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萍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松弦馆琴谱》打谱研讨会综述①②
丁卫萍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2011年5月,《松弦馆琴谱》打谱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召开,会议就《〈松弦馆琴谱〉钩沉》校注、打谱后记、解题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松弦馆琴谱〉钩沉》校注存在一些格式和规范的问题,但也有不少校注具有版本比较的学术意义;强调要重视各类琴谱的比较,做好打谱后记;要善于挖掘古琴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松弦馆琴谱》;打谱;校注
中国古琴艺术源远流长,三千多年来积累了数以千计的琴曲遗产。琴曲所用的减字谱,并非精密的曲调和节奏记谱法,还需经过琴家打谱的二度创作,方能转化成演奏谱供人们演奏。[1]I然而目前,我国尚有四分之三的传统琴谱未打谱。《松弦馆琴谱》是明万历年间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编纂的正宗琴谱,也是清代《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被琴界誉为“古音正宗”,它的打谱出版,是古琴艺术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的一项重大收获。[1]II
2011年5月22日,《松弦馆琴谱》打谱研讨会在常熟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文化厅、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常熟市文广新局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古琴艺术研究者、全国多家琴社社长、各地琴人汇聚常熟,回顾古琴打谱历程,总结《松弦馆琴谱》打谱成果,并结合《〈松弦馆琴谱〉钩沉》一书,对打谱工作中校注规范、打谱后记、琴谱编辑格式、古琴打谱如何看待传统继承等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进行了研讨。
本文主要就《〈松弦馆琴谱〉钩沉》打谱成果、打谱体会和出版意义进行综述。
《〈松弦馆琴谱〉钩沉》由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编,朱晞任主编,2011年5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冯光钰序言《古琴打谱与琴曲同宗变异——为〈松弦馆琴谱〉钩沉序》;第二部分收录古琴谱45首;第三部分为后记。
2008年起,海内外琴家、琴人开始对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谱《松弦馆琴谱》进行打谱。打谱工作成果丰硕,正如常熟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蒋伟国所言:“无论从反映《松弦馆琴谱》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参与者的人气到作品的水准质量以及艺术传承来看,都十分令人鼓舞,超出了各方的预期。打谱中,老、中、青三代琴家、琴人倾其心力,直抒胸臆,深情演绎,打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印记。”
另外,打谱工作成果实在而有深度。中国古琴学会荣誉会长、国家级古琴代表性传人李禹贤说道:“几次打谱会议,大家都是高高兴兴来了,打完了以后就回去了,也没有结论,究竟成效如何,没有下文。这次常熟率先举行了此工作,发动群众,发动大家,能打的都打,所以这次打谱具有广度和深度。”中央音乐学院赵家珍教授回忆之前几次打谱,相关成果都只是手抄本或是复印本。
打谱工作要求琴家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古典文学修养,在识别古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弹奏琢磨,才能再现古曲风貌,因而又有相当大的再创作成分。对《〈松弦馆琴谱〉钩沉》的打谱工作,大家感受良多,体会各异,主要集中在校注、版本、后记及传统的传承等方面。
(一)《〈松弦馆琴谱〉钩沉》校注
《〈松弦馆琴谱〉钩沉》一书中,有的古琴谱后附有校注,有的则无校注。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研究员说:“我们看到校注的格式及规范问题……此书共收录琴谱45首,有校注的是25首,但是校注也显示出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有的校注质量非常高,有的则显得比较简单。25首有校注的在格式上是非常不统一的。”从学术角度看,“有几个做得非常好,主要是这些校注具有版本比较的学术意义”。“安东尼不光写出校注,还写出了注释,写出校勘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在一个比较层面进行论述的,这是一种非常规矩的做法。”
以安东尼《古交行》校注为例,有打谱者对原著版本误字进行校勘,如校注3、4、5、7;也有对弹奏中不合理之处予以校正,如校注6,因十徽八分不可能下到九徽;还有可能是刻谱者或抄谱者看错或理解错谱子上的意思而写的校注,如校注9。另外,丁纪园《春晓吟》校注3、5、10、13、15、16,则详尽写出这些校注属于打谱者参照同时期琴谱和实际弹奏对弦、徽及指法加以比较,并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校正。
总体而言,该书校注大概有如下几类:(1)打谱者对原著版本误字进行校勘,如安东尼打谱的《古交行》的校注3、4、5、7,朱子易打谱的《清夜吟》中校注1;(2)打谱者就弹奏而言的不合理之处予以校正,如安东尼打谱的《古交行》的校注6,徐君跃打谱的《苍梧怨》的校注22也是上下徽的问题,孙瀛打谱的《中秋月》校注1;(3)可能是刻谱者或抄谱者看错或理解错谱子意思,如安东尼打谱的《古交行》的校注9,宋大年打谱的《秋江夜泊》中校注4;(4)打谱者参照同时期琴谱和实际弹奏对弦、徽及指法予以比较,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校正,如徐君跃打谱的《苍梧怨》中校注1、8、16,马杰打谱的《洞庭秋思》中校注1,丁纪园打谱的《春晓吟》中校注3、5、10、13、15、16等,林蔚丽打谱的《渭滨吟》中校注1;(5)因《松弦馆琴谱》采用唐宋“徽间记谱法”,有的打谱者为方便后学者,在校注中将徽位详细写出,如刘志刚打谱的《桃源吟》中的校注,宋大年打谱的《秋江夜泊》中校注2、5,李天桓打谱的《修禊吟》的校注1-23、25-34;(6)打谱具有“第二作曲”意义,打谱者在对原谱打谱中发现的不合理、需要完善的地方予以大胆增删,如郑云飞打谱的《溪山秋月》的校注3加入了过渡,李天桓打谱的《修禊吟》的校注24增加了“退七”,宋大年打谱的《秋江夜泊》中校注14,宋大年打谱的《秋江夜泊》中校注13,马杰打谱的《洞庭秋思》中校注8等。
