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性 心 目 中 的 理 想 丈 夫
——《 爱玛 》中的南特利先生

2012-04-12 04:54□董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南特伯里奥斯丁

□董 娜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在文学评论界,《爱玛》始终被认为是奥斯丁最为炉火纯青的作品。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奥斯丁善于描写女性情感的曲折经历,其小说的戏剧冲突也大多数是以女主人公的自身发展为中心。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奥斯丁小说中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角色,例如《爱玛》中的南特利先生,南特利可以被称之为所有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伴侣。

《爱玛》中作者以轻松却充满睿智的描写手法叙述着女主人公爱玛生活中的琐事,虽没提及任何有关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之类的历史性话题,故事内容也不跌宕起伏惊险骇人,更无耸人听闻的过程描述,但情节紧凑而扑朔迷离,人物个性鲜明、引人入胜,加之奥斯丁娴熟细腻的写作手法,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似乎能听到他们的交谈和笑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着实令读者陶醉。且细节处常常用生动的笔触不经意地透露出当时社会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局限性。

爱玛不同于奥斯丁的其它所有女主人公,在她的其余五部小说里,女主人公受到地位和经济收入的限制,总是纠结于如何寻找一位可以托付终身的合适伴侣。爱玛则不同,她年轻、美丽且富足,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困扰与焦虑,所以从一开始,爱玛始终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任何结婚的必要,她不需要一个丈夫来养活自己。可是一个充满活力无所事事的富足的年轻女性总要找些事情做来打发多余的时间,所以她开始热心于帮身边的朋友哈利特安排一桩桩自以为满意的婚姻,结果却屡屡受挫。到了故事的尾声,哈利特告诉爱玛自己有了心仪的男士——南特利先生,爱玛才惊觉自己早就已经爱上南特利先生,在经过痛苦挣扎的思想斗争后,爱玛发现南特利先生也爱着自己,于是故事有了圆满幸福的结局。当然爱玛获得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精神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转变。从自以为是到屡受挫折,最终成长为一位成熟而受人尊重的女性。爱玛道德成长过程与南特利先生的劝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而南特利先生在整个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大度、绅士、慷慨和包容无不使他的形象成为所有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丈夫。我们可以通过和小说中其他两位男主人公:埃尔顿先生和丘吉尔先生的对比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南特利先生的与众不同。

一、和埃尔顿先生比较

埃尔顿是爱玛居住的小镇——海伯里的牧师,是爱玛认为和哈利特相配的伴侣。哈利特是住在海伯里附近寄宿学校的一个私生女,她对自己的父亲一无所知,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且资质平平,但却也天真善良。聪颖美丽而富足的爱玛将其置于自身的保护之下,而哈利特也视爱玛为其偶像,对爱玛羡慕又崇拜。爱玛一厢情愿的幻想着哈利特出身名门,且竭尽全力地为哈利特寻觅地位较高的理想伴侣。埃尔顿便是爱玛满意的目标。

表面看来埃尔顿随和、热情而殷勤有理,似乎也开始爱上了哈利特,爱玛也满心欢喜的觉得自己的计划十分完美。便极力劝说哈利特和农夫马丁断绝来往。爱玛性格中的势利让她看不起身为农夫的马丁一家。仅仅因为出身农民,爱玛便断定马丁是个行为粗鲁、缺乏修养的人。马丁追求着哈利特,他虽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却正直、品格良好且有一定财产。对于马丁的追求,若无爱玛的横加干涉,哈利特自己还是满怀欣喜的。

在爱玛眼里,地位稍高些的牧师埃尔顿在各方面才配得上哈利特,她认为埃尔顿长相和品格都十分令人满意。但从一开始,南特利先生就认清了埃尔顿的真面目,他认为埃尔顿选择配偶时是现实的而不会屈从于情感,金钱和地位才是他衡量婚姻的标尺。南特利先生是为数不多的能看到爱玛性格缺点的人的其中之一,他对爱玛和哈利特的亲密关系感到忧虑,特别是当哈利特听从爱玛的怂恿,拒绝了马丁的求婚时,南特利先生对爱玛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虽然他本人也是贵族出身,但他从不轻视地位低下的人,他认为马丁和哈利特是非常般配的一对。南特利从来不以社会地位来品评一个人,他愿意通过接触了解慢慢观察一个人的品行,在与马丁交谈后,南特利认为马丁不但有礼貌、而且有思想有前途。但爱玛此时仍沉浸在自己主观的臆想当中,所以一意孤行,坚持己见,并不认同南特利先生的观点。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却正如南特利先生所料,埃尔顿钟情的不是地位低下的哈利特,他认为哈利特根本配不上自己。埃尔顿献殷勤的真正对象是富有且高贵的爱玛。当然这并不是出于真心爱慕,他看重的完全是爱玛的地位与财富。当埃尔顿在马车里热情地对爱玛求婚时,爱玛觉得震惊而生气。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先前完全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此时同样以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评判爱情的爱玛认为:埃尔顿怎么敢向她求婚。爱玛潜意识里认为埃尔顿是配不上她的。一心攀富的埃尔顿同样觉得爱玛想把身份卑微的哈利特介绍给他是对他莫大的侮辱。他气愤地表示:就自己的身份而言,要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妻子,还不至于绝望到去娶哈利特。

