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红丹,谢玉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培养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具备这种素质可以使人在知识层面、思想层面、方法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相应能力。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重在应用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性,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仍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人文”一词及其含义最早出现在《易经·责卦·象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将“人文”理解成对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和成果的统称。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文”,是一种知识,即源自拉丁文,指有关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这个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哲学、政治学、法学、史学、经济学、文艺学、伦理学等,门类非常广泛。因此,只有对涉及如此门类广泛的人文科学进行学习,才有可能具备“人文”素质。而具备人文素质,与人们对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受教育过程是分不开的,高校往往充当了这个知识传递与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素质”概念讲的是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与后天教育和环境共同促成,由人通过自身努力而形成的稳定的素养。“素质”与“人文”这个词汇一样,都具有后天养成的特色。因此,当前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提倡,需要十分注意以育人为根本、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因此,从教育角度看,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必须十分注意使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产品,在知识教养和环境教养作用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与修养。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引领社会向高素养转变的人。
(二)人文素质在高校的教育状况。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依托人文精神为建构基础,目的是既要将精神力量传递到学生,又要结合国家的文化特点与社会发展现状,并为塑造高校人文氛围和校园形成独特文化特点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必须突出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侧重,同时还要向大学生传递具有国家特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具体层面,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具有这些含义:一是在科学知识的内容学习之外,重视并注意引导学生对人文社科类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的传递;二是培养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人的形象,注重强调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将人的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等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放到首位。”
当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好发展,但人文素质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间接体现出大学生还没有接受到较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比较普遍地表现在大学生淡薄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不甚了解等方面。
(一)人文知识比较匮乏。就业问题较深地影响了理工科大学生对求学内容的选择。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动手能力等,影响了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因此,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储备明显不足,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以及较低的艺术品位能力。这些与高校学科设置有很重要的关系。理工类特色专业的设置本身就表明,人文类专业和知识的地位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就明显处于不显著的地位。
(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现实的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人们感受到更多和更大的生存压力。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未完全成熟时期,并且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实际生存经验。因此,在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比较容易表现较差的心理素质,比如情绪不稳定与心理失衡等现象。人际交往当中也可能发生问题。理工类高校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略显突出,因为不足的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也都相应处于不成熟与缺乏状态,不能够很好地通过人际交流渠道缓解焦虑情绪。
(三)人格行为方面有失偏颇。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当前多元世界的时候,在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方面有所迷失,比如对社会没有应有的信任,同时也缺乏坚守传统美德和个人诚信应有的信心,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虽然并非主流,但屡次出现已经不是新闻,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感与信仰迷茫等现象也比比皆是。大学生所看重的道德滑坡与信仰迷茫等消极现象更加值得重视,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秩序的重建者和社会秩序更新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深受社会秩序消极现象影响,并且对社会道德构建失去信心,那么未来社会秩序的构建将会遭遇更大和更严重的危机、困境与消极影响。
(四)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物质条件有很大改善,但成长环境的封闭性也更大。现在的大学生中,城市出身的比例要更大,而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相对较少,部分与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关,但更与社会整体的环境与态势有关。这些状况割裂了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所受到的必要的、自然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教育的时间,自然也就使他们缺少了应有的兴趣,有部分学生逐渐养成相对自闭的个性,而很多学生还并不知道这样的个性,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这也对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隐忧。
有的学生因为所处环境的优越,反而影响了他们在遭遇挫折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处理问题与认识能力的缺陷,也就自然无从谈起形成所谓正常面对困难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为上述几种原因或现象,毕业后加入职场的大学生,有不少人在及时调整自身角色中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表现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欠缺。在求学期间有可能形成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缺陷,以及因此而形不成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精神等,也是进入职场后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从学校人转变成社会人的重要原因。
