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睿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 北京100083)
2008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不仅多次提到一个较新的理念——“教学资源”,还前所未有地提出了“资源策略”,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从各种汉语教学资源中吸取“营养”。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主要是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又很少接触“教学资源”的概念,很多汉语教师和学习者缺乏对教学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一提“教学资源”,不少教师往往只想到教师手册、练习册、CD 光盘等辅助材料,上课也往往只局限在所用教科书的范围。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水平,造成汉语课堂气氛沉闷,学习者兴趣不高。近几年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很多教师认识到了课外真实的言语交际、参观旅游、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促进。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层面的认识,在理念认识上仍没有“质”的飞跃。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汉语教学资源”的概念,改变教师和学习者对汉语教学资源的认识,使其树立全面辩证的教学资源观,最后再介绍几种开发和利用汉语教学资源的策略。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各级目标中提到的“汉语教学资源”非常广泛,包括汉语教科书、图片、图解字典和词典、多媒体、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杂志、教师、同学、学校、社区、工作环境等所负载的各种汉语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能促进学习者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据此,我们尝试给汉语教学资源下这样一个定义:
一切有利于使学习者具备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教科书、图片、字典、报纸、杂志、图书馆、互联网、教师、同学、社区等素材或条件都可以称之为汉语教学资源。它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前者是指能够直接成为汉语教学内容的资源,是学习者要掌握的对象。比如教科书、教师手册、字词典、例句、语料等。后者虽不是教学内容,但是保证汉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同时还影响甚至决定汉语教学的范围和效率。比如语音实验室、教学时间、空间和投入资金等。
1.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汉语教学资源
汉语教科书是编辑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者的身心特点,融汇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汉语教学的认识,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者综合运用汉语所必需的汉语知识、技能和交际任务等基础性内容,最终形成的有关各种资源的“结晶”。它“含金量”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汉语教学资源。它不仅是汉语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而且还是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的出发点和依托,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是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汉语教学资源,只是其中的一种。不仅汉语教师相对熟悉的图片、词典、汉语读物、CD 光盘、课件、语伴、图书馆、语音实验室等是汉语教学资源,而且教师、同学、社区、博物馆、名胜古迹、中文网站等也是汉语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同样有利于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其不可替代性。
2.教师是极其重要的汉语教学资源
教师是汉语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身就是一部丰厚的“活教材”。其所掌握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规范地听、说、读、写,在情景交际和任务完成等项目上的“下水”垂范,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敏锐感知和恰当指引,日常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微笑和眼神,适时的鼓励和适度的严格等等都属于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习者影响巨大。
汉语教师还是其它教学资源的“过滤机”,决定其被识别、选择和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及其效益的发挥程度。教科书内容教授的程度、讲解的清晰度、网上图片等课外资源引入课堂的程度、设计交际任务等社会资源的把握和利用程度等等,都需要汉语教师居中调配和“过滤”。
3.学习者也是重要的汉语教学资源
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带有不同的生活经验、语言天赋和学能、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态度、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其对中国及其文化原有了解也各有不同,学习者汉语水平、学习汉语目的各异,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对其他同学来说就是语言输入),甚至学习者出现的偏误(对其他同学可资警戒)等等,都是重要的汉语教学资源。
