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权力:班干部的诞生*

2012-04-02 14:25彭秀丽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班干部权力班级

● 彭秀丽

权利与权力:班干部的诞生*

● 彭秀丽

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群体,班干部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方式:“任命制”、“选举制”和“轮值制”,在不同任用方式中,班主任、普通学生和班干部展开了权力和权利的博弈,探讨班干部权力与权利的来源和划归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班干部;权力;权利;来源

一、权力博弈与班干部乱象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中小学的各个班级几乎都设立了班干部,当时确实有效促进了班级运行的有序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小学到初、高中乃至大学,我们每个班都有着像党政机关一样臃肿的干部机构。在一份题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中学生21世纪之梦》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中学生最爱当官,而美国和韩国分别有7成以上中学生,日本有7成以上初中生,5成以上高中生表示“不想当官”,因为当官会“责任大”、“牺牲自我”、“损失个人的时间”。报告指出:“对于这些问题,我国中学生同日、美、韩的中学生的观念均不同。他们对由于当官而带来的责任重大、牺牲自我及损失个人时间等并不反感(持这一看法的我国中学生占到3/4还多),甚至把地位高、当官等作为人生的重大目标。这说明‘官本位’的思想在我国年轻一代身上依然有影响。”[1]《法制晚报》就此也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向北京市海淀、朝阳、东城、丰台、石景山5区的10所小学发放了问卷。调查发现,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们为何想当班干部,有近两成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想当班干部是“想和老师套近乎”。[2]很多学生感觉班干部不仅权力很大很威风,而且得到老师的许多额外照顾,在班级管理中还享有一定的话语权,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使得班干部成为抢手的“饽饽”,在班干部竞选时,一些学生为了能当选班级干部会拉帮结派,请客送物,甚至有的学生以武力相威胁。

近年来,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前认为担任班干部是耽误学习时间的“苦差事”,现如今认识到,担任班级干部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而更多的家长看到的是学校赋予班干部的“优惠”:评优获奖、升学加分以及各种“优先”等等,班级在家长眼中成了某种程度的“名利场”,一些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找关系、递条子,极力推荐自己的孩子担任班级干部。一位资深的小学老师透露,每个新学年,总是有家长向老师“游说”,要求给自己的孩子戴个“官帽”,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的家长甚至明确要求:“一道杠杠太少了,再给孩子加上一道杠吧!”这位老师坦言:“现在,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眼中,一道杠代表的已不是一份责任,而是一个等级,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3]

二、班干部的诞生:权利与权力的来源

权力的产生,起源于追求分工所带来的高效率,而权利的现实形态须以权力因素为必要条件,如果脱离权力因素来谈权利,权利就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只是空洞的概念。杰克逊指出,班级是一个权力差异显著的情境,这是班级生活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无论何时,教师或学生实施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影响,领导权就进入到班级生活中。一个拥有积极的社会情感氛围的班级,其领导权被许多学生和教师一起实施;它拥有领导权密度。也就是说,领导权在整个群体中分配。

班干部是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群体,班干部权力和权利不但对班级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对班干部自身和其他同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浪漫主义教育家卢梭曾说:“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4]“合法的权力”在这里就是指具有正当性的权力。为了更好的保障不同的班干部产生方式下班主任、班干部及其他班级成员的合法权利,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对班干部权力的形成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是有必要的。权力,尤其是领导权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通常是为了达成群体目标而具有的功能性领导权。群体过程专家理查德认为在班级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影响他人具备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类权力:专家权力、目标权力、合法权力、酬劳权力、强制权力、信息权力、联系权力。[5]而就我国班级现状来说,我国班级中班干部一般具有的权力来源于以下三方面:

