现各种心身障碍,又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言:“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均提到心理因素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1.2 调畅情志 过分的焦虑、担忧、紧张以及恐惧是焦虑症的最突出特点,《内经》提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虑无所定,神无所归”,过度不良刺激通常会造成机体气血津液的改变,所以保持安静祥和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不良刺激对预防本病有着重要意义。
2 既病防变 2.1 从中医角度来讲 脏腑虚弱,加之不良环境、精神刺激侵扰,可影响脏腑功能,阻滞气血津液的运行,从而导致血瘀痰凝等病理产物的生成,瘀血和痰湿形成后,这些病理产物又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羁留脏腑、经脉、官窍,痹阻脉络,阻碍气机,又可加重焦虑症状,延缓疾病痊愈。因此,抓住焦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指导防治焦虑症的核心理念,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分别从气、血、痰、湿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有所侧重,及时逆转疾病的发展。
2.2 传变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体内部脏与脏之间
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内经》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提到:“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者不能传。”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参与情绪调节,过度不良刺激可造成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有余之气化火循经上扰则心神不宁,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气机逆乱,使胆腑丧失决断能力,再如肾阴虚致精血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肝失疏泄而肝气郁滞,表现在情志精神上则为紧张抑郁、善太息、心境低落;而肾阴虚则肝血亦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表现为精神紧张不安,情绪急躁易怒,不能上济心火,致使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出现恐慌心烦、健忘、失眠等症状。总之,重视传变对于防治焦虑症有重要意义。
2.3 选方用药要有针对性,这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根据是焦虑症发生的症状,可选用宁心安神之品,如茯苓、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浮小麦、合欢皮等,以养心安神解郁。情志疾病多责于肝,故疏肝理气药为治疗焦虑症的基本药物。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薄荷等理气行气药或香橼、佛手、绿萼梅、玫瑰花等平和之性的理气药,理气而不伤阴。火热内郁,神明逆乱,也是大部分精神疾病的病理基础,清热泻火、镇心安神,乃为其治疗的关键。然火热郁久,必炼津为痰,痰为阴邪,其性粘腻,与火热之邪相合,胶结难分。故在治疗时,必须在清宣郁热的同时,兼以化痰、涤痰,使热邪无所恋,才能顺利宣泄透达。如选用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栀子、黄连等,旨在清心泻热之时,融入涤痰宣窍之意。合理的选方用药,是治疗焦虑症的关键所在。
3 瘥后防复 疾病治愈以后防止再次复发,即“瘥后防复”,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在疾病痊愈后,仍要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调养,巩固疗效,避免再次发病,例如注重四时养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情趣爱好,陶冶情志,提高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再有要注重心理疏导治疗,对于焦虑症的患者有很好的作用,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云:“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耐心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疑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心理状态,可有效控制焦虑症的症状。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预防为主的思想还需要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反复宣传以引起大家的重视,这对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0-462.
[2] 祝家胜,段武钢,孙全新.中西医结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对照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 930-2 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