学习者还是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的“基准”或根据。无论是汉语教学专家编制汉语教科书及其辅助材料,还是汉语教师引进课外社会或者网络资源,或者引导学习者进入社区、社会进行言语交际完成任务等,都需要参照依据学习者原有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基本条件,即“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也是基本条件资源。
4.社区也是重要的汉语教学资源
社区里的语言运用真实、丰富、开放,且比学校更生活化、情境化、具体化。社区里有布告栏、读报窗、艺术长廊、宣传的标语、门头、广告、超市的促销宣传单等素材性资源;还有去超市“购物”、去中介“租房”等实战型言语交际资源;还有“秧歌队”、太极拳、中国象棋、围棋等业余文化活动等资源;还有身怀各种“绝技”的社区人才。这些也都是不折不扣的汉语教学资源。
5.互联网也是非常重要的汉语教学资源
网络上有大量有关汉语的图片、语料、视频、网络课程等等,而且它还可以作为工具用来查字词、地图、景点介绍等资料。这一点汉语教师相对熟悉,就不展开了。
由上文分析可见,值得开发和利用的汉语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触目可及、俯拾即是”。关键在于教师和学习者能不能够识别、开发和利用之。那么,如何识别、开发和利用汉语教学资源呢?本文认为,首先要树立全面辩证的汉语教学资源观,然后掌握一些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
汉语教师和学习者应树立全面辩证的教学资源观。如前文所述,汉语教学资源非常广泛,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图书馆、语音实验室、教师、学习者、报纸、电视、名胜古迹等统统都是资源,都对学习者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有促进。基于此,汉语教师要有“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认识高度,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积极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水平从社会中、网络上、其他资料上筛选适合课堂教学的语料,加工、提炼、改编后与所用教科书相整合。同样,学习者也应有“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的理念,积极把汉语学习拓展到教科书以外的各种材料和活动中去。否则,如果只教或学教科书,肯定显得单调、脱离实际,也不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方位提高。
在开发和利用汉语教学资源时,教师和学习者应遵循适切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包括精力和资金),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比如应先把教科书这一基本资源利用好,再去课外寻找适当的汉语读物学习;先保证对课内、校内汉语资源进行充分“消化吸收”,再开拓课外、校外汉语资源“补充营养”。这也是全面辩证的教学资源观的组成部分。
开发和利用汉语教学资源的途径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在微观层面上从教师和学习者的角度讨论开发利用汉语教学资源的一些策略。
1.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资源
汉语教学不是教科书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汉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进行加工,创造性地利用。
(1)先要“吃透”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目标体系、内容结构、练习设计以及插图和附录等,然后掌握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每一处技能训练、情景练习以及任务交际的机会进行练习,以吸取其中的每一点“营养”,促进其汉语水平的提高。这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前提。比如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教师和学习者应好好参悟“前言”中所提到的各种编写理念和特色(如强调螺旋式编排、突出功能和汉字教学等),以及每一课的各个部分。其中“课文”中的功能提示、“会话练习”中的图片、“汉字”中的笔画层级和模拟象形尤其值得好好利用。
(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地增删、改造、调整、具体化和实例化。教学内容繁多,但教科书容量有限,只能选取一些基本的、典型的内容,从而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代表性和选择性。这就需要汉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填补和建构。同时,教科书中一些过时的词汇或语言也需要改编。比如学到《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第五课《话说“面的”》。北京早就没有了“面的”,有点脱离现实。汉语教师就可以对文章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内容或者表达进行改编,可以把“面的”改成“打的”;“团聚团聚”也很少说了,改成“聚一聚”或“聚聚”等等。学习者则可以主动把所学的句型结构运用到课外交际实践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教学顺序上对教材进行调整,或者把相近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或者把较重要的语言点或功能项目分成几次教授,使要学的语言知识结构化,以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比如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先教了1 再教了2,邓守信(2010)就建议先教了2 再教了1。因为他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度来说,还是从习得偏误的多少来说,了2 都比了1 更为简单一些①。这就是调整。
