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词汇”中已入共同语的现代汉语方言词使用探析
——以1966-1976年《人民日报》载文为例

2012-04-02 06:57唐余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方言词官话人民日报

唐余俊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十年词汇”中已入共同语的现代汉语方言词使用探析
——以1966-1976年《人民日报》载文为例

唐余俊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十年词汇”中已入共同语的现代汉语方言词的使用呈现以下三个特点:方言词区属分布数量不均衡、同义方言词使用数量不均等、多义方言词不同义项使用数量不同一。这些特点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进程与时代特征综合作用、语料中词语使用者方言母语区属及用语习惯等。

十年词汇;方言词;现代汉语;《人民日报》

一、引言

流行于各方言区的方言词,较常用于规范的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其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成员的重要标志,它的使用特点和成因的探析,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汇共时嬗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拟以“十年词汇”为研究对象,分析已进入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方言词使用特点及其成因等,探讨现代汉语方言嬗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本文所谓“十年词汇”,是指“文革”时期的现代汉语词汇。方言词以《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1]所收录者为准。《现代汉语词典》是最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之一,其第1版出版于1978年,广泛收录1966-1976年“文革”时期的现代汉语词语。本文方言词语料均出自1966-1976年《人民日报》载文。《人民日报》是“文革”期间最具政治权威的“两报一刊”之一,发行面最广、量最大。方言词为该报文稿所使用,大体可视为该方言词已入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志。

二、“十年词汇”中已入共同语的现代汉语方言词使用特点

《中国语言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10个区:官话、晋语、吴语、徽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平话和客家话。[2]2

(一)方言词区属分布数量不均衡

考察1966-1976年《人民日报》载文发现,语料例句中已见使用的“十年词汇”方言词的区属分布数量不均衡。

例如,据笔者检索,语料中含“厚实”一词的例句共有12个。

(1)连队(基层)生活厚实而又有发展前途的人作为“苗子”。(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我们是怎样培养青年业余作者的》1966.1.12)

(2)整个唱段随着铁梅思潮的起伏,钢琴以饱满有力、坚定厚实的衬托。(洪声《无产阶级文艺的新品种——赞钢琴伴唱〈红灯记〉》1970.1.8)

(3)有的干部也认为,集体的家底厚实了,应该扫扫“土气”。(新华社通讯员《三大革命斗争中的女闯将——记辽宁抚顺县抗大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保军》1970.7.20)

(4)建造出又厚实又松软的大寨田,种上了良种玉茭。(本报记者、通讯员《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绘新图》1970.9.7)

(5)集体的家底厚实了,社员的收入也逐年提高。(辽宁省金县红果大队第一生产队党支部《为革命抓好生产》1971)

(6)咱大鱼岛的家底越来越厚实。(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建设“海岛大寨”的带头人》1971.8.15)

(7)生产发展了,家底厚实了,该添置两张床,买套茶具。(本报通讯员《老实人》1972.9.12)

(8)再厚实的“家底”也会挥霍一空。(河北省遵化县建明公社西铺大队党支部《坚决贯彻执行勤俭的原则》1973.12.27)

(9)大搞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底子比较厚实了。(本报通讯员《合作医疗根深叶茂——山东省昌潍地区的调查报告》1974.1.11)

(10)自然在于作者是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的一员,具有厚实的生活基础。(艾克恩《认真培养革命文艺的新生力量》1975.4.7)

(11)大白楼大队的家底越来越厚实。(新华社记者《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975.6.20)

(12)有不少人家还相当厚实。(本报通讯员《帮后进队要抓主要矛盾》1976.1.12)

据《地图集》分类标准及具体标注,以上12例“厚实”见于官话区和晋语区。据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上述12例“厚实”的义项大致分2种:“富裕;丰富”和“器物结实,质地牢”。前一义项见于例1、3、5-12,后者见于例2、4。据《词典》,这两个义项仅分布于东北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和吴语区。[3]3958换言之,除官话区,语料中“厚实”一词仅分布于吴语区,且仅用于形容“家底”。

再如,语料中含“巴望”的例句有3个:

(13)经常逛书摊,巴望着弄几本“罕见的旧书”。(刘景全《揭露邓拓毒害青年的种种圈套》1966.6.12)

(14)全队贫下中农都巴望学校放农忙假,让孩子回队参加生产。(北京市昌平县崔村公社真顺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这样的学校才能教出好孩子》1968.11.21)

(15)许多同志就急切地一次次起来观看天色,巴望着早一点天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八七○部队党委《毛主席培育的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1976.12.27)