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关,后一点更加重要。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没有了这些其他的知识与素养就毫无建构的基础和意义。而人文素质,包括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却是人的全面发展标志与目的,是一个必要条件。通过人文修养等活动,可以引导并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以及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将专业知识内容与对社会、人类、自然的关注相结合,发现美好、发现问题,全面了解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的社会发展缺乏的东西与应当具有的内涵。
必要的、有特色的人文素养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觉关怀,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些似乎大而化之的关怀,其实是培养一种对万事万物的关注与关心,这其中也有一种联系自身的意味与观点在内。只有对自己,以及周边事物的关注形成一种习惯,才能逐渐产生关爱之情。健全美好的人格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会逐渐形成,最后才可能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迈进。因此,根据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状况,建立以下几方面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模式。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工作,即“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高校要重视的培养方向非常明确,三种能力与两种素质。这个培养原则非常重要,它非常精准地概括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大政方针。高校要在细节方面下工夫,对教育对象应当具备的重要的、突出的能力有所认知,塑造既懂数理化更知真善美的人才,诚如前面所讲,应当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也要具备将专业素质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其实也是一种素质,而且这三种素质讲的并非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强调如何释放知识能量的一种方式、方法。只有向着服务社会与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高校人才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表现出相应的素质。
具体而言,“改变现有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的偏颇认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高深科学涵养与厚重人文底蕴的人才。
在人文学科发展过程中,必须体现出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工作的力度。通过必修、选修等方式,将讲授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类课程的重任分派到具体的教育者工作中,使得对人的精神、灵魂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重大问题等的了解与讲解,成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人才必备的人文知识大餐,逐步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模式,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基础。
(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理工科专业教师应树立“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思想,加强人文素质的自我教育。理工专业课程本身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理工课程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启发学生的人文素质,尝试将专业特点与人文特色结合起来,推荐一些好的参考书,引导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思考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2.专业教师的人文师资培育计划。高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人文素质讲座,使专业教师在吸纳人文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等方面投入更多,打造自身的人文高素养。此外,学校也应该鼓励有人文知识特长的教师开设或承担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将非专业教师本身具有的人文素养的内容进行有效开发,使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在知识中,在课本中,在教科书中,更体现在具有高人文素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上。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应核定人文素质教育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的编制以及教学主讲制度,完善必要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三)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表现在选修人文类课程、参加人文素质报告或讲座等活动中。1.人文类课程应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特点。目前,艺术、文学、音乐、美术等人文课程基本都是公选课性质,学生不太重视,这些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立体的关联,因而影响到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接受。如能从中选择比较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设置为必修层次,则既显示出学校的重视,也对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有重要的指引意义。2.开办讲座,通过一些必要的课程与讲座辅导,提升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礼仪素养的认知与了解,形成应有的关注;组织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科技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形成好的口碑和品牌特色,使受学生欢迎的文化活动积累举办经验,产生持续的人文素质的影响;鼓励组建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组织。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社团扩大影响,使学生们参与其中,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在校园环境方面加强人文、自然景观的设计,彰显办学精神和人文理念,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四)发挥图书馆对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日常教学、学习的重要补充,应当在下面几方面加大力度。
1.加大馆藏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类型,为人文素质修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图书馆可以尝试每月推出畅销书排行榜,引导师生对人文类书籍的了解和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读书沙龙活动,通过校园媒体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2.建设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图书馆的管理老师应精通查询书籍、引导书籍借阅等业务,同时还应能就大学生熟悉的话题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与习惯,精通对于人文社科类图书的收藏,提供相关信息,具备较高级的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图书馆可以组织“推荐好书”的征文等鼓励性活动,向师生发出推荐好书的倡议。3.深化图书馆人文氛围的形成建设,增强图书馆的文化吸引力。图书馆不应只体现出上自习、借还书的这样太过平常化的功能,可以通过读书环境的优化,图书畅销榜的设立,建立定期人文类图书新品介绍以及征文活动等吸引学生了解图书新书的情况,引导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习兴趣。
针对理工类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提出了校园文化、人文讲座、教师等层面的改进措施,这些可操作性强的做法仍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与尝试。
[1]易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莎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李中昌,夏朝霞,刘洋.和谐校园视野下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微[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1).
[4]景春有.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