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国英
探索县域教育整体改革的有效途径
● 潘国英
在我国行政区划中,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区域。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整体改革、区域推进是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方略。要有效地实施这一方略,必须立足县情,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问题,找准突破口,有针对性的采取改革措施。
地处鲁北平原的临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经济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县域。人口54万。其中,城镇人口5.2万,农村人口48.8万。201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111所,在校生54675人,农村学校和在校生占8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落后,积累了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设施简陋。据2008年的统计,全县193处中小学,180处分布在农村,校均规模202.7人。校舍多为老旧平房。其中,危房13542平方米。教学器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粉笔、黑板、口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据2008年的统计,全县4102名教师中,学历层次普遍较低,部分教师为民师转正,知识结构陈旧,年龄老化,如理合乡的蔺家学区,有5个教学班,154名学生,仅有7名教师,4名49岁,2名59岁,只有1名35岁。年龄的老化与知识结构的陈旧,造成了多数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新课改精神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多数教师靠加班加点维持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的明显差异,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读书,致使县城的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闲置。
受社会片面思想的影响,许多人把提高“质量”与规范办学对立起来,错误的认为,要提高“质量”就不能规范办学,要规范办学就难以提高质量。学生以学为苦,作业多,学习负担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少,休息时间少,体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
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确定了紧扣教育改革主旋律,抓住关键问题,以教育的整体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选择。
在对待城乡教育问题上,可以进行若干战略选择。一些人主张“重心”上移,继续撤并农村学校,扩大县城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子“进城”的需要。我们教育局一班人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农村教育薄弱的问题,只能通过降低“重心”,加强薄弱环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办法加以解决。县域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关系到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前途命运,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到县城就读,少数学生花钱、舍近求远,到县城择校是无奈的选择。薄弱环节上的问题只能靠加强薄弱环节的方式加以解决。单靠县城学校“扩容”,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学子的就读问题,只能扩大城乡教育差距,导致恶性循环。
我们结合实施中小学楼房化工程,对学校布局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制定《临邑县中小学楼房化三年规划》,政府加大投入,用好上级政策,逐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楼房化进程。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约8000多万元,先后开工建设了25个项目,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得到优化,乡镇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均实现了楼房化,农村的中小学生逐步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读书。2010年,在城区投资800万元新建1处省级规范化幼儿园,投资2300万对老五中恢复重建,解决了城区学校入园难、大班额的问题。城乡的校舍条件趋于均衡合理,促使老百姓的孩子愿意就近上学。
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内部设施的均衡配置,实施仪器更新工程。新建实验室28个,购买电脑1700台,新建多媒体教室160个,初中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每一所农村学校都开通了宽带网,安装网上备课软件,实施全县网上电子备课,畅通城乡教师交流研究的渠道,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几年来投入200多万元为学校购置图书,投入30万元为所有教室配备了图书橱,图书到教室,方便师生阅读。每年第三季度的读书节,我们开展了多种读书活动,涌现出很多农村学校的读书明星。
加强了体育设施的配备。很多学校在普九之后,体育设施基本没有配备,学校的体育器材缺乏,陈旧破损,多数不能使用,体育课基本以跑步为主,其他时间基本没有体育锻炼。我们结合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按照山东省对体育卫生工作的要求,为学校配备体育设施,投资140万元,配备100多种体育器材,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8个田径场、40个篮球场、28个足球场、160个羽毛球场、200个乒乓球场,达到山东教育厅对中小学体育设施配备的标准,为人人参与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翟家镇中学有学生800多人,有教师40人,教师任课人均20节以上,任课科目多,教师备课、上课压力大。我们把近两年招聘的180名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补充了新的血液,给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缓解了教师短缺的压力,缩小了城乡教师的差距,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课程开不齐是我县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之一。究其原因,除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之外,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任教学科单一,也是重要原因。受编制限制,配齐“短板”学科任教师资的难度很大。我们认为,挖掘现有教师潜力,促进教师一专多能是解决“短板”问题的现实选择。2009年,我们制定了《关于做好教师任课“1+1”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教师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特长贡献出来,为学校提供课程。学校根据教师申报,确定“教师任课1+1”课程,教师也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邢侗中学开设了书法课程,每年举办全县书法艺术节,为临邑县申报“全国书法之乡”做出了贡献。临盘中小学的凤阳花鼓、民族舞、乒乓球等校本课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截止2010年,我县有160种校本课程,被列为县级校本课程,我们每年把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标之一。
目标教学,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实践证明,教师教课,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教(确定目标),教什么(选择内容),怎么教(选择教学策略、路径、方法),教到什么程度(科学检测与评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核心课题为统领,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确立了城乡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科研的思路,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的战略。自2008年始,我县作为德州市“当堂达标教学”重点实验县进行当堂达标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临邑县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每个学校制定实施计划,全县4000多名教师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整体推进当堂达标教学改革。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内容松散,目标不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以“预设目标——达标教学——达标测评”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模式为载体,渗透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预设目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要用教材教,不只是教教材,教师要发挥好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进行教材的拓展。教学目标的预设不仅有知识目标,还要设定能力拓展目标。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达标任务。达标测试是反馈、激励、评价学生的关键环节,不是简单的考试,是探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方法。
