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铁花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无形人》(Invisible Man)也译为《看不见的人》,[1]是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1914~1994)的代表作,它通过描述一个黑人青年在白人主宰的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经历和悲惨境遇,来揭示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个人身份探求以及黑人文化身份构建等主题。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不仅深受黑人的欢迎,也得到美国社会各阶层包括白人的喜欢,作者也因此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Award)及普利策文学奖(Pulitzer Prize)等荣誉。作品中运用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相应的主题思想。形象的比喻和独特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颜色、数字、物品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从而为揭示多重主题起到了特有的作用。
小说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无形人”从南到北四处奔波的一系列痛苦经历,“无形”的内涵成为分析小说主题的关键。这里的 “无形”不同于 “隐形”,主人公常常问自己“我是谁”,为何别人对他 “视而不见”?“无形”暗示了主人公自我的迷失,即个人身份的缺失,为此他四处奔波,竭力寻找自我、认识自我。他每到一处都安分守己,卖力肯干,然而在白人主宰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终究摆脱不了 “无形”的命运。他困惑迷茫,选择远离社会,到地下 “冬眠”。在地窖中他反复思考造成他 “无形”的根源。小说中作者多处运用形象的比喻,揭示出美国社会黑人的 “非”人性。主人公的存在只是别人眼里的工具而已,没有人格,更谈不上做人的尊严。在这个意义上,“无形”反映的实际上是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
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种族主义制度特别是对黑人的奴役和歧视就像块去除不掉的疾瘤,一直伴随其左右[2]。所以,“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抗争的历史”。故事从 “无形人”高中毕业演讲开始。主人公先是被迫面对金发女裸舞,处于进退两难、极其尴尬的局面。然后和其他九个黑人被白布蒙上双眼参加 “混战”,黑暗让他感到无边的恐怖。此处的白色象征了白人为主宰的美国社会,暗示出黑人被迫处于黑暗无知境遇的真正原因,黑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深刻揭示出美国社会种族问题这一主题。而这场残酷无情、歇斯底里般的、血淋淋的黑人 “混战”也只不过是为上层白人娱乐而已。之后,当他们大汗淋漓地冲过去抢夺洒落在地毯上的白人奖励他们的 “金币”时,才发现原来地毯通着电,他们的身体在痛苦地抽搐,就这样黑人再一次地被白人愚弄。主人公终于得到了演讲的机会,并获得了成功。作为奖励他得到一个里边装满 “推荐信”小牛皮公文包和梦寐以求的读大学的机会。这对“无形人”来说是巨大的成功和喜悦,他忘乎所以,甚至当他发现抢来的 “金币”根本不是金的,而是纪念币,他毫不在乎。作者再次通过颜色的象征意义,把美国社会种族不平等现象、尤其是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的猖獗和主人公的天真愚昧。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定义自我,寻找自我是一个长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3]《无形人》实际上就是一部描写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作品。[4]小说第一章就点明了这一主题:“我一直在寻找自我,问过许多只有我自己才能回答的问题,然而我却老是问别人。只有在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之后,我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他满怀希望,刻苦学习,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像他所尊敬的黑人校长布莱索一样做个有成就的人。然而他的大学梦却被无情的现实破灭了,就因为他带着白人学校董事诺顿先生看到了黑人社区中不光彩的一面,布莱索校长大发雷霆,将他开除。他满腹委屈,认为他只是在执行校董的命令罢了。此时,他对自我的认识是很不成熟的,还不能透过表象看到事情的实质,他感到痛苦迷茫。于是,带着校长的“推荐信”,怀揣着摆脱奴隶命运,争取自由平等的理想北上纽约,寻找发展机会。从油漆加工厂到 “兄弟会”,他一路寻求,结果只是被迫不停地 “奔跑”。天真的他最终才发现那份所谓的“推荐信”里写的竟是 “务使这小黑鬼继续奔波”。
从这一系列的毁灭人性的不幸遭遇中,“无形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他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是看不见的人,被别人视而不见、不被社会接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他每去一处,都扮演着别人 “强加”给他的角色:如中学时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被白人树为 “榜样”;大学校园里勤奋读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 “兄弟会”被他人利用的黑人发言人等等。这些人为的强加在他身上的角色便构成了他所谓的 “自我”,因而迷失了本我。在白人主宰的美国社会,主人公的个人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连黑人包括他本人在内,一开始也看不到他自己真正的样子,更不用说人格和尊严了。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他仅仅是白人娱乐和他人利用的工具而已。同时,“无形人”的心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经历了 “身份缺失,寻求身份,获得重生,身份迷失后,最终重新界定自我,获得自我发展”。[5]最终他认识了真实的世界,意识到了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无形人”由无知到觉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美国社会黑人文化身份探寻及构建的历程。
