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琦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农林院校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各种心理问题便随之而来。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毕业生个人身心健康和未来自我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从而帮助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顺利毕业就业。
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独立性及自主与自立意识较强,入校后很多学生就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为四年后的就业做准备。然而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考研或就业问题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其家庭经济压力、农民子女上学难等因素造成的极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农林院校毕业生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焦虑心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态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及恐慌。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在无形中给诸多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林院校学生由于受自信心缺乏、自我表现力较差、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在求职竞争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对未来就业趋势的迷茫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使得许多农林院校毕业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心理,以至于在学习和生活中打不起精神,意志消沉、烦躁不安。
自卑心理的本质是一种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表现。农林院校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几率较其他综合类院校略高一些。一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贫困、眼界狭窄、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带来的自卑感;二是由于通过社会实践发现现实的社会和自己臆想中的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感觉自己对于理论知识和社会生存技能的掌握严重欠缺,担心自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怕被用人单位瞧不起,低估自身的实际水平而产生自卑感。面对就业压力,农林院校毕业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又会引发自闭心理,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独来独往,在择业的过程中封闭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竞争勇气。
一部分农林院校毕业生受 “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上大学改变命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急功近利、虚荣攀比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一味谋求待遇高、地位高、区位好的理想岗位,期望以此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自尊心的满足。近年来,农林院校毕业生中学农但不热衷于农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学生求职时扎根基层的意念薄弱,追求大城市、条件好的行政事业单位或薪金高的企业,而这种对自身实际能力缺乏客观分析,盲目追求个人意愿、与同学攀比的心理使得一大批毕业生在求职中高不成低不就,加大了其就业难度,错失诸多就业良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压力。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在求职中表现为部分农林院校毕业生对其他学生顺利找到理想工作时产生的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学生把其他同学的特长或优势看做对自身的威胁,把别人的成功盲目归为“有关系”等客观因素,感觉心理不平衡并因此而烦恼,这种敌对情绪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同学间的距离,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与恶化,增加自身的痛苦。另外,缺乏对自身与他人能力的客观分析,仅从客观上找原因,易导致偏执心理的存在。同时,一些农林院校的毕业生面对贫困带来的挫折时,表现出自暴自弃、听天由命的态度,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由此产生消沉的人生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市场与毕业生的供求矛盾极为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2011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高达近700万人,加之毕业生质量下滑,使得全社会呈现出就业岗位数量 “空前减少”的局面。加之高等教育体制中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吻合、各专业毕业生都一味谋求薪金高且具有区位优势的岗位,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就业瓶颈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而农林院校毕业生常会因为所学专业冷门、院校竞争力不强、自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大部分农林院校大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家人把全部希望寄予他们,希望他们可以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所以毕业即工作成为这些毕业生的首要目标。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的家庭期望和沉重压力,一旦在求职路上遇到挫折,马上会产生极大心理落差,产生种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导致毕业生在接下来的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更多的麻烦和问题。
对于高校而言,对毕业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就业引导至关重要,学校可通过第一时间向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疏导毕业生的心理障碍等方式做好就业引导 。目前诸多农林院校就业引导工作极度缺乏,学校发挥的主动性差,仅凭开设几门就业指导课很难真正帮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常流于形式,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且多为兼职,对就业辅导、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详尽的工作要求,从而对毕业生的影响甚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在农林高校中,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实效性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落差,使其原有的一系列负面心理得不到正确疏导从而进一步恶化。
很多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易出现理想化、绝对化,且易出现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期望过高和认识不明确的现象。对于农林院校毕业生而言,在求职过程中会与很多优秀的人才竞争,当看到别人出众的表现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挫折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好心态,会对自己的求职造成一系列负面效应,从而使心理落差更为突出。
农林院校毕业生心理障碍问题是受社会、学校、家人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而对于高校而言,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高校教学改革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然而,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比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并没有大的突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高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普遍偏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存在不满情绪。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知识水平及实践技能的提高,从而在就业竞争中丧失自信和竞争资本。要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首先应该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教学管理、专业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及学生工作改革等诸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形成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为基本途径、以教学管理改革为根本保障的高校教学体制。
大学毕业生常会有 “就业难”或 “期望高”等状况,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当前的就业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应当结合现实就业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教育和指导。引入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充分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和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形成主动就业意识,更容易把握就业机会,务实就业。与此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形成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还要结合国家实际需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农村和生产第一线以及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就业和创业。另外,高校应积极引导农林院校毕业生准确认识自身能力与素质,明确定位,寻找自我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就业技能指导工作是大学毕业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们求职择业前的必需课程。大多数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不了解就业方式、过程和必要的沟通技巧,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时手足无措,由此引起的过分紧张导致了他们不能向招聘人员展示出应有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错失良机。所以,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指导、就业方法培训,教授求职技巧等,是就业技能指导的目的所在。学生通过学习,应逐步掌握自我调整方法和表达方式,克服紧张、慌乱、盲目的心理,从而增强信心,更好地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这样才更有可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毕业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了顺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创业渠道之一,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其择业拓宽道路。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不清,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创业就是 “干大事业”,风险大,无保障,没有足够的信心挑战创业,因此很多毕业生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选择创业。面对该现状,高校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其次,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造自主创业的环境及氛围,加强宣传及引导工作;同时,高校还应该为大学生树立创业典型及学习榜样,例如邀请成功的毕业生创业人士来校做讲座,拉近大学生与创业榜样的沟通交流等等。总之,通过诸多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业意识,树立信心、强化信念,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分析毕业生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毕业生正确、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还可以帮助毕业生有效突破自我障碍,排解心理问题,走出心理障碍带来的各种阴影。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业的心理专家,倡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同时,在充分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心理测试和心理素质培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毕业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让毕业生怀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应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避免和克服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保证毕业学生顺利毕业就业,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及良性运转。
[1]冯焱,牛锐.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2):120-122.
[2]王艳.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3):166-167.
[3]李昊,陈俊乐.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和对策 [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57-358.
[4]赵灿.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189-190.
[5]许东哲.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2):47-48.
[6]倪钢,林伟英,周海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新西部 (下半月),2009(4):102-103.
[7]张雯.探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缓解对策[J].北方经贸,2009(10):153-154.
[8]励骅.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3-74.
[9]方黛春.论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高校调适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5-16.
[10]刘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