李玫心目中的“校注”规范是不欺古,“不能随便说古人错,说谱子错。‘校注’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出版的后续计划中,如果能够提高学术品质,那就更好。在行文上,不能出现‘原谱错了’这样的句子,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可以写出或许是抄客传承中的错误。这样无论品质还是音乐质量都会有所提升”。
(二)版本比较和打谱后记
谈及版本比较,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默涵说出自己跟随老师学习弹奏诸城派的《风雷引》的感想:“不同版本比较后才发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则建议在打谱的时候“把许多琴谱找出来,分门别类,版本之间作对比、校正。忠实于原谱,尽量做到详尽,为后辈琴人做出表率”。
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丁纪园的体会是:“把所有相关的琴谱都收集齐。先收集齐琴谱,看其他琴谱是否注调名,再靠自己判断。既然要打《松弦馆琴谱》,就要把之前的琴谱都看一遍”;“选取什么版本,要写打谱后记……打谱后记讲出了原谱与《松弦馆琴谱》打出来的不同。一首曲子的后记标明的是古人作曲的时代,意图以及乐曲表现内容”。
有关打谱后记问题,李玫说:“这本集子还有一个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今天我们大家把打谱的成果结集成册,最关键的是,它还会永远地留存下去。因为要永远留存下去,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改动,不把我们个人的意识、想法记录下来,将来古琴音乐的传承就会断在这样的一个点上。”张子盛指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发统一文本,收集后记。
笔者以为,《〈松弦馆琴谱〉钩沉》中的古琴谱,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而打谱后记,则是解读“历史为什么”的关键。同一首减字谱的多种打谱版本显示出打谱工作者“二度创作”的成果,反映不同打谱者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所引起的琴曲变异,也是不同琴派版本音乐风格差异使然。打谱后记道出的正是引起这些不同版本和不同演绎风格的原因,足见打谱后记之重要。
(三)《〈松弦馆琴谱〉钩沉》打谱解题
四川音乐学院戴茹说自己的打谱工作从解题入手,以《庄周梦蝶》为例,她说道:“这首曲子是否与其他的一些情景有关?我弹曲子,比较喜欢有场景。我脑子里能看到那个场景,我才可以根据场景来设置音乐。我喜欢这样音画相配。这样我就会按一段段场景或是故事发展来安排琴曲。”
王永昌打谱也从解题入手,主要从挖掘与古琴曲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以及历史渊源着手,“现在古琴音乐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是音乐学院的教学,二是文化系统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为古琴领域,一派是学院方面,一派是民间,这两派也在交流。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将中国古琴艺术发展真正做到非遗保护的16字方针,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戴茹打谱心得有四点:“第一,解题,第二判断音高,第三判断倾向性,第四,安排节奏。”她认为:“安排节奏有两个方面,有小的节奏,乐句的节奏,一拍一拍的节奏,和最后的大的曲子的结构。这四点确定以后,这个曲子就大概成型了。”
(四)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如今,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古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在打谱过程中再现古人的审美意识,从而尽可能接近客观的历史事实,是值得每一位古琴打谱工作者思考的。
谈及古琴作为文人音乐的传承,南通古琴研究会会长、古琴梅庵派代表性传人王永昌说:“古琴最大的特点是文人音乐,但是现在文人阶层没有了,古代的诗词歌赋没有了,文人阶层虽然不存在了,但是我们文人的音乐仍存在,我们该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打谱工作者思考的。如何将古琴的特点保持下来?如何向文人音乐方面靠近,如它的符号、标示、特点?怎样比较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我觉得应该从自我做起,首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李玫谈及文化传承时说道:“如何揣摩古人的品味,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当口传心授的方式消失后,古琴音乐靠打谱来维持发展。如果把个人意志太多地强加在琴谱上,不一定是古人的品味。我们要考虑是否需要更接近古人的品味。”
中国古琴学会顾问、古琴吴门琴派代表性传人汪铎认为:“《松弦馆琴谱》此流派与当时生态、古琴文化有关系。我们打谱,是想来演绎古人的价值取向,还是演绎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首先要尊重古人。古人当时在什么环境里?这样的价值取向,是否由打谱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演绎?古人喜欢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人究竟是不喜欢还是很喜欢?这些都值得我们考虑。”镇江梦溪琴社社长刘善教认为:“古琴打谱的任务也是一种传承。其中的重要任务是要让以后的学生也会打谱。”
只有更好地研究古人的演奏风格、流派特征以及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我们才能穿越历史,将失落的古曲重新找回。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做得轰轰烈烈,但同时还要做深入细致扎实的工作,打谱工作作为古琴遗产保护的重心非常重要。他建议阅读库维拉的《科学的革命》,重视研究方法,保证有科学方法对打谱本身进行验证与检查,从而进一步探讨打谱的“范式”。王子初认为研究琴学对历史学研究有帮助。崔宪说道:“我们如何将历史的东西原样地保持下来?有的人说,愿意二度创作;有的人认为要保持原汁原味。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传统要用到打谱中去。此书是有历史意义的。从全世界的交流说,可以用五线谱,更有利于交流。从普及的角度说,或许简谱更加方便。”
