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民
在我国依法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过长期以强制适龄人口入学、调整学校布局、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师学历达标为重点的处延式发展,已经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入学机会等方面,明显地缩小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软实力”建设,使之尽快在内涵发展方面缩小同优质学校的差距,为广大学子提供大体均等的成功机会,是新形势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泰安市泰山区教育部门审时度势,抓住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以薄弱学校“软实力”建设为重点的教育内涵均衡发展。
为薄弱学校选拔优秀校长,要重在品德、能力和业绩,特别是要具备敬业爱岗的品格和创新管理的意识及能力。要通过选拔优秀的校长和整合优化校级班子来实现管理的新突破。
专门制定薄弱学校校长培养规划。全面分析当前薄弱学校校长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培养规划,促进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总量、结构、素质同教育协调发展相适应。
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校长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培训路子,坚持“走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优先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先进学校挂职锻炼。不断研究面对学校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方式方法,把理论提高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薄弱学校校长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对薄弱学校校长的评价,应立足于所在学校的实际,重点看其在现有基础上工作推进情况,而不可笼统地与其他学校横向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校长的业绩,准确地兑现奖励和惩戒,激励校长不断进取和创新。要确保各个学校的领军人物在学校发展中真正能够起到先锋作用,就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与校长负责制相配套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创造校长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使优秀校长脱颖而出。
试行校长职级制,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促进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校长队伍的科学、规范管理,实行区域内各学段校长定期交流,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机制,才能使校长得到可持续性激励,形成奋发有为的良性发展局面。
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尤为突出。优秀的师资,是吸引生源、提高教学水平,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保证。
由于近年来,城乡教师工资差别呈逐渐缩小的态势,农村教师往外走的欲望不再向过去那样强烈,再加上农村优秀教师的不断外流,造成了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困难,所以,自2005年始,泰山区停止了多年来实行的农村教师考选进城措施,代之而采取城乡教师交流的措施。
区里制定一系列文件,鼓励和支持薄弱学校教师进修提高,鼓励组织本区优秀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支教、帮教,鼓励城区及农村优秀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兼职。对于每年补充的新教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的施教水平,增强农村师资力量,减少或停止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向重点学校的逆向流动。
以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培养为重点开展活动,积极为薄弱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创造机会,提供便利,并在培训经费上予以减免或照顾,相关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支持本校教师参与各类培训。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在已经建立起“手拉手”制度并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今后,要更加扎实持久地开展活动,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提高活动的实效。
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之源。努力办出学校的特色,以特色办学之长,弥补经费投入之短,也不失为薄弱学校在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明智之举。
特色课程(这里指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时代要求以及学生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是为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服务的。如果一门课程只是为学校少数人服务,那不能算学校的校本课程,也不能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有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各校应结合实际,开发学校教学资源,形成本校特色。
泰安十三中,地处偏远的农村,该校因地制宜,依照科学化、兴趣化、实效化、多样化的原则开发了荡绳,独木桥,走木桩,板羽球,轮滑,跳皮筋,抽陀螺,滚铁环等多项体育特色课程,使所有的孩子在校园里都尝到了体育锻炼的快乐和快乐体育的乐趣。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就必须改变凭经验进行管理的习惯,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学校管理首先要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能。管理的实质在于控制,就是把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相关因素和环节,如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备课、授课、作业、考核等等环节,控制在最佳状念,实行最佳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效能。学校管理的创新在于办出特色。
特色管理不是空中楼阁,特色管理的根基是常规管理。特色管理要以人为本,缺少人文关怀的管理成不了特色,不能发挥教师主动性的管理也不会长远。
教育教学模式是办学特色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对学校特色的概括,是特色学校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那么,就缺乏稳定性和发展性。具有某种特色的学校,只有以某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做指导,抓住本校的基本特色,选准关键词,用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构成本校特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学校。同时,学校的特色化决定了教育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教条的;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立足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
省庄二中的一帮庄户教师、一群农村娃,在李明尚校长的带领下,执着地进行“精彩主持”教学改革,他们的课堂,有意模糊了两大主体(教师、学生)之间的界限,课堂空间不再被人为地分割,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了整个空间,成为一种教师主动放手,学生踊跃轮流担当课堂主持,主体地位得到高度落实,展示平台得以充分利用,教与学关系高度融洽的新型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在齐鲁大地上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风暴”
特色校园的创建,包括校园建筑、花木、布局,校风、校训,文化氛围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等。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它不仅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师生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特色校园的创建应以生活于校园中的全体师生为营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校园创建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创造性,使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校园真正体现出特色,真正在他们的成长中成为潜移默化的土壤和宜居的精神家园。
如徐家楼泮河中学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农村广阔的天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确定了培养合格+特长学生的宗旨,以创建绿色校园为目标,培养农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热爱读书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
构建城乡联动的教育科研共同体,是合作管理、合作教研的有效方式,是迅速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有效载体,是泰山区在夯实薄弱学校业务根基,以合作联动方式增强薄弱学校教科研活力的一项举措。
城乡联动指城区和乡村的教师共同行动,互助、交流、学习、合作。
教育科研共同体,是指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由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成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实现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和团队教育科研力量的增强而形成的教师联合体。
通过资源共享、基地辐射、活动统筹、典型示范、文化陶冶、媒体交流六大策略,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通过城区教科研人员、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分享资源,交流情感,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
资源共享策略:出台泰山区“名师共享制度”,设立“名师工作室”,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组建城乡学校师资协作联合体,使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基地辐射策略:发挥省、市、区教学示范校的作用,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观摩活动,提高全区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定期组织示范校优秀教师深入农村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评课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具体指导农村教师的教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
活动统筹策略:学科活动、教科研沙龙、专业技能培训、城乡教师交流等活动,由区教研科研中心统筹安排,优先倾斜农村学校。
典型示范策略:通过先进学校、先进教师及外地区先进经验示范引领,着力培养、打造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典型。
文化陶冶策略:依托学校文化,通过环境烘托、制度保障、领导示范、人人参与,形成问题牵动——学习引领——实践跟进——反思提升的教研文化氛围。
媒体交流策略:利用《泰山教育》杂志、《泰山课改》报和泰山教育信息网以及国家远程教育网、教育博客等广泛开展城乡教育教学学习交流活动。
教育科研共同体,要求区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结成伙伴关系,在城乡学校建立基础教育研究基地,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开展研讨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共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研究,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
通过各项要素有机整合,打破束缚薄弱学校的业务壁垒,借助外力“输血”及自身“造血功能”的增强,才能有效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