(一)制度权威

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班级是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的机构,班级社会之所以会产生明显的“干部阶层”和“平民阶层”,主要是学校和教师把班干部的权力制度化了。为了保证班级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和班主任要制定相应的校规、校纪以及班规等规章制度来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于班干部参与了班级事务的管理,在班级中常常代表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成员是否遵守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有的班干部还拥有对违反了纪律的同学进行惩戒的权力,由此获得了“制度权威”。虽然班干部自身并不拥有评价、管理与判定群众学生的资源,但班干部有监督和约束其他同学遵守制度的作用,而这种对他人监督和约束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班干部在利用制度监督他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权力。比如,在学校中我们经常听到班干部讲:“班主任说……”“校规上说……”等。罗伯斯在强调权力关系的特征时,他提出了依赖性这一维度:“如果你掌握的资源是重要、稀缺且不可替代的,那么人们对你的依赖程度将会增加。”[6]表面上我们听到的是班干部在传达教师的话语,在讲述校规和命令这样一种事实,但是在对这些话语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这是班干部在借用教师和制度的权力表达自己的权力,这就是一种制度所赋予的话语权力。[7]从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获知,班级中普通同学对身边的小干部“权力”还是十分看重的。而班干部所拥有的“权力”,按行使有效性的大小依次为: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等。[8]

(二)个人权威

理查德指出的七种权力中包含 “专家权力”、“信息权力”、“联系权力”等,而这些权力基础通常就构成了班级中学生领袖的“个人权威”,也是他们最稳定的领导权力来源。首先,班级成员被认可具有优于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一方面是公认的“专家”,通常就会获得一定权威,成为教师或其他班级成员任命或推举为班干部的重要原因。其实,班干部不仅要有能力把同学组织起来,把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而且要与教师、其他同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因此,长期在班干部岗位上锻炼的同学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也为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了个人权威。其次,就是所谓的“信息权力”,班干部会拥有较多的有关班级历史、文化、习惯、人员的内幕信息的数量,信息资源占有量较大也是维持班干部个人权威的重要方面。最后,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因权力地位的差异而导致某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在不同成员之间的不均等分配,势必引发班级成员的心态失衡,极易引起班级内部冲突,甚至是“平民阶层”对于权威的挑战和“草莽英雄”的“篡权”。而如果班干部能够获得足够的“联系权力”就能很好的缓和班级紧张氛围和协调人际关系。所谓“联系权力”就是一个人拥有与群体内其他重要成员亲近关系的数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有影响力”,“有群众基础”。因而,在班级生活中要处理好班干部这一正式群体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那些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班级成员,维护班级和谐气氛。

(三)权力崇拜

正如卢梭所说:“即使是最强者也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9]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求学生一进校开始就遵守规范,由于班主任对班干部委以重任,直接让班干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使班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规则的代言人。因此,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养成的尊重规范的习惯体现在班级组织中就常常表现为对班干部权力的尊重和顺从。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班干部拥有权力是一种事实的存在,它既得到教师的认可,也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作为一种习惯延续开来。这种认可的习惯也成为班干部拥有“传统权威”的保障。我国从封建社会便留存一种权利崇拜意识或行为,包括权力意志、权力压制、权力恐惧和权力追随。而在班级生活之中,由于功能性考虑而设立班干部这一特殊群体,必然会使得在资源分配中占弱势的学生产生权力恐惧或权力追随行为。班干部作为规则的代言人而行使学校和教师所赋予的“合法权力”时,非干部成员为了避免惩罚而对其恐惧或追随,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为了尊重班干部所代表的“权威”而对班干部的权力采取一种顺从与容忍的态度造成的后果就是班干部权力的扩张,结果造成对某些班干部的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敢怒不敢言。当然,按照古斯塔夫·勒旁在《乌合之众》中的看法,群体多数时候是“非理性”的。不可否认,群体是有从众心理的,不论班级情感淡漠与否,氛围团结与否,班级中总会存在一部分从众的学生,既不是对权力恐惧也不是追溯,而是单纯跟着其他成员发表意见,进行决策,对班级的事总是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集体荣誉感淡薄,也可以看作是对班级权力的变相崇拜。

