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红
(沈阳大学 政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以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毕生的学问宗旨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就是关心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的震荡、冲击下,中国的文化传统究竟将何去何从?所以他的思想脉络始终围绕着现代文明与道德、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一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上最重要的主题而展开的。”[1]11949年钱先生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亲自担任院长历时15年。《新亚遗铎》一书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新亚创办的历史。可以说,新亚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就是钱先生所追求的精神。”[2]
《新亚遗铎》汇集了钱穆主持新亚书院15年间新亚书院的典章、钱穆先生对学生的讲话、文化讲座和发在校刊上的学术文稿,约57万字,字里行间,表现了钱先生坚定的人生信念、积极的办学理念、矢志不渝且终身实践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救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后辈学人去深刻体会和研究。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与境界是钱穆在无数场合反复提倡的,贯穿于他办学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他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始终,他认为无论学校还是个人都离不开理想,都应追求更高的境界。
他从深层次剖析了理想的本质,“理想的本质便是忧与困。任何一理想,无不在其内心藏有忧,在其外境遇有困难的,否则便不是理想。……理想正是对着忧与困而来的。理想正要在忧与困里打开一出路。你懂得面对你自己的忧与困,你便会产生你自己的理想。”[3]26“每一人有他一分最高的可能的理想与境界。诸位若知道这一点,人生乐趣与人生大道都在此。并由此知道中国文化之高深独特处。”[3]483由此可见,钱穆对理想和境界的反复强调,正是他一生为之献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使我们对那句“人贵立志”的老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无论是当年的新亚学生,还是当今的大学生,有理想的和没理想的的确表现出不同气象,格调也不同,未来的成就必然也不同,当然,如从钱穆讲的深层次来说,生命的价值也必然就不同了。
在中国有看重“人”的传统,所以,在以人文主义为教育宗旨、培养传承中国文化下一代为目标的新亚书院,说以理想相激励为其特点,不如说是它本有之意更确切!
中国人一向有一套崇高的教育理想,并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极重视人格的陶冶。新亚的招生简章开宗明义提出新亚书院“旨在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3]12钱穆认为若不能使学生在做人方面苛意认真上进,走向社会将随波逐流,只能应付,也许没大毛病,能奋斗,但绝不能有大成绩,看不出新亚精神来,那就还是新亚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终身莫大的失败。所以新亚学规明确提出“求学与做人,贵在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做人的最高基础在求学,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3]1钱穆在几乎每一次的讲演和讲话中,都紧紧围绕着求学与做人的问题。
他认为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使一个人知能增进,应该使人的品格提高。人不是机器,个人要做什么样的人他有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会决定不同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在钱穆看来,人有人的样子,才是人生最高的艺术。
钱穆更进一步地告诫学生“当为民族献身。目前所寻求的知识,将来所担任的职务,应该系此一大使命之下,而始有意义与价值。莫为个人的自私,莫为当前的短见,而忽视了这一使命。……当知,民族的前途即是各位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即是各位的命运。”[3]117从这一层说,职业即是事业,事业即是出路,私人生活不成为问题。所以,他一再地告诉学生,要放远眼光,开阔心胸,脚踏实地,在为学与做人处狠下功夫。
可见,钱穆的教育理想是高远的,是想为国家民族培养大人才的,只有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学校教育理念才能让新亚走过艰难,走向更远,此点,在今天人文教育缺失的世界情势下,尤令人深思。
钱穆以及新亚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可以肯定地说,就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钱穆谈到自己的信念来源时说:“对于治学、处事,我能有笃信。如我深信中国一定有前途,我一生即从不曾放松了此一信念。”[3]212
钱穆希望把这一信仰推之获得国人之共信,而最重要的工作就在教育。所以创办新亚,他“希望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1]227他认为中国人应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并要培养出自家能够适用的建设人才。“在今天的社会上,要指导青年如何好好做人,如何好好做事业,他必须先具备一种文化的观点。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中国青年,中国自有自己优良的传统文化。但今天的世界,已是在走向大同的路上,中国人不能关着门做中国人。中国人必须站在世界的立场来做一个人。因此,每一个青年,我们该指导他们,如何了解世界人类文化所包含的大意义,及其大趋势。”[3]77要发扬中国文化,也要沟通中西不同的文化。
