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慎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先秦诸子思想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身为先秦诸子之一的慎到,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根于“百家争鸣”这个肥沃的土壤之中。慎到生活的年代,恰是我国历史上所谓五霸七雄逐鹿中原,纷争鼎立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封建化运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在各诸侯国中,如火如荼的封建化改革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严格等级的宗法制的统治秩序纷纷被彻底打乱,整个社会呈现一派“失序”的状态。各诸侯国的执政者出于富国强兵、充当天下之霸主、并最终由自己一统天下的目的,他们迫切需要一大批济世之才,为其出谋划策、执政掌军。为此,思想家们异常热衷于治国安邦之策、胜人强己之略等重大问题的探讨。
各诸侯国对治国安邦之策、胜人强己之略的空前关注,导致他们争先“招贤纳士”,重视人才,相继兴起了养士用士之风。稷下学宫的设立,虽是田齐政治上的需要,但它却为当时诸子百家“上说下教”,相互辩难提供了宽阔的学术舞台。在稷下学宫内,来自不同诸侯国,分别代表着不同思想派别的稷下先生们在理论上和舆论上对田氏齐国进行了积极的配合,他们竞相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驳难,稷下学宫因此而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诸子百家的自由争鸣,共同营造起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
二、慎到的主要思想及其流变
(一)“弃知去己”与“齐万物”——契接老学而下启庄学。
生当“礼崩乐坏”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慎到,由于深受老子道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使其早期的思想中具有相当浓厚的道家思想气息。慎到对于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可以从《庄子·天下》篇的记述中得到证实。慎到的早期思想,约而言之,一即“弃知去己”,一即“齐万物”。慎到的“弃知去己”主张与老子的思想很相似,慎到的“弃知去己”就是反对人们运用主观的智识去认识事物,强调人要因循万物的自然之理而行动。这无疑使人变成消极被动的存在,从而失去人所特有的主体存在地位。很显然,慎到的这一主张,是在老子“道法自然”的视域下,对老子“绝圣弃智”学说的继承和发挥,启发了后期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在慎到早期的道家思想中,“齐万物以为首”为其鲜明的思想主张。在慎到看来,“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天地皆“有所可,有所不可”,大道亦是如此。
(二)“重势”、“无为”与“贵因”——黄老精神之开显
慎到虽早年深受道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拘泥于老子思想的束缚,而是在思想内容上又有所突破与创新。尤其是来到稷下学宫后,在与诸子相互争辩、排拒,渐次吸纳、融合中,慎到逐渐放弃原先见物不见人的消极思想,打破狭隘的门户之见,开始走出自我封闭的思想天地。并以开放的胸襟吸纳、整合有益的思想元素,不断丰富、提升自身,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即带有法家倾向的道家学说。由此昭示出慎到由早期思想向后期思想的重大转换。借此转换,慎到开显出黄老之精神,突显出黄老道家有别于老庄正统道家的思想品格。
1.慎到的“重势”思想。在先秦思想史上,慎到以“勢治主义”而著称,故而,一般认为韩非法、术、势思想中的“势”源于慎到。慎到所提倡的“势”,就是势位、权势。慎到认为,“势”是从事一切政治活动的前提,是君主得以进行统治的保障。治国之道在于行“法”,君主在“据法倚数”而治国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势,如不得其势,则皆亦徒然。因此在慎到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势”被置于“法”“礼”之上。由此,后人根据韩非《难势》篇的言论,推断出慎到对于法家思想的主要贡献,就是率先提出了“势”的思想。
2.慎到“无为”与“贵因”的理政之术。慎到以一种回应现实社会的全新视野,对老子的“自然无为”理念作了创造性的诠释,提出了“无为”“贵因”的理政之术,首次豁显出“黄老道家”的学派品格。
(三)礼法并重之新义——慎到思想的最后一次转型
慎到的思想由初期“纯而又纯”的道家,在稷下逐渐转向道法结合,又经学术间的互动,最终,慎到在发挥老子观点的同时,积极吸纳儒、墨、法各派的思想,令其思想在稷下百家争鸣的氛围下,发生了最后一次重大转型,也令他及其后学的思想具备了“法礼并重”的齐法家之特色。慎到是诸子中较早从理论上强调“法”的重要作用,并视法为判断是非标准的思想家,法治是其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慎到的法治思想在《慎子》七篇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慎子》七篇虽为残简,但其法治思想还是比较全面成熟的。在总结前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基础上,慎到对立法的重要性、执法的原则以及变法的必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后期法家理论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管子》熔儒、法、道、名、阴阳等诸家思想于一书,其法律和法制思想,最为丰富。通过对《法法》诸篇中以道论法,礼法并用等主张的分析,不难发现三篇与慎到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慎到思想中有关法治的观点,在《法法》诸篇中都得到延伸与拓展。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从《法法》诸篇的论述,我们既看到齐法家的思想特点,又看到了慎到思想从道法家向齐法家思想的演化。
三、慎到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
综上可见,慎到是一位极具理论个性的思想家。他在早期受道家影响较大,从老子那里接受了一些思想,但并不完整,只是一些零散的思想碎片,有些甚至是对原始道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但是,到稷下学宫后,随着诸子争鸣高潮的到来,而迅速成为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成员。从战国中后期开始,慎到在不同思想间的相互辩难中,逐渐放弃自己原有的无营养的思想成分,继而以较为宽容、开放的心态,冲破狭隘的门户之隔,开始理性地正视他家,并尽可能地从中吸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素养。经过如此这般的整合,在慎到的思想中,除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还渗透出或浓或淡的法家气息,实现了道、法的初步融合。因此,可以说其思想是杂出多家,但却又是“杂而有主”。慎到思想的贡献就是“援道入法”,对后期的道家和法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先秦学术思想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慎到的思想是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学说林立向战国末期百家思想大融合流变的中间环节,在先秦学术思想传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慎到思想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对研究我国先秦学术思想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天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875.
(作者简介:刘赫男,通辽职业学院历史学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