据《地图集》分类标准及具体标注,以上3例“巴望”均只见于官话区。

可见,“十年词汇”中已入共同语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区属分布数量很不均衡。

(二)同义方言词使用数量不均等

“十年词汇”中,许多方言词语义相同或相近,属于同义方言词,它们在例文语料中使用数量并不均等。依出现用例次数多少,笔者将它们粗分为“未见”、“较少(1-10例)”、“较多(11-100例)”和“特多(101例及以上)”4小类。

方言词“棒头、稖头、棒子、包谷、包米、苞谷、苞米”都指“玉米”。其中“棒头”和“稖头”、“苞米”和“包米”分别为“玉米”的不同写法。

“稖头”未见用例,“棒头”只出现1例,“苞谷”出现2例,用例较少;“包米”出现44例,“苞米”出现57例,“包谷”出现76例,用例较多;“棒子”出现492例,用例特多。

(16)动员了不少力量,辛辛苦苦改田几十亩,把种好的包谷拔掉,栽上水稻,结果颗粒不收。(云南省弥勒县西三公社大麦地大队大麦地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活学活用辩证法人变地变产量变》1970.12.20)

(17)拿回家几个棒子粒是小事,把小学生往那个路上领、培养成那个阶级的接班人可是大事。(新华社记者《她们没有辜负贫下中农的期望》1974.1.9)

不过,语料中有些方言词之所以用例较多或特多,是因为它们在同一篇文章中被反复提及。如方言词“包谷”,用例多达76个,仅在云南省弥勒县西三公社大麦地大队大麦地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活学活用辩证法人变地变产量变》(1970.12.20)一文中就出现18例。

(三)多义方言词不同义项使用数量不同一

“十年词汇”中,有些方言词是多义词。这些多义方言词不同义项的使用数量不同一。往往只出现其中某1个义项,或是某1个义项出现频率非常高。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煲”一词“壁较陡直的锅”和“用煲煮或煎”两个方言义项。语料中共出现45个用例,但全部用的是“壁较陡直的锅”这一义项。

(18)挑瓦煲盖上门供应,增加了另外的零售商品。(编者按《从怕困难到找困难》1966.4.15)

(19)土改时,自己除了一个烂瓦煲,一顶烂“笠麻”(竹帽)之外,一无所有。(陈进福《读毛主席的书,做个革命化的农民》1966.8.29)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婆娘”一词“泛指已婚青年妇女”和“妻”两个义项。在检索到的10个用例中,共有7例词义为第1个义项。

(20)一个残废军人,几个婆娘,要啥没啥,还能办什么工厂?(吉林市油脂厂党总支委员会《永远发扬三口大锅闹革命的精神》1973.11.5)

只有3例语义为“妻”。

(21)可是恒文的婆娘前几天不又生了个丁吗?(金敬迈《欧阳海之歌》1966.6.1)

三、“十年词汇”中已入共同语的现代汉语方言词使用特点的成因

(一)规范化进程与时代特征综合影响

现代汉语方言词规范问题早于1955年被提及:“一是普通话词汇应以‘官话区’方言为基础;二是由于吸收方言词而引起的词汇规范化问题”。[4]101“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只考虑权威的地域方言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权威社会方言的因素,即以民族中某一有影响的社会阶层的语言为参照。”[5]权威社会方言在民族共同语日常使用阶段意义仍然重大。受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影响,“文革”期间正式刊行的现代汉语文献已少用或不用方言词,即使是那些已进入一般词汇的方言词。

受方言词规范化进程及权威社会方言的影响,方言词区属分布数量不均衡体现为语料已使用方言词中,出自官话区的方言词超出总数的70%。方言词“棒子”与“棒头”同有“玉米”义。“棒子”差不多分布于官话区所有区域,而“棒头”仅分布于江淮官话区与吴语区。

(22)他们队里种玉米总是全力“攻秸”,秸长得又粗又高,可棒头却偏偏结得又少又小。(启东县革委会、南通地区革委会通讯组《在广阔天地

里大有作为》1972.3.13)(吴语区·太湖片)

同一文章中,只出现1例“棒头”,却出现了3例“玉米”。

(23)万国民给他讲了种玉米的经验。

方言词区属分布数量不均衡还受时代特征影响。《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背篓”为“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篓子”,语料中共出现374个用例,仅在1966年就出现了47例,主要分布于官话区。

(24)“背篓上山”的精神,是革命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彻底的革命精神。(编者按《让“背篓上山”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1966.1.19)

《人民日报》载文反复提及“背篓”,意在弘扬相关先进人物“背篓上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不只是号召商店服务员“背篓上山”,机关干部、工厂职工也都要如此,都是为了向基层第一线提供“上门”服务。