三、不同班干部制度下的权力与权利

在现代学校里,由于班主任承担教学和管理班级等繁重的任务,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班主任看到了班级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他们主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辅助自己开展日常班级活动,把班干部培养为自己的“左右手”。根据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实践调查,笔者发现,班主任组建其班级组织的“领导机构”一般有三种方式:“任命制”、“选举制”和“轮值制”。

(一)“任命制”班干部产生的方式及其权力与权利状况

“任命制”产生班级干部的方式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班上的小部分同学担任班级职务。当然班主任的任命会遵从一定的标准,从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状况来看,教师直接任命学生担任班级干部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学生的活动能力。很显然,“任命制”反映出班主任权力在组建班级组织机构中的决定性作用,较少考虑班干部本人的主观意愿,更忽视普通学生和任课老师的意见和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力。

虽然“任命制”中班主任会适当赋予班干部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人员调动权、惩罚权等制度权力,但班干部的个人权威难以树立,普通学生能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班干部的传统权威和制度权威的存在,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偏爱”可能会引起普通学生的逆反心理,不配合班级干部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凝聚力比较强的非正式团体的成员会有意和班主任及班干部“对着干”,这给班干部工作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班主任直接任命班级干部的方式还有可能让教师把制度赋予的“公权”滥用为“私权”,即班主任把班干部任职当成是自己的私有权力,班主任会因自己对学生的偏好或学生家长的“要求”直接让某些学生担任班干部,滋生教育腐败。针对这种情况,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展了班干部民主“选举制”。

(二)“选举制”班干部产生的方式及其权力与权利状况

“选举制”中的班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一般是由班主任提名、学生提名、毛遂自荐等方式提出候选人名单参加竞选,全班同学再根据对候选人平时的表现和对其信任度,在全班无记名民主投票,按得票多少和竞选意愿确定班委成员。“选举制”实质上是班主任把组建班级组织领导机构的权力“下放”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民主选举,教师在旁边监督。教师在此种方式中干预较少,学生自主权力很大。

“选举制”产生的班干部不仅拥有任务分配权、人员选择权和自行惩罚权等“制度权威”,在同学中还拥有“个人权威”。采取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是不仅能够培养全体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热心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重要的是选举制产生的班级干部在学生中间很有威信,能够形成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但是,“选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局限性:首先,虽然每学期都进行民主选举,但由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部分平时自认为表现不突出,成绩不够优异的学生不敢大胆的参加竞选,因此会造成每次都是相对固定的几个人竞选,几个班干部的能力是提高了,但其他学生的能力却不容乐观。其次,选举制也会“走味”,存在“贿举”的情况,结果可能是不民主的。由此导致竞选出来的班级干部可能也不是班级里最有威信和能力的学生,这种情况下选出的班级干部,很难成为班主任的“左右臂膀”。

(三)“轮值制”班干部产生的方式及其权力与权利状况

针对以上两种班干部制度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种种的缺点,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和班主任大胆采用了班干部“轮值制”,它既可以克服“任命制”中班主任可能会遭遇到的“依赖”和“偏爱”,也可以避免“选举制”中的可能出现的学生拉关系所导致的不民主问题,是一种班主任更为彻底的“放权”和真正把管理权面向大多数同学开放的民主管理制度,“轮值制”一般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班干部“轮值制”,先用“选举制”把班委选举出来,每天让一名或两名班干部对班级做常规管理,让每一个班委成员参与管理,即每个班委成员都可以做上“值日班长”,负责班级全面工作。由于一周只轮到一天,值日班干部的热情都较高,也使班内形成一种竞争的局面,每个“值日班长”在各自管理班级期间都会尽可能展示出自己的优势争取成绩,从而获得“个人权威”。

第二种方式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去轮流做“值日班长”,每位同学在班干部的岗位上都有展示自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服务他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积累一些做班级干部的经验,发挥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做班级干部的权利和义务;在被管理的时候,就会更为配合班级干部的管理工作。

