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鲍尔·恩格尔在 《 爱荷华圣诞节》中的创作手法

2012-04-12 18:40裴红光
关键词:雪橇铃声气味

裴红光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01)

鲍尔·恩格尔(Paul Engle)(1908~1991)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一生创作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其文学成就对美国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在《爱荷华圣诞节》(An Iowa Christmas)这篇叙事散文中,鲍尔·恩格尔以其清新淡雅的手笔,巧妙地结合修辞手法,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和谐、亲情四溢的家庭圣诞节聚会场景,表现了作者散文创作的独特手法。[1]

一、排比结构,运用灵活

(一)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本篇散文结构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在于排比结构(There are no…any more/再不会有……了)的灵活运用。[2]排比句的应用,使全文结构流畅自然而不失紧凑。通过排比,作者将圣诞节全天的主要不同场景 (出发赴宴→沿途美景→重逢之喜→节日盛宴→感恩祈祷)自然地联系起来。排比句的运用,既暗示上一个场景的结束,又宣告下一场景的开始。各个场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形成文章清晰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作者增加细节描写,使全文丰满而不凌乱,形散而神不散,内容丰富,主旨清晰。

(二)文字传情,引人深思

全文只字未提对儿时圣诞节的怀念和留恋,然而通过"There are no…any more"结构却表达出深深的眷恋之情,进而衍射出因童年纯真的快乐逝去而产生的一丝淡淡感伤。此外,作者通过排比结构巧妙地使读者因此而产生联想,将作者童年的圣诞节和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圣诞节做一对比,进而感受到昔日圣诞节的纯真和质朴。[3]至此,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感情溢于言表。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内心的深情,意味深长。

(三)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作者通过使用排比结构(There are no…any more/再不会有……了)设下伏笔,使读者产生类似的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这么写圣诞节?”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者自然而然会产生好奇心,带着浓厚的兴趣继续欣赏下文。作者在文字运用方面独具匠心,语言过渡巧妙,意味深长。

二、细节描写,形象生动

在这篇叙事性散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在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场景和形象,其中涵盖了美景、家畜、人物、美食等。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将读者引入不同的画面,使之根据文章展开丰富的联想,身临其境,自然融入祥和亲切的圣诞节家庭聚会。

(一)视觉感受

在视觉感受方面,作者围绕沿途美景、人物肖像、家庭团聚、节日盛宴、餐后休闲等若干场景,形象地展示了圣诞节不同的画面,表达了内心深刻的感情。[4]

1.景色描写映射心情

随着全家人兴高采烈地出发,作者逐渐展开对沿途美景的描写刻画 (详见文章一至五段)。首先是对雪的描写,在第一段"My father would…and making the bells double their light,thin jangling over the snow,whose radiance threw back a brilliance like the sound of bells."这一句中,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地上皑皑白雪反射着阳光,显得格外耀眼、美丽,与雪橇的铃声相互映衬,一切是那么轻松、和谐,此处作者以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表现出孩子兴奋、激动的心情;[5]第四段"The country road tan through a landscape of little hills and shallow valleys and heavy groves of timber,including one of the great towering black walnut trees which were all cut down a year lager to be made into gunstocks for the First World War."一句,作者描写乡间小路穿过起伏的小山、幽静的山谷、深邃的山林,勾勒出宁静、和谐、清新的自然之美,然而在后半句中,作者笔锋一转,提到一片高耸茂密的黑胡桃林却被砍伐并做成枪支零件用于战争,委婉地指出战争破坏了祥和幸福的美好生活,只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这一描写,作者流露出内心的遗憾与失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

2.人物刻画表现情感

在第二段中,作者着重从外表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作为雪橇的驾驶者,父亲掌握着全家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象征着他是一家之长,掌握着全家的生活。圣诞节这一天父亲特意穿着珍藏的皮大衣。作者提到皮大衣闪着光,保存得很好,这说明它在父亲眼里很珍贵,只有在类似圣诞节这样的重大节日父亲才会穿。对衣服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以父亲为代表的一家人对节日庆典的重视,进而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兴奋和喜悦。在第五段中,作者详细描写了雪橇到达家门口的情形:"My father stands up,flourish his whip,bringing the bobsled right up to the door of the house with a burst of speed."刚出发的时候,一家人依偎着躺在水牛皮做的袍子下面,随着目的地逐渐临近,父亲站了起来,甩着响鞭,雪橇突然加速,一阵风似地赶到家门口。此刻父亲的举动表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也体现了全家人对于圣诞节宴会那种迫不及待的渴望之情。

