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系,湖南长沙 410208)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释意学派是一个探讨非文学翻译的学派。释意学派把翻译看作释意过程,也就是译员对原文意思进行解释,而不是传统的字词对等的翻译,译员在翻译中追求的是原文与译文的意义与交际效果的等值[1]。释意理论来源于口译实践,是指导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释意理论认为翻译不是纯粹的字词对应的翻译,这使得译员更注重原文的思想内涵,从而让译文表达出原文的意义与思想,达到交际效果。释意理论的翻译三步骤体现了释意翻译的理解原文思想与在译文中表达原文思想的动态过程,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翻译研究有独特的启示。对于不以英语翻译为本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而言,跨文化翻译是涉外翻译工作中的难点,笔者拟用释意理论来分析跨文化翻译的过程,希望能对高技能人才的涉外翻译工作实践有启发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走向世界,公司企业越来越多地与国外合作或引进国外技术产品,涉外工作需要“专业技术+英语”的翻译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公司企业中的技术精英,担任涉外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一般都具备优良的英语水平。但是,跨文化翻译对于专业译员而言是难点,那么,对于涉外高技能人才而言,跨文化翻译更是涉外工作中的难点。因此,涉外高技能人才需重视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涉外工作。
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而是将原文意义如实译出,让译文的读者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意义和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中。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一个人,除非他是按照某种文化的形式培养起来的,并按照这种形式生活的,否则他难以充分参与这种文化。”[2]可见,译者要去透彻地理解另一种文化及其产物绝非易事,文化障碍给翻译带来的困难是深层的,最难克服和逾越。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翻译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3]由此可见,跨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绝非易事。
高技能人才在涉外翻译工作中如果不能成功地跨越文化障碍,将会给工作带来经济损失、阻碍跨国合作等负面影响。例一,美国某公司想进口中国某公司的产品,美国这家公司通过电话与邮件的方式同时联系了中国多家公司并准备洽谈此业务,中国某公司国际贸易部的职员写了一封回复美国公司的邮件,这位职员把“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表达为 “set up the‘one-dragon’service center”,由于“dragon(龙)”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外方并不了解“龙”在中国表示“吉祥”,结果外方在看到“one-dragon(一条龙)”时,没有领会中国此公司想提供什么服务,并且误以为此公司建立的one-dragon服务中心是一个不好的服务中心,导致了美国的这家公司选择从中国的另一家公司进口产品,这位职员让自己公司丢失了一笔业务,给公司造成了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两公司的跨国合作关系。例二,由于中国人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身性谦虚慎言,常用婉言曲语平缓语气,强调客气,在交流时喜欢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可能 (maybe,perhaps,probably)”等。国内某企业职员被派到本企业驻美国技术开发处,他总喜欢用以上这些模糊词,结果性格爽朗、直奔主题的美国人误以为这位职员做事总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有一次美国同事问他“When will you give me the detailed plan of your project? (你什么时候可以把项目的详细计划交给我?)”。他回答到 “Maybe tomorrow.(可能明天吧。)”美国同事认为他做工作不严谨,拖延工作任务,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以上两个例子是文化障碍带来的工作失利,而在涉外翻译工作中还有很多更难的文化障碍,由此可见,文化障碍的跨越对高技能人才的涉外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尽管具备了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与优良的专业技术知识,但他们跨越文化障碍的语言交流能力还有待加强。高技能人才在涉外工作中只有处理好了文化障碍,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从而顺利完成涉外工作。
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释意理论的精髓是“所有翻译当然都会有词汇的对应,但是只有创造出对等的意义才可使译文成为话语篇章”[4]。翻译中会包含一些词汇对应翻译,部分词汇翻译可以帮助实现意义对等翻译,但是纯粹的词汇对应翻译会令译文晦涩难懂,口译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这种翻译的难懂:听众不仅会觉得译文晦涩,且难懂,因为口语的连贯性和速度不允许停顿思考,也不允许倒退,词语对应翻译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行的。在笔语中,不可懂性不那么明显,但若全篇都采用词语对应翻译,则译文不易阅读[5]。因此,只有意义对等翻译才能实现成功的翻译,达到交际效果。
