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提升“文化自信”

2012-04-12 06:06:04王新燕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文化自信

王新燕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030024)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民族之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随之而来,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现代世界冲突演化过程中的最新阶段——多元文化并存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多元化现象在我国也日趋明显。多元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充实、丰富了主流文化,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挑战,导致了“文化不自信”。因此,在当前研究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都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多元文化的必然要求

多元文化很难给予一个准确的界定。一般而言,多元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多种文化 (包括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状态。亦指在某一民族和国家中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宽容及必要的吸收,主要是一种现象描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及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思想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逐渐被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取代,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而且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鲁洁教授指出:“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这种多元并存不是现存的实然,更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应然。”[1]

多元文化并存增强了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的融合,增强了人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意识,为人们增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为充实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提供了养分,为促进社会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事物总是具有其两面性的。多元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首先,“一”与“多”的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促进了我们与世界各国、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因为表面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复杂性也导致了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念的跃迁。尤其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从表象上看,价值多元带来了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属性,这些多元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混乱性,甚至有些价值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价值观念相背离的。这种“一”与“多”的矛盾不利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利于主流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的引导,甚至严重地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次,“新”与“旧”的冲突。每一种价值观念,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对于市场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新生的价值观念,人们感到了某种不确定性又不太熟悉,这就使社会成员陷入了一种价值两难的境地。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被逐渐淡化,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坚定不移的坚持,甚至有时是直接抛弃。比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被更多的遗忘。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更多地主张“公私兼顾”,个人利益不断上升,甚至很多人损公肥私。从古人的修身、修性的精神追求到如今一些人认为财富、地位决定人生价值,传统与现代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再次,“中”与“西”的碰撞。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和谐、秩序,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上下级的忠诚关系,官本位现象突出,办事讲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突出个人,注重以家庭为本位,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敬业乐群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好比是太极图:圆满、优美、具有包容性,是内敛型的;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兼容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内容。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是发散性的,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追求个体发展,崇尚个人价值,重视科技革命力量,强调经济、生态价值优先等等。

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支持,占领世界许多地方的信息、科技、娱乐方式的话语和空间,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强势传播。这种国际文化环境中的不平等交流、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和价值碰撞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动摇着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面对我国当前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成为当前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富强,我们必须统一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了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强调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强调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博采众长,以开放的视野、坦荡的胸襟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文化理念;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评判善恶、美丑、荣辱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自己核心理念的又一次提升,是不断创新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价值体系,是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文化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向度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也是多样的。单一文化很难激发智慧和创造灵感的因子,人类的智慧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闪现灵光的。从广义上讲,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现象。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文化就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空间,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的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创造了多元文化传统。正如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人类而言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多元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方式多样性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创新的源泉。“文化一旦形成之后便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一代复一代的继承,文化会延续下去。”[3]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创造、增减文化内容,从外来文化中吸收精华、抛弃糟粕。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般而言,由于相对封闭以及生存环境变迁的漫长等原因,文化传承中总是继承多而创新少。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同质的或相近的文化能很好地相互交融;而在异质文化之间,浅层次的技术层面也易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融通,但深层次的信仰、习俗、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则很难相融,甚至相互对立、引发冲突。然而冲突也是一种极端的交流形式,异质文化的冲突虽然可能带来某些文化的消亡,但同时也可以促进一些文明的进步甚至促成新的文明体的形成。可见,同质文化的交融更多地使文化产生了量变,异质文化的交流、冲突则更多地带来了质的变化,且更能诱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使冲突各方的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而形成国家的文化体系、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基础上形成的,是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冲突、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今天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应有的态度。毛泽东提倡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邓小平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敏锐地意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文化的发展我们也要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要“洋为中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兼容并进的多元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本身就是对世界先进文化吸收、借鉴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对他最为完善成熟的运用却是在世界的东方,古老的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无不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时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4]

对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继承发展成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向度。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领多元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培育和谐文化,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对多元文化的协调,是对多样性文化的有机整合,是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要求,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整合其他思想意识,从而在主体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补互动中实现文化整体的创造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而不是无主从、无规律的混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对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运用文化这种“软力量”,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整合多元文化、化解矛盾、求同存异,通过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

四、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认同文化的多元化并不等于不要“文化自信”,就好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强调国家利益一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价值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提升“文化自信”,筑牢共同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针。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华文化才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才能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更大的解放。在国际化的今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越发感觉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西方价值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功利化等的侵蚀,一些人开始不信任甚至是怀疑我们的文化理念,出现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同理想信念的淡化,尤其在出现困难的时候更是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显示出明显的文化不自信。“文化自信”展现的是一种由内而外对自身文化的信念并愿意身体力行的坚持,是在准确把握和客观认识我国国情、热爱我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既包容、借鉴他人又从容、坚定自我的自信。在新的时期,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提升“文化自信”,继承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为该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具有鲜明的指导性、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传承性。[6]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觉醒与进步是民族兴盛、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铸就了历史的辉煌。提升“文化自信”就应该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中坚定中华民族文化的信心,坚持积极向上、淡定从容、博采众长的气概。

(三)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文化软实力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的,也是作为执政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构架提出来的,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最终反映在文化的竞争上。“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传统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并身体力行继续传承、弘扬的精神面貌。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于新的时代和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打造文化凝聚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激发文化生产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影响,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提供坚强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决定》再一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我国尽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8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4.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1-10-26(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6]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9.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读本——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本 [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文化自信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