被爱玛拒绝求婚后,埃尔顿立刻在巴斯热烈追求家境富裕的霍金斯小姐。埃尔顿的优雅和彬彬有礼背后是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贪婪渴望。霍金斯虽拥有两万镑的财产,年收入一万镑,但人品却极为粗鄙,肤浅虚荣且极爱出风头。在品行方面倒是和埃尔顿极其相配的。婚后两人便利用一切机会炫耀其财产,且鄙视那些社会地位比他们低下的人。

当哈利特得知一切后非常受伤难过,此时南特利先生又一次表现出绅士的风度,给其慰藉,帮哈利特找回自尊。在海伯里的一次舞会上,为了报复,伪善的埃尔顿竟然为了让哈利特难堪,故意不邀请她跳舞。埃尔顿先生最初和吉伯特夫人共舞,但是当韦斯顿夫人与其谈起哈利特正被冷落需要一个舞伴时,埃尔顿却拒绝道:“我已经跳完了今天的舞,韦斯顿夫人”。当“他高傲的笑容瞥向他的妻子”时,这个刻薄的谎言伤害了哈利特。爱玛也对埃尔顿的行为感到气愤同时自责于自己先前的错断,而此时,一向沉默冷静的南特利先生挺身而出,及时遏制了埃尔顿夫妇继续羞辱哈利特的企图,本来不打算跳舞的他主动邀请哈利特做其舞伴,使其脱离尴尬境地,受宠若惊,挽回了脸面。并安慰了爱玛,缓解了她对哈利特的内疚。南特利先生这种大度的举止赢得了爱玛的感激和尊敬。

显然,和南特利比起来,埃尔顿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绅士,尽管他是海伯里的一名牧师,但他并没有把其时间花费在教堂的事务上,更没有花费在为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的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如何获得更高的名誉及更多的财富上。埃尔顿顶着宗教的名衔,打着牧师的名义,带着绅士的面具来隐藏起真实的想法和目的。埃尔顿的彬彬有礼只是一种手段和假象,并企图以此假象迷惑那些高贵的有地位女子,以达到他攀附富贵的目的。一旦他的计划失败,他的真实面目便显露了。爱玛拒绝其求爱后,他在一周内便取了一个有着一万镑年收入的女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埃尔顿先生就能找到“真爱”,显然这一万镑的年收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初爱玛对埃尔顿的评价是“脾气和蔼,天性快乐,态度殷勤,举止文雅”。根据其表面做的错误判断,使得爱玛为哈利特和埃尔顿牵线搭桥,并阻碍了马丁与哈利特的恋爱。之后埃尔顿的求婚,闪婚,以及舞会上的卑劣行为,让爱玛认识到“埃尔顿先生不是她之前相信的那样优秀”。在某种程度上,埃尔顿的角色正代表了当时上流社会一些卑鄙自私、唯利是图的人物。

二、与丘吉尔先生比较

弗兰克·丘吉尔是韦斯顿先生的儿子,很小的时候便由有钱的舅舅收养。常以舅妈生病拴住他为理由不回海伯里看望其父亲。

当期待已久的弗兰克终于来到海伯里时,一开始便对爱玛大献殷勤、热情追捧。大家也似乎觉得他们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韦斯顿夫妇也刻意想撮合二人,两人之间总是似有似无地暧昧着,连爱玛自己甚至一度还以为自己也很喜欢丘吉尔先生,并暗想:如果自己将来打算嫁人,也是要嫁给像丘吉尔先生这样的人。当南特利先生指责这位年轻人总是找借口不来看其父亲和继母时,爱玛也为其辩解,认为丘吉尔一定是在行动和金钱上是受到其舅妈的限制而身不由己的。爱玛对丘吉尔最初的评价是:有魅力、有热情、有活力。但从一开始南特利先生就不看好这位年轻的绅士。认为他注重外表且华而不实。对于南特利的看法,爱玛常常不以为然。但一件件事情的发生最终证明了南特利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直到后来韦斯顿太太不得不亲自告诉爱玛丘吉尔早已经与简·费尔法克斯订婚的事实,爱玛终于意识到丘吉尔的内心远没有外表那么阳光,是一个心口不一不诚实的年轻人。爱玛明白了丘吉尔有意当着外人与自己调情,只不过为了掩饰自己和简·费尔法克斯之间的恋爱关系罢了。好在爱玛冷静的审视自己的情感后得出结论:自己并没有爱上丘吉尔先生,她只是喜欢有这样一位讨人喜欢的年轻人在周围献殷勤罢了,这纯属是自己少女的虚荣心在作祟。爱玛同时理智的认识到:丘吉尔虽然热情但易冲动,缺乏稳重和诚实。