(3)拓展整合其他教科书及相关资源
除所用教科书外,汉语教师手头应常备几套同课型教科书,甚至包括被替换掉、年代稍微早一点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都是非常相近的资源。其交际情景的插图、语法点的解释、练习等项目都可以增补到教学中加以利用。比如,在教《汉语会话301 句》第10 课的“方位词”时,笔者就借用了《汉语口语速成》第11 课“综合练习”部分的第1 题和第2 题的第1 小题。不仅效果很好,而且节省了很多自己编写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是淘汰的教材或课文也有相当的利用价值。比如很多教材中都有“或者/还是”的练习题,但没有说明其区别。《汉语教科书》(上册)285 页就有这两个词的讲解,说得还很清楚。另外,旧教科书的一些课文也可以作为拓宽学习者阅读范围的材料使用。
汉语教师还应把握利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各种教学大纲等与教科书相关的纲领性资源。利用好这类资源,能让汉语教师站在一个高度,去把握教科书和教学内容。汉语要素的讲解、例句和语料的甄别选取、言语交际情景的设置、言语任务的设计,以及对汉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等级切分,都会受其影响。
2.开发和利用教师本身所蕴含的资源
(1)积累并利用自己身上蕴含的汉语知识等素材性资源
教师应该在平时多积累自己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保证能够基本应付学习者常问的一些有关汉语、旅游、餐饮、地理等问题;保证所教汉语知识和技能正确无误,尽量杜绝读错、写错等低级错误。否则,这方面的欠缺会有损教师在学习者面前的知识“权威”形象,进而影响整个的汉语教学。比如杨惠元(2007:28)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某教师在教《北京的交通》时问学习者:“你知道中国哪些城市有地铁吗?”学习者答不出,于是问老师:“您说哪些城市有地铁?”老师红着脸说:“我也不知道。”场面非常尴尬。这就属于自身知识资源积累不够导致无法利用的问题。
教师应积累并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吸取同事的经验丰富自己,以实现经验共享,形成汉语教学的“合力”。这会大大增加汉语教学效率,避免一些弯路。比如,在经过积累或者向同事学习后,才知道日本人不会送气,容易把[t]发成[d];才知道韩国人容易把[f]发成[p];才知道泰国人容易把[z]发成[s];才知道在教拼音时,先教“S”,再教Z 和C;才知道在教“补语”时,先教“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再教“可能补语”。等等。
(2)开发和利用教师身上蕴含的条件性资源
应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围绕所教内容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氛围,为学习者营造出足够的交际情景,或者设计出相关言语活动的主题,以带动学习者的言语交际。即便是语言要素知识教学,也应体现技巧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应了解语言教学的各种方法,调查学习者的基础和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或者向其他教师学习。比如欧美学习者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强,不习惯死记硬背,可以多安排一些活动,或采用任务式教学法。
应注意利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情绪状态、个性特长、人格魅力等条件性资源。应加强自己的修养,穿着力求端庄大方,言谈举止力求幽默、恰当得体,情绪态度力求亲切、包容和开放,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几项中华才艺方面的特长等。比如,08年秋,笔者班上的一位西班牙学习者很少参与课堂互动,还常迟到,课间一次闲聊,跟他提到西班牙足球刚得了欧洲杯冠军,使其感到很兴奋。这位同学再未迟到过,课堂参与也积极很多。
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资源识别和开发能力。加强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尽可能地从教材中、自身、学习者身上、网络中、生活中甚至是偶发事件中识别开发汉语教学资源。比如笔者教“勿”这个词时,发现教室墙上有警示牌“请勿在桌椅和墙壁上涂画”,马上作为例句让学习者认读。然后笔者又给学习者呈现一张宾馆里常用的“请勿打扰”牌的照片,效果很好。
3.开发和利用学习者身上的汉语教学资源
(1)引导利用学习者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已具备的汉语知识技能甚至学习者所犯的错误等素材性资源
首先应调查确定学习者现状,明确他们已经具备的汉语知识技能,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其展示的机会。其次调查学习者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素材性教学资源,包括汉语读物、报纸、电影等。比如学到《捷径:中级速成汉语课本》第九课主课文《乌鲁木齐人》时,笔者了解到班上的一名哈萨克斯坦学习者曾在新疆大学学过一年汉语,学完生词后,笔者先让他谈了谈对乌鲁木齐的印象,作为课文的导入,效果很好。这位学习者得到了锻炼,对其他学习者也是一种语言输入。
应宽容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的错误,并进行梳理归纳,确定为重点或难点,使之成为学习者提高的机会和教师经验的增长点。应该鼓励学习者不仅敢说,而且要敢说复杂的句子结构,增加汉语输出量。这样学习者暴露错误的机会就会增加,提高的机会也会增多。教师也可以根据其错误分析其原因,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比如,初次学习“见面、道歉”等离合词时,欧美学习者一般都会出错,往往还很难改,说成“我见面你”或“我道歉她”等。这就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
(2)引导利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兴趣和习惯等条件性资源
