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迎春
(湖北省大冶市中医院,湖北大冶435100)
心理护理就是指在护理实践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护理工作的中心是人,而人是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是衡量护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
心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康复,这包括多方面,如对治疗的不了解、消极的应对方式、焦虑、治疗信心不足、对疗效期望值过高等。根据具体的病情和心理反应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 热情接待、安慰体贴病人:妥善安置、为患者沟通打好基础,病人入院时,应向病人多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支持,以免病人心理负担过重。对于不愿意或不能言语表达的患者,护士应从病人的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面观察情况及时给予沟通和处理,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信念与思想素质及专业理论使临床护理落到实处,达到护理治疗的目的,为护患沟通打下基础。
1.2 帮助病人克服消极情绪: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原因很多。如把自己的情况与类似疾病患者相比,或自己对疗效的期望,这样难免感觉失望,此时我们将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告诉病人,同时应在生活、心理上给予全面的疏导战胜消极情绪。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建立护患互信,促进沟通,对病人所承受的痛苦,表现出关心与理解,稳定病人的情绪,消除其顾虑,准确了解病人的需要,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确立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并进行心理沟通。护理专业人员应善于掌握病人的主要心理矛盾,并通过语言交流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
1.3 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加强护患关系的相互信任,通过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沟通,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在病人离院时,给以病人生活及治疗方面的指导,提高其保健意识,介绍防病知识,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信心,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2.1 心理护理是患者的需求:患者心理需求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接纳的需求,患者有伤病,希望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在需要住院时,希望医院接收其入院。入院以后,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在由医务人员、病友共同组成的新群体里,又希望能成为这个群体中受欢迎的人,渴望能与病友沟通,相互之间关系融洽。
2.2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心理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护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研究广泛开展,护理实践的复杂性增加,护理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扩展,推动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相辅相成,具有同等的医疗价值。心理护理作为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不但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掌握丰富的医疗知识。护理学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护理工作必须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由护理疾病转到促进健康,工作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全人类,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社会各角落,所以必须重视心理护理[1]。
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增加,许多不良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早的发现和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以心理上战胜疾病,使其正常面对生活,并积极配合治疗。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和能力是提高心理护理的两大因素,因而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具有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应该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健康心理学等科学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这些学科知识以指导护理实践,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调查患者的行为,善解患者的心意,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护理问题[2]。
现在心理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心理护理往往可以取得药物与其它治疗所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和前提,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1]张庆玲,李芸.影响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医药,2009,29(6):96 -97.
[2]吴雪芊.浅谈心理护理的特点和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