同义方言词使用数量不均等同样既具词汇学意义,也显时代特征。据《词典》,方言词“长年”分布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话、闽语等,“长活”分布于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等。两者虽都分布于官话区,但“长活”主要分布于东北、北京(华北)、山东地域。这里多是革命老区,相对于南方劳动人民,这里的贫下中农对“长活”经历体会更深,“文革”期间控诉旧社会罪恶的觉悟与热情更高。所以,语料中“长活”出现了65例,而“长年”则未见用例。

多义方言词不同义项使用数量不同一也与前述原因类同。语料中45例“煲”都只见“壁较陡直的锅”义项,大致与载文意在借“煲”反映相关人物工作对象或生活境况有关。前例“挑瓦煲盖上门供应,增加了另外的零售商品”中的“瓦煲盖”成为黄坡供销社职工送货上门、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因素。前例“土改时,自己除了一个烂瓦煲,一顶烂‘笠麻’(竹帽)之外,一无所有”句中,“烂瓦煲”与“烂‘笠麻’”一道成了土改时贫农陈进福的全部“家当”。而作为动词义项的“煲”,其对象是富含蛋白质的禽畜肉骨等,不是贫苦人民轻易吃得上的;“煲汤”义为用文火慢煮、慢熬食物,也不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革命者所乐意采用的耗费时间的烹饪法,因而在语料中未见用例。不少语境中,“婆娘”一词含贬义,属骂称或有蔑视义。语料中有“泛指已婚的妇女”义的“婆娘”例句7个,其中有4例在“婆娘”前有“懒”修饰,另3例分别出现在“婆娘们撑不起门面”、“婆娘当家不吉利”、“一个残废军人,几个婆娘”语境中,都含“贬义”。因此,相对于普通话词语“已婚妇女”,“文革”时期,不仅落后分子借“婆娘”词义发起“攻击”,且连积极要求上进的已婚妇女自己都急于“撇清关系”。

(二)用语者方言区属及作者用语习惯影响

“十年词汇”用或不用、多用或少用方言词,还受用语者个体方言区属及用语习惯的影响。1.用语者方言区属

(25)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北京京剧团集体编剧[现代京剧]《沙家浜》1967.5.31)

“八仙桌”是方言词,指每边可坐两人的大方桌。语出沙家浜人阿庆嫂应对伪忠义救国军参谋长刁德一盘问时的唱词。例中“八仙桌”见吴语区太湖片。

(26)咱范家生产队出人出力自个儿找涝,图啥?(本报通讯员、本报记者《“龙江风格”的凯歌》1975.3.24)

范家生产队老队长范福昌打算主动淹了自己生产队供堤南41个生产队排涝,个别社员对老队长的高风亮节不理解,提出质疑。“自个儿”是方言词,语义为“自己”。范家生产队在辽宁省黑山县,“自个儿”见东北官话区。

2.作者用语习惯

(27)天擦黑的时候部队才收工。(金敬迈《欧阳海之歌》1966.6.2)

“擦黑”是方言词,语义为“天快要黑的时候;傍晚”。例句引出欧阳海与战友一段有关“工程质量”与“进度评比”哪个更为重要的对话。根据《词典》,“擦黑”使用于包括江淮官话区在内的差不多所有官话区域。《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出生地为南京,正属江淮官话方言区。

(28)起床的号音把人们叫醒。我爬起来,一看,天已经麻麻亮了。(陈耀《再忆张思德同志》1966.10.29)

方言词“麻麻亮”义为“蒙蒙亮”。“麻麻亮”见于东北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吴语。陈耀是张思德的战友,在延安(中原官话区)战斗和工作了很长时间,文中就习惯性地使用了一些中原官话区方言词。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

[5]李宇明.《权威方言在语言规范中的地位》补[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A Research into the Usage of the Dialect Words Used as Comm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in“Ten-year Words”: A Case Study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People’s Daily(1966-1976)

TANG Yu-jun

(School of Humaniti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51,China)

The usage of the dialect words used as common words in“ten-year words”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first is that the numbers of their areas that they come from are distributed in an imbalanced way.The second is that the numbers of their synonyms are inhomogeneous.The third is that the numbers of the dialect words which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are different.The reasons for their form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ing aspects.One is because of the combined effect between the cours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definite period”.The second is because of the personal habit of the users of the dialect words.

ten-year words;dialect words;modern Chinese;People’s Daily

I052

A

1008-2794(2012)07-0088-04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2-08-14

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现代汉语词汇的共时嬗变研究”(2011SJB740020)

唐余俊(1966—),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及其应用。

猜你喜欢
方言词官话人民日报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