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例足月待产孕妇心电图分析

2012-10-10 06:45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待产心动过速妇女

杨文珍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即使是正常孕妇,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其心电图的异常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妊娠晚期的孕妇,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本文通过对560例足月待产孕妇心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560例足月孕产妇,年龄20~42岁,平均(30.5 ±7.8)岁,孕周37~40周,平均38.5周,均排除心肺疾病、发热、甲亢、贫血等其他疾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B超检查等各项指标均正常。另取我院门诊非妊娠健康体检妇女560人为对照组,年龄20~45岁,平均(31.6±6.4)岁。

1.2 研究方法:采用日本光电9130 K心电图机常规12导联同步记录,纸速25 mm/s,增益10 mm/mv,对足月待产妇进行检查,取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电图。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0例足月待产孕妇组,异常190例,占33.93%,其中窦性心律失常(89例为窦性心动过速和2例窦性心动过缓)和ST-T改变最多,分别为 91例(47.89%)和 53例(27.9%),期前收缩18例(包括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6例),占9.47%,心电轴左偏5例,占2.61%,房室传导阻滞11人,占5.79%,短PR间期12人,占6.32%。非妊娠组:心电图异常34例,占6.07%。两组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80,P <0.01),即妊娠组显著高于非妊娠组。妊娠期妇女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ST-T改变较非妊娠组健康体检妇女显著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妇女心电图等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妇女怀孕和妊娠的进展以及胎儿的增长,母体代谢率逐渐增高,对氧及循环血液的需求大大增加。孕妇的总血容量一般于第6~8周开始增加,30~34周达高峰,较妊娠前明显增加,产后2~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会引起心排血量增加和心率加快。妊娠早期心排血量开始增加。至妊娠中期较孕前平均增加35% ~50%,分娩前达到高峰。心率因适应血容量的增多平均每分钟增加10次。本文中妊娠期妇女心率增加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多,达15.89%,妊娠期代谢增加是主要原因,不断增加的腹压,孕妇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导致心率增快[1]。此外,妊娠晚期因红细胞数量和血容量不成比例,仅增加25%,可发生轻度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这也是孕期妇女心动过速的原因。妊娠期需要及时纠正贫血,对缓解心动过速有益。其他如羊水过多、巨大儿等也可致心率增快,但是心率加快,一般<120次/分。当心率>120次/分时,应注意是否有严重的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对于心电图显示异常的妇女,随诊和进行其他确诊检查是必要的。

通过两组心电图结果的对比还可见孕妇的期前收缩和ST-T改变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妊娠中晚期由于母体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循环血量增加30% ~45%,氧交换量增加,使膈肌上抬,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间质水肿,心肌肥厚及出现散在炎性细胞浸润,累及到传导系统而发生心律失常;此外,不断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水钠潴留,导致下肢甚至全身水肿,可引起心电轴左偏。心脏排出量下降,心脏冠脉痉挛,致ST-T改变、P-R间期缩短、房室传导阻滞和期前收缩[2]。ST-T改变是由于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缺血或损伤引起心肌复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中1例ST-T改变证实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心电图起到了早期提示作用。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是孕期保健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对足月待产孕妇应常规做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异常者,应结合临床分析其异常心电图发生原因,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心功能良好的待产妇,心电图异常应排除是生理性改变,不应做为剖腹产指针,如为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应及时对高危待产孕妇干预治疗,安全度过分娩期,降低待产妇及婴儿死亡率。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47.

[2]卢喜列.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44.

猜你喜欢
待产心动过速妇女
《思考心电图之169》
《思考心电图之161》答案
当代妇女的工作
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疗效观察
持续全程胎心监护在待产孕妇中的应用分析
LK程式按摩联合第一产程自由体位待产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谁来消毒待产包
稳律灵治疗室性心动过速58例
探讨待产时间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