作者将类似的表现手法多次运用在家庭团聚、节日盛宴、餐后休闲等场景的描述中。如第五段中对家庭团聚一幕的描写,所有人物、动物的一举一动乃至马儿脖子上的铃铛等细节,都折射出温馨、幸福和快乐;从第十至二十四段,作者以节日盛宴为重点对圣诞节庆典活动进行全面描述:精美的餐具、庄重的祈祷和宴会的活跃气氛……,无处不在表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进而使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跃然纸上;第二十四段重点描写餐后一家人的休闲活动。大人们和往常一样又开始了辛勤的劳动,准备迎接来年的喜庆。孩子们则忙于各种各样的嬉戏:滑雪橇、喂狗、喂小鸟、喂猫、在树林里唱歌……,种种活动都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听觉感受

在听觉方面,作者重点描写了雪橇的铃声,以铃声为标志,作者将圣诞节全天的活动贯穿起来,同时对铃声的描写,折射了人物内心轻松、喜悦的心情。

文章开篇即引入铃声:"Every Christmas should begin with the sound of bells,and when I was a child mine always did.But they were sleigh bells,not church bells,for we lived in a part of Cedar Rapids,Iowa,where there were no churches."作者首先指出童年时期圣诞节与众不同的原因,进而提高雪橇铃声的地位。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两处着重描写铃声。首先,在第一段中用"double"、"light"、"thin"三个词形容悦耳动听的铃声:"double"一词暗示随着马儿的奔跑,铃声连绵不绝,萦绕于耳畔;而" light"和"thin"则形象地表现了铃声时高时低,像是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通过对铃声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人物内心轻松、喜悦的心情。其次,作者在第三段中将雪橇铃声进行对比:不同的雪橇发出的铃声,或单独轻微或连响不绝,虽然听起来不一样,但是对作者而言,它们都一样悦耳动听,衬托节日的气氛。在文章后半部分(第二十五段),作者同样用铃声开始了返程。旅程以铃声开始,此处的铃声照应前文,不仅意味着家庭聚会的结束,也暗示着全文渐进尾声。

(三)嗅觉感受

作者对嗅觉感受的描写首先出现在第七段。在此段中,作者集中描写了马圈的气味。在常人印象中,马圈的气味令人难以忍受。而作者在这里通过辨别多种气味,使读者产生另外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首先,作者描述了各种不同的气味:家畜的体臭、牧草的气味、动物尿液的气味、皮质马具的气味,但随后,作者却将其总结为生命力的象征(the odor is a smell from strong and living things)。通过这一总结,作者为马圈里常人所不能接受的气味赋予全新的理解,即 “气味”象征着生命和活力。作者还通过“我父亲”的语言,加强这种新的理解。在 “父亲”看来,马圈的气味使他感到健康和愉悦 (it was the secret of health,that it scoured out a man's lungs;it gave him a better appetite than plain fresh air,which was thin and had no body to it)。作者借助 “父亲”的话,将马圈的气味和普通的空气做一对比,突出了前者的特别,也表现了农民对马圈强烈的亲切感。在作者笔下,普通的马圈象征着生命、健康和幸福,从而意义丰富、与众不同。

对于圣诞节宴会,作者重点刻画了蜡烛烘烤松树叶子的气味(The burning pine needles give out a special air that makes the air of Christmas stronger)和多种食物的诱人气味,无不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引用 《圣经》,引人入胜

在文章的第八段,作者将马圈与耶稣基督的诞生联系在一起,为马圈蒙上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从 《圣经》对耶稣诞生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马圈是耶稣基督的诞生地,就如同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成佛时的菩提树一样,因为故事主人公的出现而具有神圣的色彩。[6]以圣经故事为背景,作者很自然地折射出圣诞节与马圈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再次赋予马圈特殊意义。而马圈的宗教传奇色彩,也使其更加引人注目,从而使读者对马圈形成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常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马圈,而是与圣人紧密相关的特殊场所,这样,就突出了马圈对于人类幸福的意义。[7]此外,作者还提到马圈的特殊气味也是耶稣诞生时首先闻到的气味(it is the first odor that Jesus Christ smells is the same as that in their barn),再一次突出这种气味的特殊性质,照应前文。