20世纪中后期,在美国黑白 “文化大杂交”的背景中,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和文化霸权导致了黑人文化的从属地位,美国黑人逐渐面临被同化、被边缘化的危险。[5]处于弱势地位的美国黑人要想真正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位置,就必须敢于挑战白人文化的霸权地位,反对种族主义,争取平等权利,从而实现自我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 “无形人”的身份经历了不断变化,从 “边缘文化身份”,经由 “混合文化身份”,再到 “新建构的文化身份”。[3]在南方,他一心想取悦白人,努力按白人的价值观塑造自己,为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羞耻,并极力想掩盖自己的黑人传统与文化。但是,之后的一系列惨痛遭遇使他经历了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文化意识的觉醒,再到社会意识的觉醒。[6]
弱势群体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前提是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油漆厂的一场锅炉爆炸事故使他住进了医院,他死而复活,后来被好心的黑人太太玛丽收留在哈莱姆区。生活在普通的黑人中间,让他感受到了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归属感,使他找到了自我,也真正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他回归黑人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地窖,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自省,烧掉了公文包中所有的文件,也就是烧掉了过去曾经限制他的一切 “虚假”身份。从 “无形人”个人身份的探求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被边缘化的黑人文化的认同、接受及传承的复杂的心路历程。最终他痛定思痛,决定结束 “冬眠”,走出地下,重新回归社会,努力建构自己真正的社会身份,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黑人的辛勤和智慧对独特的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黑人音乐是美国音乐重要的基础之一,爵士乐(Jazz)、布鲁斯(Blues)、说唱乐(Rap)、Hip-Hop、黑人灵歌等对美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黑人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寓言,充满着强烈的人民生活和战斗的气息。黑人的民谣,格律铿锵,形式新颖,题材广泛。黑人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黑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不再为身为黑人而感到羞耻,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以高贵的人格、自尊自重的精神,大胆地对自己、对世界说 “我是人。我是有尊严、有声誉的人”,“我是黑人,我因黑而美”(马丁·路德·金)。一个人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自己的土壤,自己的生活群体,才能够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8]唯有如此 “无形”才会变得 “有形”。
在当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融合的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是谁?”不仅是小说主人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主人公自我迷失、自我探求、自我实现的经历,对于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的现实意义。在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弘扬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积极建构一个更有助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文化身份。
[1]R Ellison.Invisible Ma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毕凌霄.从文学作品看美国的种族主义制度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9-31.
[3]赵建苹,骆洪.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求及建构[J].学术探索,2007(6):134-136.
[4]易立君,刘彬.《看不见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43-45.
[5]杨华.论 《无形人》中黑人个人身份的认同 [D].中南大学,2007.
[6]孟华.寻找迷失的自我 [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谢启晃.谈谈黑人对美洲文化的贡献[N].人民日报,1963-12-17.
[8]时费仁.自我的丧失人生的悲剧——拉尔夫埃里森小说 《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探析 [EB/OL].http://zhonghualunwen.xiaotianya.net/article/sort07/sort0109/info-82436.htm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