“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于2007年4月6日进行大会主题发言,施华燕在发言中提到了“所有文化词的解释,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受众的理解程度,中国人的哲学是抽象思维很多,如果对文化词不加以解释的话,人家不懂。”[6]文化词的翻译是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对于本国人而言,较难的文化词和具有文化内涵的词也需要进行解释才能让本国人明白此含义,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三个代表”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不熟悉这些文化词的中国人需要了解这些词的中文解释才能明白其含义,那么,西方人绝对无法理解这些文化词的纯粹字词对应翻译,只有对这些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词进行解释并翻译,也就是进行释意翻译,才能让西方人明白说话人或者作者想借文化词表达的含义,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跨文化翻译要把握释意理论的精髓“意义对等翻译”,成功的跨文化翻译过程需要在释意理论的翻译三步骤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文化翻译中的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
第一个步骤是“话语阐释”,译员听清楚原文的语言符号,并且分析理解这些符号,明白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含义。即译员自己对原文进行正确理解。第二个步骤是“脱离语言外壳”,译员不能陷于原文的词句结构,要马上忘记词句结构,脑海里只留下原文要表达的含义。即译员摆脱原文词句结构干扰,脑海里只留下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第三个步骤是原语信息内容的重组,也就是译文表达阶段,在这一步中,译员要创造出译文,使得译文能够表达出原文含义,并且让译文易懂。即译员选择恰当的译文表达出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并且要让听众或读者能通过译文明白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4]概括说来,释意理论的翻译三步骤就是指导译员去理解原文思想,并在译文中重新表达原文思想。
释意翻译三步骤是相辅相成的,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运用三步骤进行指导,可成功跨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以上文提到的例子为例,某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在涉外邮件中将“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翻译为“set up the‘one-dragon’service center”,此误译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龙”在中国表达吉祥,在西方象征邪恶,而此职员不了解此文化差异,不知道“龙”的对应英语“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因此字词对应翻译造成了读者的误解。若此职员明白意义对等翻译的重要性,则不会出现以上错误。译者首先要弄清“一条龙服务”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把需要集中办理的事项和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收费、服务及其他事项最大限度地调度,形成完整的服务链的服务。”在弄清楚此含义后,译者需摆脱“一条龙服务”的语言结构,只记住“一条龙服务”的意义是“完整的服务链的服务”,最后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one package service”,此译文不仅表达出了“一条龙服务”的意义,也让外方易懂,达到了交流效果。以上是释意翻译三步骤的体现。
高技能人才不是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在涉外翻译工作中,涉及中西文化的翻译是翻译难点,因此,在涉及中西文化的翻译中,翻译出对等意义是确保翻译成功的关键。在以上例子中,此职员并不了解“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在这种情况下,职员运用释意理论作为指导进行翻译能产生更恰当的、与原文意义对等的译文,可以避免翻译错误。
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跨文化翻译第一步中,译员要能正确理解原文,首先就要做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词的语言成分,理解文化词的语言成分实际是检查译员的语言知识水平,译员的语言知识水平对理解文化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2007年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民生问题时说“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7]译员没有理解“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将其译为“You can ask the land which is full of flower or full of blossom,and you can also ask the river that is unfrozen.”,从译员的现场译文可以看出译员把“开化”理解为“开花”。为什么会有此错误理解?如果说译员没听清楚“化”的声调,把“化”听成了“花”,这并不能成为译员错误理解的原因,因为此诗句来自艾青的诗作《窗外的争吵》,如果译员熟悉此诗,则不会出现理解错误。由于译员的错误理解,产生了错误译文,如果译员能正确理解原文,则能产生正确译文“Go and ask the thawing land,go and ask the thawing river.”,由此可见,在跨文化翻译的第一步,译员的语言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语言知识的缺失会让译员无法完成跨文化翻译的第一步,从而产生荒谬的译文。再如,在2011年3月6日外交部长记者招待会上,译员未听懂李外长说的“一片梅花斑斑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并要求李外长重复一次。[8]很明显,此译员不具备此诗句的语言知识,更别提弄清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由此可见,若译员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则无法产生正确的译文,因此释意翻译的第一步对跨文化翻译及其重要,译员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翻译第一步中正确地理解原文文化词的意义,从而完成跨文化翻译第一步。