但这种制度也有缺陷,如果轮值的学生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就可能使班级管理陷入混乱的状态,班主任就要保证对每一个轮值的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样会增加班主任工作的负担。而且,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天赋和兴趣,也不是每位值日班长都有威信去管理班级。

四、权力与权利:关于班干部管理的若干思考

(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班干部选聘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任命制”、“选举制”和“轮值制”,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班主任不能因为担心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而弃用“任命制”,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操之过急地使用“选举制”和“轮值制”,应根据班级组织的发展阶段,灵活使用。如在一个班级集体刚刚组建的时候,学生彼此还不熟悉,教师可以暂时采用“任命制”,让较优秀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可以为其他同学做出好的榜样;而经过同学们一个月左右的相互了解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比较熟悉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尝试使用“选举制”和“轮值制”。还要根据学生所处不同的年龄阶段来选择合适的班干部任用制,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很多班主任倾向采用班干部“任用制”,而高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选择和判断力,以及对学校生活有了较多的了解和适应后,就可以灵活采用“选举制”和“轮值制”。总之,每种班级干部任用制度都有优点和难以克服的问题。所以,不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组织成长的阶段和规律,交叉使用各种方式,不要“一制到底”。

(二)避免班干部滥用权力

首先,要多给予普通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机会。一个和谐的班级应当能够为所有班级成员进入班干部职务提供机会,没有谁可以凭借家庭背景、社会出身以及某些特权来获取这些职位。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每个想争取班干部职位的同学必须凭借其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来获取。

其次,制度的制约和监督。由全体师生共同制定出既制度化又人性化的管理细则,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班主任应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当班干部触犯了制度时,绝不能因为他们平时为班级做出了“贡献”而偏袒他们。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绝不能一味迷信制度的作用,平时应加强对全体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

最后,继续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一些班主任出于“偷懒”,把管理权力交给班干部,对学生的事务也很少甚至不再过问了。离开班主任的引导,纯粹的班干部管理极易走向松弛和混乱。为了加强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班干部选举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最重要的管理者,有权利参与班级干部的选举活动,甚至科任教师也应该加入到班级干部的选举中去投自己的一票。

(三)帮助和引导班干部学会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只有班委的全体成员形成合力,班级的管理工作才会出现良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把工作分配得当,使每个班委成员职责明确。班主任引导班委之间加强合作。同时对每位班委一视同仁,不能有根据班委“官职”大小厚此薄彼的“偏爱”心理。

二是班干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制度赋予了班干部任务分配权、人员调动权和惩戒权,班干部与同学之间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班主任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绝不能庇护班干部。当班干部有情绪发牢骚时,班主任应进行说服教育,指出他们看问题的立足点的片面和偏激,教会他们学会采用两分法,剖析事物的辩证关系,明辨是非,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对待别人,从而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明白,一个好的班级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去遵守规则,而且做事应公平公正,不徇私不滥用,不以权压人、不自大骄傲、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威信。同时,鼓励普通学生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多和班干部沟通,主动参与班集体的管理,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1]崔丽.《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中学生关于21世纪之梦》调查结果最示——我国中学生对21世纪充满希望[J].教师博览,2000,(1).13.

[2]吴祚来.应该让更多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J].教育旬刊,2010,(11):l6.

[3]陈若葵.中小学生为什么热衷竞选班干部[J].内蒙古教育,2011,(5):5.

[4][9][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13.13.14.

[5][美]Richard A.Schmuck,Patricia A.Schmuck.著,廖珊,郭建鹏等译.班级中的群体化过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91.

[6][美]斯蒂芬·P·罗宾斯,孙健敏等泽.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51.

[7]王放.班干部权利形成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48.

[8]罗雯瑶.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1):34-36.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人性化研究”(项目编号:hjsk2010-3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彭秀丽/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曾庆伟)

猜你喜欢
班干部权力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