在文章末尾,作者提到天上的星星 (But that one great star in the East never wavered.Nothing could shake it from the sky as we drifted home on Christmas.)。这里作者用"great"一词来描述他所关注的那颗星。在孩子的眼里,"thatone great star in the East"就是耶稣基督诞生时照亮大地的那颗明星。作者很自然地又将读者的思绪引向 《圣经》,使读者再次回顾故事中的情节。在文中,作者虽然仅仅用短短两句话来描述这颗与众不同的星星,但却折射出丰富的内涵:明星是上帝指引世人走向新生活的信号,也标志着圣诞节的开始;而这颗明星永恒地挂在天空,也预示着圣诞节的传统将永为世人流传,而儿时圣诞节的快乐也会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

虽然作者没有大篇幅地引用 《圣经》故事,但通过片言只语却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深切感受 《圣经》故事情景,进而使文章具有浓重的宗教传奇的神秘色彩,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四、视野独特,笔触清新

文章通篇通过一个小孩子的感官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反映出孩子眼中单纯烂漫的世界,使文章的基调轻松活泼,视野独特。文中的排比结构(There are no…any more/再不会有……了)虽然使我们感到一丝忧伤,但这也仅仅是反映孩子内心世界对快乐的向往和留恋,而不会形成对人为灾难的控诉。在第四段描写黑胡桃林时,虽然作者提到美丽的胡桃林因为战争而消失 (…the great towering black walnut trees which were all cut down a year later to be made into gunstocks for the First World War),但他并未就此而进一步叙述,而是话锋一转去描写瓜田。在那里,“我”可以看到圣诞节的色彩(…I could go out and break one open to see its Christmas colors of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的阴云并没有影响到孩子快乐的童年。他没有太多地关注胡桃林的不幸结局,而圣诞节依旧成为更加吸引他的元素:瓜皮的绿色和瓜瓤的红色让他想起绿色的圣诞树和红色的圣诞老人、美丽的灯火……[8]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生活独特而纯洁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文章以小孩子的口吻对家庭圣诞节进行丰富细致的描述,措辞朴实幽默,语言简单易懂。对一切事物的刻画皆来自孩子直观的感受。雪橇铃铛发出的声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对其详细刻画,只是用"double"、"light"、"thin"几个词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但反复回味,清脆的铃声仿佛就在耳畔回响,连绵不绝。这样的描写简单却不失韵味,语言运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仿佛就是一个小孩子在向我们讲述他所听到的铃声。第三段中作者将轻便的雪橇和笨重的汽车做一对比。[9]由于冰雪的缘故,原本奔跑迅速的汽车变得笨拙(awkward)、缓慢(slow),而雪橇则显得轻盈(light)、迅速(fast)。因此作者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得出结论:雪橇(suitable for running on the slippery snowy road)远远要比汽车(obviously not here to stay)更加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喜爱。在雪橇超过汽车的一刹那,孩子们发出兴奋愉快的喊叫声(we pass the automobile with a triumphant shout),胜利的喊叫(triumphant shout)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兴奋地尖叫,直接明快地表现出孩子激动、快乐的内心世界,与铃铛的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结语

总之,在 《爱荷华圣诞节》这篇散文中,鲍尔·恩格尔从独特的视野出发,运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形象地绘制了一幅家庭圣诞节庆典画面。文章以 “我”的回忆结构全篇,以 “我”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圣诞节快乐而热闹的场面,融入了“我”对儿时圣诞节的深切怀念。品读全文,读者感受到的是弥漫全篇而又溢出纸张的浓情深意,很容易就会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10]排比结构的运用使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紧凑而不单调;简洁的语言表述使文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浅显而不浅薄,细微之处的刻画使文章丝丝入扣、生动具体,细腻而不累赘。作者妙笔生花,创作手法独特,将最传统最纯真意义上的圣诞节再次召回,印入读者的脑海深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散文大师精深的写作技艺和浪漫的怀旧情怀。

[1]王兰明.现代大学英语课型课例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225-249.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59,166.

[3]宋兴蕴.现代大学英语全程辅导(5)[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3-184.

[4]余树森.散文创作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6,28.

[5]梅仁毅.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教师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08-209,212-217.

[6]《圣经》(马太福音)[M].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1.

[7]王蓉,原平方.美国文化知识介绍及应用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92.

[8]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2.

[9]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3.

[10]白岩.描写美学:文学描写技法[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451.

猜你喜欢
雪橇铃声气味
小雪橇
自制雪橇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做雪橇
滑雪橇
气味来破案
听不到铃声
深夜门铃声
好浓的煤气味
这个“气味”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