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语料的融入

2012-04-08 19:39刘君栓张全乐
飞天 2012年4期
关键词:二语语料母语

刘君栓 张全乐

一、母语文化语料与二语习得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

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存在两个派系,即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后者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前者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认知派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对语言发展的研究主要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关注大脑接受、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建构主义则强调个体自身的经验在对世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感知、选择、内化、提取和使用都与其注意力相关。注意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来自外部的多种信息相互竞争,都想占有它。面对二语语言输入,学习者通常会将其注意资源进行分配,处理输入语言的形式、内容、形式和意义对应等方面的信息。具体而言,学习者会关注语言输入中的语法、词汇、句式和语篇结构,也同时要关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由于大多数学习者是在母语发展成熟后才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母语文化知识为其所熟悉,所以在对母语文化语料进行加工时,他们可以减少“意识分流”,将有限的注意资源更多地分配于对语料的语言形式加工方面,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在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时,学习者会依据自身原有的经验背景理解新信息,通常经历“同化”、“顺应”、“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新信息与大脑中原有的图示进行比较,修正新信息,并将其归纳到原有的经验框架之中;顺应是指学习者调整原有图示,以适应新信息;平衡是指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互动,使其认知从一种平衡状态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平衡状态。根据该理论,母语文化语料的使用能够对二语习得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学习者可以利用自身所熟悉的内容信息对目标语语言形式信息进行“假说验证”,进而逐步丰富和完善其关于语言形式的认知图示。

(二)学习者情感视角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诸如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焦虑等一些基本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均所体现,并对学习的最终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样,情感因素在学习者处理目标语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母语文化语料相关的情感包括学习者的“动机”、焦虑和对语料的“态度”。早在1972年,Gardner和Lambert提出“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之后,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成效性动机”。该类动机是指学习成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学习者学习目标语的信心和动力。如上所述,如果学习者熟悉语料内容的文化,其意识分流会减少,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在“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方面,有利于其对目标语理解的提高。

二、母语文化地位与跨文化交际

(一)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John Schumann的“融入模式”和Howard Giles的“适应理论”均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融入目标语文化社会,并需模仿或参照目标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规范,以此来提高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能力和熟练程度。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学习者在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情况,研究目的旨在让学习者内化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化常模。

以目标语文化为内容和背景的语料固然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标语,但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过度强调此类语料的使用,势必会使学习者本民族文化处于一种沉默或失语状态。教学语料的选择意味着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对学习者构成一种“隐性课程”。如果学习者长期接触目标语文化语料,其思想和价值观将会以目标语文化为参照,造成对母语文化的侵蚀和磨损,导致母语语言和文化进入一种休眠或丧失状态,最终使其不能享受“语言领域的人权”。由于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个体身份的象征,它们的休眠和丧失将意味着个体失去自我。虽然学术界已经开始把外语也归类到第二语言体系之中,但就学习目的而言,二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说二语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融入目标语社会,接受和内化目标语社会文化,但是外语学习主要源于工具型目的,而非完全内化和吸收目标语文化。从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研究视角而言,学习者不是处理语言输入数据的计算机,而是强调自身主张的斗士。

(二)跨文化交际的交互性

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能够运用之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交际活动,具有多向、多元、交互和动态等特征。但近一百多年来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霸权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扩张,使得英美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势文化,也使得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领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产生了一种偏误,即强调母语文化对英美文化的一种顺应关系。该偏误的出发点在于学习者要摆脱本民族文化对目标语文化的影响,积极构建关于目标语文化的概念结构。基于该理念的英语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英美文化内容和背景语料的大量选用,以及对学习者本民族文化语料的拒绝或排斥。在此语境下,学习者不能建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认识不到跨文化的互动性,使其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一味迎合英美文化而丧失真实的文化自我。

有时影响成功交际的原因并非是交际者缺少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而是源于其本族文化知识的缺乏。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时代,人们关于文化平等的意识在不断地加强。跨文化交际绝不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还要包括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实施“文化影响”等内容。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交际成功更为重要。然而,当前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语料处于弱势地位或缺失状态,可视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能展示自身民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如上所述,母语文化语料的融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无论对学习者目标语言信息认知的发展、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还是对学习者认同自身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面对当前英语语言的全球本土化发展,英语教育中融入母語文化语料与当前英语语言的国际化性质相符,也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形势下多语境交际活动的要求,但关于母语文化语料的选择和融入比例还有待深入研究。

注:本文获得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材语料研究”(HB11WY015)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研究”(SKZD2011510)的资助支持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作者简介:刘君栓,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全乐,河北科技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二语语料母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