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霞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地方本科院校步入生源危机阶段。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问题凸显出来,衍生出学生素质明显下降的问题。这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拟对生源质量下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策略作以下一些分析和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高考人数的下降和高校连续扩招,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在逐年升高。近几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增长较快,2008年是57%,2009年增长到61.7%,2010年达到了69%,2011年是72.3%,2012年可能会超过75%。同时人口结构、出国留学和弃考等因素也对高考人数造成影响。2008年高考人数达到1050万,最近两年连续下降,降幅达200万,这一下降的态势还会持续,直至2020年左右方会有所缓解。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双重挑战。到2013年,全国高考生源将大幅下滑,有的省份甚至减至不足高峰期的一半。这也就意味着,2013年之后,很多高校将面临生存危机。[1]大学入学门槛降低,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地方本科院校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如下:
(一)地方本科院校新生的入学成绩明显逐年有所下降。高考录取分数实行的大多是标准分制,这就遮蔽了生源质量的差异,产生了生源质量没有下降的假象。如广东省2004年548分以上且服从调剂的考生基本上都被本科院校录取,而在1998年同样548分的考生被录取为本科生的比率只66.88%。[2]这就意味着这个分数在这两年是不等值的。和1998年的548分相比,2004年的这个分数已经贬值了,本科学生入学成绩出现了实质性的下降。这也表明和1998年本科新生的分数在全体考生中的排名相比,2004年本科录取学生分数的排名降低了。[3]由此可知200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即使没有1998年考生那样上好的表现也有可能被录取为本科生。随着近年来高考录取率的逐年上升,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一发展态势清晰地表明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录取的相当一部分是相当于扩招前专科、中专水平,甚至连中专也进不了的生源。[4]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下降趋势,学习热情降低,厌学情绪较为明显。学习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表现突出,浮躁,学风较差,满足于及格过关就行。在日常行为上表现为逃课、随便迟到、早退 、自由进出课堂、作业不认真、考试作弊等等,整体素质下降。一方面由于应试体制和社会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再加上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进入大学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自己的学业。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潜力相对小。[5]
(三)地方本科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突出,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新入学的学生有可能患上差生综合症,产生厌学心理。他们情感较为脆弱,常焦躁不安,易产生失落等心理,意志不够坚强,学校要多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同时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缺乏责任意识和环境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弱。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等问题,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环节比较薄弱。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与人交往困难、缺少知心朋友的情况,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的不顺会带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人数多、比例大。[6]
(四)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集体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范,追求享乐和高消费,纪律作风散漫。90后本科生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建设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碰撞,对90后影响巨大。他们更强调个体价值,取向由重视理想转向注重实际,追求享受和高消费,自由散漫。
我国高等教育刚开始进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方向过渡时期就迎来了生源危机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学校的招生问题担心,另一方面学生培养工作又因为质量逐年下降而压力重重,人才培养工作又直接影响下一轮学校的招生,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近年来生源质量下降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科生源质量下降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提升发展阶段,各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向强内涵创特色方向发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品牌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毕业生就如同工厂的产品,达不到培养目标和水平,就如同企业没有优质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质量和品牌可言。因此地方本科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水平密切相关。
(二)本科生源质量下降给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地方本科院校扩招后教学资源短缺,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紧张,师资短缺,合课的班级数增多,影响教学效果。[7]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工作者的难度。而且,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地方本科院校新生普遍起点低,课堂教学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因此,常常挫伤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系统性较强且有一定难度的理论和技能传授给能力素质较差的学生,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地方本科生源质量下降加大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生源危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时进入地方本科院校,而且比例在逐年增长。这些学生不良习惯较多,学风差,旷课、迟到、早退、抽烟等,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此外厌学情绪重,思想和行为偏激,对周围同学有不良影响,影响了学校学风建设和生活教学秩序,也增加了校园安全隐患。这大大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的工作量。再加上学校的人员编制较少,学生工作队伍人数没有实质上的增加,导致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四)地方本科生源质量下降会影响到毕业后的就业结果。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学校的口碑以及学生就业水平是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体现。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各类型院校中,高考分数越高的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越高。无论是在“211”院校还是非“211”本科院校,高考分数高的2010届毕业生群体的半年后就业率、月收入、专业对口率和半年内离职率均优于高考分数低的毕业生群体。可见,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结果,而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未来将面临生源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之路在于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大力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教育,提高影响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全面实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上,总目标不变,实施分层教育和分流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实现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的主要力量。面对生源质量的变化,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统一的培养标准和统一的目标来教育每个学生,这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而分层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适应生源质量下降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分层教育的关键在于做好科学化,合理化分层,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根据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育活动,分层教育的实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在目标分层上,如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目标分层上“下有保底”“上不封顶”,设定弹性要求,这是分层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分层上,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在评价分层上如对学生考试、考核和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动态考核等与之相适应的办法。
(二)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以生为本,增加投入,创新机制。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普遍感觉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实施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例如: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目前地方院校普遍采取“辅导员+班主任”这一模式。随着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的个体差别加大,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要求提高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院校推进成长导师制,实施“辅导员+班主任+成长导师”三位一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力度,能够提高教育实效。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实施成长导师制的学校很少,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的较多。辅导员、班主任和成长导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成长导师从全校教师中间选择,每位成长导师每年指导学生3到5人,增加师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就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三)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及管理方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针对生源质量状况,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分层教学,针对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目标等方面差异,科学分层分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实践育人的实施。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
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思维方式,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影响力,扩大生源,在招生入口关上提高生源质量。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没有生源危机的形势下没有宣传和营销的动力,而在新形势下就要加大学校的宣传和营销。在学生的出口关上,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后,在毕业就业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对学生做好职业指导和规划,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综上,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源质量下降给高等教学带来了系列挑战,笔者在这里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对生源质量下降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1]胡寿根,殷革兰.传统·特色·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2]广东省考试中心.1998广东高考年报[Z].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启欣.当代高校不良学风的成因剖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4][7]郝庆升.地方院校本科生源质量问题与教学改革建议[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3).
[5]喻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曹宜婷.地方性本科院校大一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