在第一步中,译员正确理解了原文意义,那在接下来的第二步中,译员要摆脱原文文化词的词句结构,在脑海中记住文化词所表达的意义,这样才能避免字词对应翻译,并且在第三步中产生表达原文意义的译文。例如,译员在翻译“三顾茅庐”时,一定不能陷于“三顾茅庐”的字词结构,将其译为“call on somebody in a thatched cottage for three times”(在厕所里拜访某人三次),此译文含义荒谬可笑,完全脱离原文表达的意义“诚心邀请某人,以其得到某人帮助”,译员应根据“三顾茅庐”所表达的意义才能在第三步中用恰当的译文表达此意义。再如,李肇星在回答记者提问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不在大,热爱和平、主持公道就好”,译员未能完全脱离语言外壳,将其译为“a mountain no matter how high it is,if it is blessed with touch of divine,it would be well-known.A country no matter how big it is,if it can uphold peace and justice in the world,it would be a good country”,此译文仍有原文词句结构的影子,译文未能传神表达李外长想表达的意义,李外长对此译文当场予以改进,“what the matter of a mountain is not its height,what the matter of the country is not its size”,由此可见,译员不能陷于原文的词句结构,译员只有脱离原文文化词的语言外壳才能在第三步中使译文传神地表达原文意义。
在第三步中,译员要创造恰当的译文表达原文意义,并且使得译文易懂。例如,以上提到的“三顾茅庐”的正确译文应是“call on someone repeatedly to enlist his help.”,此译文表达了“三顾茅庐”的意义“不断诚心拜访某人,以寻求其帮助”,并且此译文让读者或听众易懂。第三步是翻译的最后点睛之笔,恰当的译文能让读者或听众明白原文意义。张璐是温总理的翻译,她的经典诗词翻译是最佳例证,如“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其译文为“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此译文完全体现了总理借原文表达的含义“我的良知纯洁没有污点,不管外界的流言飞语和造谣中伤。”再如“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被译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张璐用differents(分歧),而不是用angry等表示“小忿”,此翻译非常到位。由此可见恰当的译文对原文意义表达的重要性。再如以下这些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习语翻译,恰当的译文能表达原文意义并使读者或听众易懂:如在翻译“兔子不吃窝边草”时,必须用译文 “A villain doesn't harm his next-door neighbours”表达出原文的比喻意义,也就是对原文的含义进行解释,才能更容易被听众或读者接受,若将其译为 “A rabbit doesn't eat the grass near its own hole”,会令西方人难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再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输)”的译文之一是“Confucius moves house-nothing but books”,但是由于大部分西方人不明白“书”与“输”的双关含义,此译文无法让西方人明白其实际含义,因此必须选择另一种译文“a pun in Chinese for:always lose”才能让西方人明白其意义。由此可见,恰当的译文是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了恰当的译文,就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跨文化翻译中,要把握释意理论精髓,并运用释意翻译三步骤指导跨文化翻译,从而成功跨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大部分从事涉外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是“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不是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因此,高技能人才需要丰富自身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并在涉外翻译工作中运用释意理论对跨文化翻译进行指导,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imited,1997.36-38.
[2]R.Daniel Shaw.Transculturation:The Cultural Factor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s[M].Pasadena:William Carey Library,1996.51-54
[3]Lederer, Marianne.La traduction aujourd 'hui,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M].Paris:Hachette,1994.26 -29.
[4]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5-41
[5]白茹雪.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翻译等值的相对性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8-20.
[6]施华燕.“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种”高层论坛 (二)[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2007-04/06/content_8785212.htm,2007-04006.
[7]中国新闻网.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问内 容 [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103-16/893626.shtml,2007-03-16.
[8]口译网.外交部长杨洁箎两会记者会 [EB/OL].http://www.kouyi.org/press/1519.html,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