钱穆最为推崇孔子,因为他是中国文化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教我们以人道,即人与人相处之道,即教我们如何立身处世,在社会上做人。孔子之道,在人身上,在人心中,正贵人由身心去实践,这是中国文化最独特、最有价值之处。《新亚遗铎》中处处可见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精深诠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讲孔子之道。复兴孔学是新亚教育使命中最主要的一个目标。
进而,钱穆认为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新亚的导师制设立,就是一种尝试,希望“以导师之全人格及其生平学问之整个体系为学生做亲切指导。”[3]12,同时号召学生发扬中国“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新亚校庆日定在了孔子诞辰日,可谓意味深长!在这样的引导下,新亚爱校尊师蔚然成风,并为新亚人引为自豪。同时,教师们还用极大的精力在社会上发挥其文化引导的积极作用。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亚教师在社会上免费开设的“文化讲座”,常年坚持,风雨无阻,被社会称道。后来由孙鼎寰“将当时历次讲稿编为《新亚学术讲座》一书,是为新亚学术出版之第一书。”[4]在教师文化精神感召下,新亚学生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兴办了“新亚夜校”,义务传播知识,服务于社会,传播文化。
钱穆本人亲任院长,呕心沥血,“在这块前殖民地的土地上,重新浇灌中华文化之根,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出了新亚精神,不仅在学界,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5]可以说,新亚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精神。新亚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更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而他们用生命实践的文化精要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钱穆认为无论是抱有怎样理想的学校,在实施上来说,主要都离不开传播知识与训练技能。但同时,凡是有名的大学,或者说被世人公认有水准的大学,都是具有学术性的大学。
钱穆认为学校的责任,尤其是大学教育的责任,更在提倡新的学风,培植新的学者,正如他说的:“若使大学教育忽略了一种追求高深学问的学风之养成,而仅限于课业与学风之得过且过,这就决不是大学教育使命之所在。这样的大学教育,实在地说不上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3]53他认为“学校教育,所贵者,不仅能承袭其所旧有,更贵在益进而能创辟其所未有。此为学校教育之主旨。”[3]521钱穆说的创辟,用我们现今最时髦的话讲就是创新,几十年之前的他就提倡了,可见他的前瞻洞察力。所以,新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非常多。
钱穆对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不仅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长远的眼光,并且他还能具有那个时代人难得的理智的开放心态。新亚书院是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设立的,但它却是钱穆等创始人对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大学理性比较之后,博采众长的产物。这其实涉及到大学应该怎样看待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文化,这对建立现代大学是很重要的。
由于西方大学不是专为中国社会而设的,因为文化不同,所以西方文化的长处未必都适合中国国情。所以他创立的新亚书院的性质,既不同于普通官立学校,也不同于西方制度下的专科学校,而是近于宋明时代的书院。因为西方大学教育职业意义超过人生意义,大学重知识传授,讲做人道理的则在教堂,这在西方是相对平衡的形式,但在中国就不适合了,若我们只学西方大学传授知识,而放弃教学合一传统,那么就会造成知识传授上不一定马上赶上西方,却没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这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钱穆时代他已经看到了中国大学的这一种倾向了,所以,他绝然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新路,以避免现代世界大学教育普遍人文缺失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中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
钱穆坚信,中国和西方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互相沟通的,我们一直太过重视了外面,而忽视了自己。新亚培植中国青年,借以沟通中西文化,为世界人类文化前途尽其一份绵力。一个国家是需要有人能担负起自己国家的文化,以期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钱穆就是这样的担当者。
正是有像钱穆这样承担者的感召,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这一担当队伍中。新亚发展过程中曾得到来自世界多所著名大学、无数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各方面的无私援助与支持,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文化合作的力量,这正是大学在人类文化及世界前途命运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新亚让世界知道了大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新亚不仅仅是传统的,他也向世人展示了它现代的一面,提供了中西文化沟通的良好范例,昭示了合作共赢的美好远景。
[1]陈勇.钱穆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6.
[3]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93.
[5]汪学群,武才娃.大家精要:钱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