朱默涵从三方面阐述打谱心得:“一是从音乐形态上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看每一首琴曲,比如调式的变化、变化音的变化、技法的运用、减字谱的运用,都说明了曲中蕴含了时代烙印;二是我们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发展,从多角度、多元化来探讨琴乐发展的脉络;三是我们在打谱进程中留下了一本打谱书籍,可以为我们同时代的作曲家和研究人员留下更好的资料,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琴乐的发展,以便创造出新的古琴音乐。”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古琴的传承、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古琴打谱是古琴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都是呼吁,没有实质性的系统的进行。”[1]202“将这部刊刻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编纂的正宗琴谱全面进行打谱,有着示范作用,进而起到推动我国传统琴曲打谱进程的作用。”[1]II
因此,《〈松弦馆琴谱〉钩沉》的出版,在古琴的传承、保护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该书后记中,我们看到了古琴学术委员会的宏伟蓝图:“我们期待从明代开始,一部部地打,一种一种风格打,这样在若干年后,我们可以对明代的古琴曲库有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明代古琴的断代史。并以此为基础,再完整打出清代琴谱,写出清代的古琴断代史。”[1]202
前辈琴家张子谦常说,打谱“小曲三月,大曲三年”,可见打谱之艰辛。《〈松弦馆琴谱〉钩沉》的出版,凝聚着古琴学会会员的心血。打谱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冯光钰会长的支持。“令人惋惜的是,2011年2月19日24时,当所有工作准备就绪时,冯先生却永远离开了大家……本以为冯先生来不及完稿序言,谁知在整理先生的遗稿中,洋洋十五页近万字的序言赫然在目……”[1]203
研讨会期间,多位学者琴家表示要将古琴艺术发扬光大。5月22日晚,“情系江南”古琴名家打谱音乐会在常熟市评弹馆举行。5月24日,作为首届中国扬州琴艺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松弦馆琴谱》全国打谱会后续演出活动在扬州举行,30余位古琴家对18首明《松弦馆琴谱》进行打谱“翻译”,一些已绝响上百年的琴曲重新响起。
《松弦馆琴谱》打谱研讨会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古琴艺术活动,推动了我国古琴艺术事业的发展。
[1]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松弦馆琴谱》钩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A Review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Tablature of The Pine-string Mansion Koto Notation
DING Wei-ping
(School of Ar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 conference on the tablature of The Pine-string Mansion Koto Notation was held in Changshu city,Jiangsu province in May,2011.This conference discussed the coll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ostscript of the tablature,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tle as well.It i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style and pattern problems on the coll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ine-string Mansion Notation,while most of the collation and the explanation should be appreciated for their value of versions comparison.More should be done to compare different forms of koto notations,and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on postscript of the tablature.Deeper studies on ancient koto notations for their history backgrounds and culture sources are to be carried out.And more should be done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ancient koto art.
The Pine-string Mansion Koto Notation;tablature;collation and explanation
J609
A
1008-2794(2012)07-0121-04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1-12-25
丁卫萍(1971—),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①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朱晞先生、尹溧新同学的帮助,特表谢忱。
②文中与会专家说的话,皆为笔者根据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