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孔明
浅谈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心理辅导
●张孔明
学习动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它不仅是导致学生较高抱负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源泉,本文在调查农村初中生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动机的分析,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几点建议。
问题;归因;学习动机;解决方法
我在实习期间,有机会上课参与班级管理,在和学生座谈、问卷时,发现农村初中生在学习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面对学科增加导致的不适应;应付课上检查和考试造成的忙乱;攻克难题无助导致的兴趣衰减;因对老师有意见、产生误解而怠学;自信受挫导致的学习无力。从学习心理加以分析,他们大多处于学习的表面型动机占据上风,学习的深层型动机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学习的成就型动机迟效等。因此,适时加强心理辅导,显得十分必要。
刘琪是个来自山庄的聪明女孩,可是自从进入初中以来她的成绩一直在班里的中等偏下,有一次英语老师早读说第一节课要听写生词,她得了98分,但第二天老师提问她时她却记不得几个了,老师找到刘琪,发现她的学习主要靠的是“临时抱佛脚”。刘琪说进入初中以来,自己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临近考试就集中去复习,靠着自己的聪明去应付。学习方法停留在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动机成分,即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
表面型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行为则较大地受外界他人观点(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等所提倡、推崇、表扬的做法和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较低。就学困生而言,学习动机不同对其学习策略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在深沉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的实验条件下,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尤其是在深沉型学习动机的实验条件下差异更为突出,这说明了通过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水平和学业成绩。刘琪就是表面型动机占了主要位置的一个例子,通过优化其动机成分,真正的提高其兴趣所在,才能有效的改变这种现状。另有研究称,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随年级的升高,表面型动机的强度呈上升的趋势,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呈减弱的趋势[1]。这也要求教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动机的辅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两种成就动机,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就容易强化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笔者通过采访一些中学生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少,有的学生表示即使自己知道正确答案也“不愿出风头”、“万一答错了还不如不答”、“老师如果接着提问我就不会了”等,这些说法在他们的任课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当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强时,他们学习起来就变得消极被动,不敢轻易做尝试,上课回答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易举手,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思维慢慢受到压抑,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灌输,而没有了主动探索精神。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来说,外界过分关注学习结果,无疑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打击,久而久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习过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风格;把学习当作贯穿人一生的努力[2]。小强平时数学一直不错,但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81分,他很郁闷,老师发现后给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查找原因,结果五处扣分的有三处是步骤不全跳跃答题,两处是计算粗心出错。教师肯定小强的思维敏捷和敢于攻坚克难,同时耐心细致的给他指出存在问题,小强心悦诚服。
(二)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所谓挑战性,是指学习任务的难度必须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又不过于困难,以至于学生无法完成。过于简单的任务不会给学生带来成功所需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不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过于困难的任务则很少给学生带来成功的结果,并且往往因为需要付出过多的努力,而降低成就的价值感;中等(恰当)难度的任务,则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它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己技能的提高,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对学习活动的控制,从而给学生带来能力感、成就感。初一6班语文老师在学习说明文写作后,结合上级组织学生举行征文比赛,带领学生参观了当地的兰花基地,并作出如下安排:按照上级征文要求,我们初一6班50名同学中选出10篇优秀作品交学校初评,初评选上的向市晚报小记者站推荐。要求每位同学都认真写,其余40名作品优秀者,老师批注后张贴在办报中。结果该班所有同学都获取挑战性的任务,最后初一6班以10投10中的绝对优势获得征文推荐。
(三)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从古至今,许多理论都强调成功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论等。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确立学习目标。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设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身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在学习中确立的成绩目标,应加以及时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比较、自我进步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并教会学生设立个人目标[3]。笔者在深入学校访谈时发现,提前领取了“精彩主持”任务的农村初中生,个个阳光灿烂。因为在“师生合作”环节时,教师有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辅导,课前明确学习意义,促进动机产生。进行有效地前置知识、机能梳理,不仅鼓舞了主持人,激励了强弱合作,而且也调动了组间竞争,创造了高效课堂,教师退居到学生中间,成为“首席”、指导和裁判[4]。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而是自发的探索,这里便是激发了我们所说的“深层型动机”。他们会倍加努力,这样在准备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的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所产生的疑虑、好奇便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完成了挑战性的任务。到上课前一天,他们还要和教师进行预设流程梳理。胸有成竹的课前准备为跃跃欲试的风采展示扫平了障碍,主持的课堂自然流畅。
当学生成功时,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学习努力、能力强等,当学生失败时,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题目难、不够努力等。即通过积极的归因模式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孙毅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他最近遇到了一件使自己十分烦恼的事。他说“平时我在班中每次考物理都拿第一,但是在这次考试我却不行,而且还跌破全班第十,我觉得很痛苦,我怕每次都输给别人。”从这个案例来看,孙毅是一个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优等生、乖宝宝,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成绩一直非常出众,他已经习惯了“稳坐宝位”的感觉,因此一次小小的考试成绩下滑,都能让他“觉得很痛苦”。如果不及时的对他进行恰当的认知转变,他很可能将来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经受不起任何的失败与考验。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通过对孙毅的归因训练,让他认识到,考的好是因为自己能力强,树立自信,而考的不好可能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题目偏难或者自己有薄弱环节,从而努力在下次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样,他就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能经得起失败的打击。研究表明,归因训练能够提中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降低其学业倦怠水平;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的干预结果仅在内部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的干预均具有长期效果。
[1]张亚玲,杨善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2]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Z].2001.
[3]王婷婷,吴庆麟.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10).
[4]亓殿强,陈培瑞.前沿风暴[J].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责任编辑:陈培瑞)
book=51,ebook=71
张孔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9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