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012-04-02 17:12亓英丽毕华林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态度价值观

● 亓英丽 毕华林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方法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淹没了对人的生命存在与全面成长的整体关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并重的目标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联系科学与人文的纽带,可以深化科学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价值

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价值认识上,存在着多元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对学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同时又是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结果。

(一)作为教学手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情感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多少年来,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作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被广大教师津津乐道。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更是促进了教师对情感教育手段价值的认识。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则起着动力和调节作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智力和学习、社会交往、品德行为等实践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作用的开发与挖掘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开展了有效地探索与尝试,像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等,从不同角度关注和开发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对改善认知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有效作用。

作为教学手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教育价值就是要以情促知、以情优教,通过利用情感因素来优化教学效果。即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非智力因素,努力发挥情感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善学生个性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作为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那就是课程目标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共同构成了有机整合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是我国课程历史上的一次突破。

随着西方近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知识本位为突出特征的唯理性、唯认知教育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的科学教育,片面地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涵排除在科学文化之外,是一种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教育,它遮蔽和剥离了科学知识的文化本质,割裂了人成长发展的完整性与整体性,违背了学习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儿童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儿童学习时有什么感受,希望儿童产生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态度。使儿童不因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割断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社会性情感、自然宗教情感及审美情感。[1]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解的智力范畴,已渗透、扩展到情意、价值观等非智力领域。要使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不单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意发展、人格健全的过程。要通过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谱写出学生的知情互促并茂、共同发展的和谐篇章。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涵义

作为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括的是学生发展的一个基本领域,因此,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该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达成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当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发生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活动,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感受,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感。简单来说,情感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体验。高兴或痛苦,快乐或忧伤,喜悦或愤怒,等等,这些都属于人的情感范畴。并且,不同性质的情感会对人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影响。一般来说,高兴、愉快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沮丧、痛苦的情感则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情感的教育教学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呈现出了老龄化的态势,肥胖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膝骨关节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增高的态势,所以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治疗病患显得刻不容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病患更多的是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是置换人工关节,不仅治疗的费用较高,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并发症,会导致病患长期痛苦。当前,伴随着PRP技术的日益成熟,PRP治疗在骨科临床当中的应用价值开始日益凸显,低廉成本以及较好的效果可以缓解家庭负担。现在,人们对于PRP推动骨组织再生的相关机制依然不够清晰,可能是PRP和氯化钙以及凝血酶之间的有效融合,在产生凝胶以后,其中α颗粒释放出生长因子,并产生作用。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的,而且在学习进程当中伴随着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没有情感参与的认识,就不可能使认识得到深入。所以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并且使学生的情感朝着愉快、积极的方向发展。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更能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学生在审美、认识新事物、理想憧憬等方面得到的心理满足,也都会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继而以更饱满的激情和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去,也就是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态度就是指个体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它决定着活动的积极性程度和行为的相对稳定性程度。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在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实验、讨论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投入,这说明他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兴趣,非常乐于学习。相反,如果学生上课总是走神,对各种学习活动一点也不关心,不愿动脑,也不去动手,这就说明他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兴趣。有效的学习都是积极的学习,没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和追求。所以,科学教育倡导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发展他们学习科学、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积极的态度由何而来呢?如果一个学生认为科学知识没有价值,那就很难希望他具有强烈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就涉及到价值观问题。价值观,即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信念、信仰、理想取向。它是个体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以及对事物、世界及自我的认识等。就个体来说,价值观是情意精神领域最核心的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和支配作用。

一般来说价值观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对科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包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证据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此外还要从社会的视野来认识科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所侧重,但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2]即在教学当中,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是前提,良好的内心感受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发展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信念。而学生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又会对他的情感、态度起到统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既不像知识能够用传递—接受的方式来获得,也不像方法能够用反复演练的方式来巩固,它的达成需要借助于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要挖掘科学知识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内涵,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与内化,在特定的情景和活动中,形成特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充分挖掘科学知识的人文教育内涵

科学教育不能重知识轻人文,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而独立展开,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单纯地说教能轻易实现的,它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这个载体。就科学知识而言,它不仅表现为人类的认识成果,而从其“形成过程”来看,科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更是科学家们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华章。科学知识具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每一种理论、观点的形成背后都倾注了科学家的智慧,严谨的求知态度、不畏困难与艰辛的意志、不惧权威的批判与创新精神,充满了人的探索力量。与信息层面的科学知识相比而言,科学知识背后隐藏的真实的科学发现历史,对学生有着更深远的人文教育内涵。[3]因此,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教育,应该充分挖掘科学知识的人文教育内涵,展现科学的独特人文魅力,让科学教育实现人文关怀。

任何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蕴和内涵,并且随之而产生的是相应的精神思想、信念、观念等。知识本位的科学教育,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多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科书和教师却很少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阐明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育应着力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方面入手,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科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景激情

一定的情景可以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的产生往往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客观环境。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恰当的学习情景可以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以及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起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而学习科学的远大志向。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寓情于景,以景激情,由此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什么样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关键就是能够联系实际,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那些情景。只有这样的情景才是真实反映鲜活的社会事实的,蕴含的才是真切生动的情感,所以最能触发学生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例如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能使学生深切感受科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赞赏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一些与当今全球关注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学习情景,能够让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而对与科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蕴涵科学史料和科学事件的学习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激发与培养,教师要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的多种课程资源来营造学习情景,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而真实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体会。

(三)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加强活动体验

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是个体具体的生命活动,不是靠外界的灌输与给予就能实现的。情感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离开了学习者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就难以产生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交融,也就无法产生情感,自然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教育强调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加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内省,从而内化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念。

主动参与,加强活动体验强调学习者的全身心投入,强调参与、实践和经历,鼓励学习者深入观察现象、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心灵去深刻感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通过经历类似于科学家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探究一个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体验探究过程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孕育出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体验使学习者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悟到了自我理智和力量和情感的满足,它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其个性得到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多学科协同运作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它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长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多学科,多维度,在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1).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亓英丽,毕华林.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2,(2).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态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蜗牛看牙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