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爱丽 董彩云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效能评估分析*
●岳爱丽 董彩云
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问题,利用系统效能评估分析的理论思想和方法,提出教师职业效能的概念,分析了教师职业效能评估分析的意义和原则,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职业效能的促进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效能;教师职业效能
随着教师职业的特定需求,教师正不断向专业化发展,教师本身已经不能仅限于传统观念中简单的“授业解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一般来说,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教师专业发展视教师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另一类是关注教师的个体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促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和满足职业化需求的过程,其最终所实现的目标即是使教师满足其职业的责任需求。所以,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不断满足职业需求的过程,也是教师达到或实现职业效能的活动。由此,针对教师职业的需求,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受到的外在环境和主观个体的诸多因素影响,评估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职业效能的情况,对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和分析也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重要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提出了建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明确教师应该懂得哪些知识,应该会具备哪些能力,并且制定《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工作提出了五项基本要求: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同时也指出,教师的专业教育应至少包括:将教学和学校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学科教学的知识(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教育工作向职业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教师职业的必备素质或基本需求即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得到研究,同时职业需求也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本身提出的职业素质条件。作为职业人,教师必须在其工作中满足在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在其从事教育工作期间达到该职业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根据系统学的观点,这种达到教师职业目标的程度即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效能。在一般系统中,效能一般是指“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由此来看,系统的效能对分析系统的作用和作用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针对系统效能的研究首先是要看系统的目标,即要求系统去实现什么功能,其次是分析系统实现目标的程度即效果。
针对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分析教师职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的能力,即系统学中所说的系统效能。教师系统效能是针对其职业岗位的要求,教师或教师群体实现这些要求的程度,对于超出其职业需求而言的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其他要求则不应在其范围内,所以,对教师系统效能的分析应限于教师职业的效能,可以称之为教师职业效能。
系统效能的研究主要针对提高系统实现目标的情况,是评估、改进和优化系统的结构或有关参数配置,是提高系统性能的技术型研究工作。教师作为专业化的职业,具有了较为明确的自身要求和实现目标,对教师职业效能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得教师在不断职业化的过程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因此,应该说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效能评估分析是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如果没有对职业效能的良好定位分析则教师专业发展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而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对教师职业效能提升的唯一途径。
在教师职业效能中,自身效能和行为效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自身效能受制于自身的基础素质和能动能力潜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行为效能是实现职业岗位责任目标的表现程度,是职业要求的目标。对教师职业效能的提升要考虑自身的素质提升和外部的环境要求和培养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是考虑教师向良好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很大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也可以反映在其职业效能的提高程度上。如,费斯勒归纳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类的影响因素:一是个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积极的关键事件,生活的危机,个人的性情,兴趣和爱好,生命阶段等;二是组织环境因素。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管理风格,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教师协会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评价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影响因素和自身专业化的情况,而针对职业效能的评估分析则更能反映出其职业化的情况,对职业责任目标的实现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更要针对职业效能的提升,忽略或减少非职业化因素的影响对未来教师职业的评价更具意义。
从系统存在的环境出发,一个系统的效能可以分为自身效能(本身内在的能力)和使用效能(在工作环境中实现其目标的能力),针对教师职业效能也可以称之为自身效能和行为效能。一般而言,自身效能是实现行为效能的基础,行为效能是实现职业需求的最终要求,所以,对二者的要求是针对不同视角给予关注的。从教师本身来说,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效能,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单位而言,要注意能够发挥教师的自身能力,努力提高其行为效能,使其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从职业竞争淘汰的角度,教育单位会根据行为效能选择更好更优的教师从事教学职业,因此,在职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行为效能更具有使用价值。行为效能的使用往往通过对效能进行评估分析,通过评估比较各个个体效能,进行其结构和各个性能项目的优劣比较。
在针对教师的职业效能分析中,首先要充分重视教师作为一个实现其职业责任目标的主体定位,要充分重视人的整体性和可变性,同时又要分析针对教师职业需求的对应性。这也是教师职业效能分析与一般的构造性机械系统或电子系统的重要区别,在一般的应用系统中,系统的效能设计目标比较明确,性能参数易于标度和测量,其效能就容易度量和比较。而针对教师的职业效能分析,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定性指标和不确定性因素,甚至是模糊指标,需要针对其具体的教学科目和岗位确定其实现目标,对其自身固有能力也要针对职业需求深度分析。针对教师职业效能的复杂性,在其评估分析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原则:(1)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2)符合教育精神和原则的能力分析。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个特殊的育人工作,古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可以说教育工作是比任何一个产业性工作都复杂的过程性工作,其中蕴含了很深的教育科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职业效能的分析要充分重视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3)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可塑性。与一般的物理系统不同,人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主体,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改变。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一个注意加强自身提高和修养的人会有很大的改变,一个有高尚追求的人也会蕴含很大的潜力。所以对教师职业效能的分析,尤其是其自身职业能力的分析,也要注重其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各种因素;(4)从非职业化的培养关系到岗位竞争观念。教师的职业化是一种趋向,也是社会分工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表征。对教师职业化的认识会改变用人理念、用人方法和用人制度,因此,教师职业效能的分析要不断向职业化的理念发展,符合职业化的目标定位;(5)重视非学科知识能力对教师职业的影响。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帮助管理、导引学生行为,对学生是一个综合的影响,非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需求的必要部分,也是评价教师职业效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6)注重职业过程发展对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作用和动态发展性评估。在促进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界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会主动或从动地向专业效能提高的目标提升,因此,教师的职业效能也会表现出阶段性动态性和阶梯性的状态,充分考虑动态性也是教师职业效能分析评估的基本原则。
系统效能评估分析是一个定量分析的过程,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量化标度、收集数据、计算权值和目标求值等,在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系统的特性选择适应的模型,同时,对系统的诸影响因素中合理、准确、科学地选择出进行综合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教师职业效能的评估要在以上原则下,综合分析其实现的职业目标和对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平衡分析各类经典模型和流行方法的适应性,对指标的提取应注意其模糊特性和随机性,同时对系统的灰色特性也要充分注意(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掌握系统的各类特性和状态),同时对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特性也要进行分析,因此,对教师职业效能的评估分析是一个综合的动态工程,其分析的效果的验证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区别于目前的简单结果比较评价和非职业性的分析,是一个符合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的特定评价分析。
系统效能的评估分析是以把握和测量其影响因素为基础的,而系统的复杂性常常会使这些因素不易全面掌握和准确标度、适度加权,而对教师这样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主体,其效能的评估分析具有更复杂深刻的职业特性,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和理论研究。针对教师职业效能的评估分析要避免使用升学率、考试成绩等简单指标化的情况,要定位好培养学生的目标问题,学生的综合成长过程问题,使其职业效能充分反映教师职业的综合要求。
[1]杨翠蓉.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杰等.效能评估方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韩传信.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准则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2):70-75.
[4]司福亭.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8):37-39.
[5]金鑫等.系统效能评估模型探索[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1,2(1):36-40.
(责任编辑:曾庆伟)
book=22,ebook=68
*本文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校级课题“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Y013J)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岳爱丽/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授董彩云/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