和之前提及的埃尔顿先生相比,丘吉尔代表了另一种新的价值观,他们沉迷于自己的感觉,只顾享乐,而疏忽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爱玛和大多数人一样宽容的谅解了丘吉尔屡次对拜访其父亲和继母的事食言时,南特利尖锐地指出:“爱玛,有一点只要一个男人愿意;他随时可以做,那就是他的义务。它不靠矫揉造作或者优雅细致,而是凭旺盛的精力和果断的决定。弗兰克有义务关心他的父亲。如果他愿意来,准能来”, “我只是怀疑,由于他和一些人生活在一起,他学了他们的样,变得看不起自己的亲人,只图自己过得开心,别的什么全不放在心上了。一个年轻人,由傲慢、奢华、自私的人带大,也会变得傲慢、奢华与自私,这再自然不过了,不是你想或是不想的问题。”。爱玛为丘吉尔辩解,称其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诸多难处。后来事实证明,弗兰克之所以迟迟不来海伯里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的简·费尔法克斯还没有从坎贝尔上校家回到海伯里。弗兰克未能承担自己的责任,究其原因是他本质上的自私。

尽管丘吉尔钟情于简·费尔法克斯,并瞒着所有人和简私订终身,但当他们都回到海伯里小镇时,丘吉尔却装作从未见过或听说过简·费尔法克斯小姐,并对爱玛大献殷勤,甚至和爱玛一起谈论有关简的八卦话题,让所有人都误会他钟情的是爱玛。爱玛也一度感情陷入迷惑,以为自己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样钟情于丘吉尔了,因为似乎只有风度翩翩的丘吉尔先生在年龄和家境上能与爱玛相配。周围人里也只有南特利先生一个人看到了丘吉尔的自私和幼稚,他提醒爱玛:丘吉尔不是值得钟情的对象。并且在其他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已经看出丘吉尔和简·费尔法克斯之间存在着某种暧昧关系,南特利感觉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绝非无意的眉目传情,而丘吉尔也似乎有意无意地挑逗着简·费尔法克斯。虽然南特利还不能完全了解,但已洞察出些许迹象。当弗兰克变本加厉的刻意讨好爱玛时,简·费尔法克斯却越来越虚弱,并且更加的缄默。而且才貌出众且孤傲的简·费尔法克斯竟然接受了狂妄浅薄的埃尔顿太太(霍金斯小姐)给她介绍的工作,决定远走他乡。恰在此时,丘吉尔先生的专横的监护人舅妈去世了。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一系列事情之间的关联。但当韦斯顿太太怀着抱歉的心情请求爱玛原谅她的继子丘吉尔的欺骗时,我们便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了。原来丘吉尔虽然与简·费尔法克斯相爱且私定终身,但由于不敢违背其舅妈的专横干涉,唯恐得不到财产继承权,丘吉尔请简·费尔法克斯对此事守口如瓶,并为掩盖真相而假意讨好爱玛。而他的这种行为深深的伤害了深爱着她的简·费尔法克斯,以至于伤心的她想放弃婚约而远走他乡。虽然丘吉尔舅妈的去世终于使得他可以毫无顾忌的和简·费尔法克斯相爱了,简也宽容的谅解了丘吉尔,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正如南特利所说:这个幸运的年轻人轻易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原谅。丘吉尔虽然不似埃尔顿那么虚伪,但却有着纨绔子弟的轻浮习气。所以无论是人品和智慧都是和南特利相差甚远的。

正是奥斯丁书中两位出场最多的男主角的种种行为衬托出了南特利的出众,他虽然不爱出风头,更不像埃尔顿先生和丘吉尔先生那样在各种场合善于突出自己,引人注意。南特利先生总是冷静沉默的洞察着所有细节,对于弱者及时施予援手。奥斯丁笔下的南特利先生对弱势群体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爱。是一位真正绅士,他代表的是英国典型的传统价值观。真正的绅士理应尽其社会责任,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这种无私的、尽其所能帮助别人的道德品质增加了绅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时时处处流露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睿智、诚实、善良且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无缺的绅士,是所有女性心目中最完美的理想丈夫。

爱玛的不完美使得南特利顺理成章的成了她的劝导者,正是南特利的指正和帮助使得爱玛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愿意及时改正,最终变得成熟而趋于完美。并且最终爱玛意识到了自己深爱着南特利先生,他们志趣相投,都是善良而乐于助人的,而且性格坦诚,可以毫不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平等和谐的关系最终成就了俩人完美的婚姻。

奥斯丁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男性代表了她对于当时社会男性道德观的想象与理解。或丑恶或虚伪的,或绅士或完美的。评论家常常认为《爱玛》中的南特利恰恰反映了奥斯丁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形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她心目中定是早已设定了这么一位完美的绅士形象:集财富、善良和睿智于一身。并且懂得去如何与妇女做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懂得保护女性、尊重女性的思想,欣赏女性的独立与聪慧。这种德才兼备的男性是奥斯丁对于理想伴侣的期盼与渴求。或许正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造就了奥斯丁的矛盾与挣扎,也正是她终身未嫁的原因之一。

[1]Jane,Austin.Emma[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简·奥斯汀,张经浩译.爱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吕琛洁.论《爱玛》中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4]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5]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南特伯里奥斯丁
南沙港铁路龙穴南特大桥主桥设计
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思想探析
绚烂花车(环球360)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伯里爸爸的画像
街头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