根据当堂达标教学的三段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三环节的实施,有计划地开展集体备课、网上备课,骨干教师先行研究,带动所有教师研究,干部教师一起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方案,讨论解决当堂达标教学中的目标预设、达标过程、达标测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当堂达标教学网上论坛,鼓励教师在论坛上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心得体会,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举行当堂达标教学优质课比赛和论文评选,展示当堂达标教学研究的成果,产生了优质课150余节,优秀论文400多篇,丰富了当堂达标教学研究的实践体系,探索出“自主探究,当堂达标”、“小组合作,当堂达标”、“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分层走班,当堂达标”、“学案导学,当堂达标”等三十多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教师们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小课题研究原则,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确立了当堂达标教学的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当堂达标教学的研究。三年来立项乡校级小课题300多项,县级课题124项,市级课题51项,省级课题7项,使全县的老师逐步走上科研兴教之路。2011年4月我们启动了当堂达标教学“三百工程”,即在全县实施突破百项当堂达标教学小课题研究的“百题工程”,撰写百篇当堂达标教学研究文章的“百篇工程”,打造百节具有临邑特色的当堂达标教学精品课的“百课工程”,促进了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目标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授课水平普遍提高,农村骨干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乡镇的教育质量与县城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2011年教育质量评估,临盘镇、翟家镇、林子镇的小学各项指标与县直小学相当。几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省以上讲课比赛中获奖18人。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全国目标教学研讨会上,我县选送了7名教师参加目标教学讲课比赛 (4名来自农村学校),其中5名教师获得一等奖,2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与研究,促进了城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十”中的“前十”为:学会十种食物的制作,普及生活基本常识,学会一些简单家常食物的制作方法,熟悉食物制作的步骤,例如简单的凉菜类——凉调木耳、凉拌海带、凉拌黄瓜、凉调豆角、糖拌西红柿等及家常炒菜类——酸辣土豆丝、炖豆腐、红烧茄子和芹菜、洋葱、花菜、萝卜、蒜薹、白菜、豆芽等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不能浪费,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生活品质。“后十”为学会十种手工艺品的制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如编织、折纸、木偶、布艺、竹木根雕、泥塑、草编、缝纫、竹器、剪纸、面人彩塑、纸扎、木工等,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学生跟父母学习制做十种食物,在学校食堂参与制作食物,增强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习十种技能,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纽扣掉了自己缝,大课间活动沙包、木棍,自己制作,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品质。
“双百”,即让学生认识一百种植物、与一百个亲人朋友之外的人交谈,在与人交谈中,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实,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临邑二中是农村学校,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很方便,他们认识植物,记录植物生长习性,制作了标本,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葛晓月同学说:“从前对身边的植物很少了解,现在通过开展认百种植物的活动,对植物有了深入的了解,深切感受到大自然中每一种植物都有灵性。”学生张小伟原来性格内向,很少与别人交流,上课不敢发言,通过与百人谈活动,喜欢上了与别人交流,课堂上争先回答问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初三学生张浩的家长说:“学校搞双十双百活动,学生在家抢着做饭,干活回来吃上自己孩子做的饭,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双十双百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意识逐步增强,积累了很多观察日记和学生作品,他们把双十双百活动中自己的收获,做成手抄报,与同学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中小学生长期以来,在校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造成厌学,近视率居高不下,高中毕业时近视率竟达到90%以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增强学生体质,我们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充分地进行体育锻炼。
为将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临邑县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实施意见》。全县统一作息时间表,确保上午、下午的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全县举行大课间活动观摩,对优秀单位每年在教育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学校积极探索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农村学校深入挖掘校本资源,自制沙包、毽子、木棍等活动器械,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老师兼任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教师,创造性地编排出像校园舞,武术操、竹排舞、呼啦圈、秧歌等特色大课间活动项目,目前全县大课间活动形式有20多种,校校有特色,师生都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活动锻炼的形式。
为展示交流体育活动成果,我们把“体育节”定在每年的第二季。一是举行全县的大课间的展示活动,选拔优秀的活动成果在县运动会开幕式上展出。二是每年的四月份举行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全县运动会是人人参与的盛会,乡、校层层召开运动会,选拔优秀的运动员参加县运动会。从2007年至今运动会已举办了五届,参加的运动员逐年增多,从开始的600名增加到2011年的2000多人,每届运动会选择不同的学校举办,促使承办学校丰富完善体育设施,同时,所有大会服务人员均有该校师生承担,也是对承办学校组织管理服务能力的一次检验。几年来,运动成绩逐年提高,县记录每年被刷新,2010年有22人次打破13项县运会记录,2011年有40人次打破17项县运会记录。2010年在德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总分第三名,2011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为使体育活动搞得富有特色,每年从3月开始我们全县举行乒乓球比赛,每个单位的选手经过班与班、校与校、乡与乡对决,最后在县里举行决赛,整个比赛过程历时2个月,进行1020余场的比赛,将乒乓球运动普及到了全县每个学校。每年11月我们还启动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仪式,班级建立长跑日志,全县学生人人参与。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经过不懈努力,全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逐年改善,2010年我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3250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体检,相比于2009年,青少年视力不良率由24.39%下降到17.06%。2011年全县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22.8%、79.4%和96.2%,远远高于省教育督导的优秀率10%、良好率60%、及格率85%的指标。学生身体健康了,学习精力好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县域之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弱则整个教育弱,农村教育强则整个教育强。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农村教育,花大气力改革农村教育,同时要搞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处于社会中心,其价值取向不断被放大,被无休止地追加附加值,教育已经到了难承其重的程度。教育工作者在多重教育价值取向的碰撞中进退维谷,陷入多难境地。群众为了孩子升学的强烈愿望,一定要考虑,但是不能将此当做办学的唯一追求,我们必须着眼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才强国办教育。
许多县市区教育整体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孩子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体质增强了,精神状态好转了,学习方式转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完全可以按照教育规律提高质量,完全可以水到渠成,提高升学率。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各有优势与特色。在课程、教材内容具有明显城市化倾向的情况下,乡村学校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开发富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我县开展的“双十双百”活动,充分挖掘乡村教育资源,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坚持国家意志,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拓展变革空间,坚持不懈,干事创业,就一定能够取得整体改革的重大进展和突破。
潘国英/山东省临邑县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