应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地教学方案和策略;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之间的学习方法、兴趣和习惯相互影响启发,形成良性互动。比如笔者班上的西班牙学习者维克多写汉字总是从右到左写,且没有停顿,一笔写好几个笔画。笔者有意让其跟一位韩国学习者同桌。到学期末,该学习者已能分清笔画和大部分笔顺,汉字美观度也有很大改善。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性格较为内向的韩国学习者到后半学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大增,开口率也提高很多。这就是相互影响和学习的结果。
在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时应依据学习者原有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和兴趣爱好等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举例、推荐资料、开展活动等等。比如笔者教这个“星期”词时,引导学习者组词“星期一”、“星期二”等,同时补充了“周一”、“周二”等表示法。其实社会上也比较流行称呼“礼拜一”、“礼拜二”等,但考虑到学习者是A 级水平,就没有补充。
4.开发和利用社区里的汉语教学资源
(1)吸取利用社区的素材性资源
利用布告栏、读报窗、艺术长廊、宣传的标语、门头、广告甚至超市的促销宣传单等来丰富课堂。比如在学习“折”这个词时,笔者用了超市里的一个打折价格牌的图片,对比上面的原价和现价,学习者很容易明白汉语中的“折”跟英语中的“折”意思完全相反。
学习者应主动走进社区,尽可能利用社区的素材性资源增加语言输入。比如有个日本学习者喜欢北京的地名、胡同名,骑着单车收集了几百个,毕业时几乎成了北京老城区的“活地图”。
学习者可以参与体验社区的业余文化活动等。比如社区组织的“秧歌队”、合唱队、太极拳、中国象棋、围棋等等。这些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形式活泼而又非常地道的文化体验。
学习者还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实战”型言语交际资源,积极尝试用汉语进行交际。比如,学到“购物”,学习者可到社区商店或水果店去实践;学到“问路”,可去社区“问路”。学到“租房”,可去社区租房中介去实践租房等等。
(2)充分利用社区的条件性资源
组织学习者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以及一些名胜古迹等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或者利用社区的一些机构设施现场教学。比如《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第9 课《北京的市场》就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让学习者到中关村、西单、秀水街等市场实地考察体验。同样也可以到博物馆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到科技馆了解中国的科技成就等等。
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比如为学习者联系中国家庭;请相关的人才为学习者做讲座、展示才艺等等。笔者的一位同事就曾把社区里的一位擅长剪纸的民间艺人请到课堂,利用业余时间教学习者剪纸。
5.开发和利用网络、电视上的汉语教学资源
(1)利用互联网、电视上的汉语学习课程及相关资源。教师应筛选并改编一些真实的视听资料和题材多样、内容有趣的阅读材料,作为汉语教材的补充。特别是许多在纸质教材中很难处理的语言点、文化内容,形象生动、互动性强、时代气息浓,经过改编后可以拿到课堂上应用。比如,摔跤、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等一些词语或成语,用多媒体、动漫形式的演示要比仅凭嘴说要容易理解得多。还有电视上的新闻和文化专题节目,比如《天气预报》、《中华文化五千年》、《故宫》等,都可以给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看,让他们在了解信息或文化的过程中学习汉语。
(2)通过网络建立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汉语教学人员或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汉语教学的双赢甚至多赢。几乎所有的汉语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共享,比如语料库、汉语教材、辅助读物、教学理念方法、课堂视频录像、汉语教师互动、双方学习者联谊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分享内容或方式。学习者应该依托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总之,只有具备了一个全面辩证的汉语教学资源观,并掌握一定的资源策略,教师和学习者才有可能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汉语资源,促进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①据邓守信于2010年5月13日在北京语言大学的讲座。
陈 灼主编:《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
国家汉办编:《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康玉华、来思平编著:《汉语会话301 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刘 珣主编:《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马箭飞主编:《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
马箭飞主编:《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上)》,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子仪主编:《捷径:中级速成汉语课本》,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
邓懿等主编:《汉语教科书》,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