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启,徐本连,李智超,戴 梅,李 鑫
(常熟理工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宽口径专业,不仅理论知识覆盖面广,而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它对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工程实践能力强。面对新的形势,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新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与实践[1-6]。
常熟理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8年1月获准设置,从2008年9月开始招生。自从专业成立以来,我们按照培养“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对专业建设发展进行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符合常熟理工学院定位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在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针对工程意识培养与创新教育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从专业的申报开始,学院专门成立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思路,明确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定位。根据对国内各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调研的基本情况,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我们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密集与高度发达的机械、电子等行业制造企业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的需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将建设成以工程技术为主的专业,针对市场的需求培养具备柔性测试技术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完善培养方案的指导、评估、修订制度。成立由国内其他高校专家、实习基地企业老总和总工、常熟市人才市场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应苏南地区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对专业培养质量反馈意见的收集工作,作为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闭环系统。
(2)突出专业特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宽口径专业,同时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技术发展更新迅速。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各专业方向模块相互联系、逐级递进的不同层次构成。“平台”融通学科基础,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模块”主要实现不同专业特色人才的分流,及时跟踪专业发展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3)针对生源特点,与重点本科院校培养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型人才错位,培养工程应用和管理型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应用型人才错位,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职业技能为辅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构建“合格+特长”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厚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强化普通教育课程、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功底,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教育,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基于项目的创新训练,并提供多种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使培养的学生“上手快”、“后劲足”。
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并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充实和深化课程内涵,确保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围绕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控制各个信息技术分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专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培养方案的制定紧扣培养目标定位即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来制定,根据专业市场人才需求与我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智能仪器仪表技术方向与现代测控技术方向两个专业方向。
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际情况,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建设过程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引进和吸收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积极整合和重组课程资源,努力建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群,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目前,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电气与PLC控制等课程已建成常熟理工学院精品课程;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等多门校级网络课程建设;此外,单片机技术、电气与PLC控制与C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核心课程开展了项目教学法。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学院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将企业优质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与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新建了“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能通过组织“SIMATIC S7-300 system course”、“SIMATIC S7-200 system course”的考证培训、“NI--LabVIEW助理开发工程师认证(CLAD)”的考证培训。同时形成了以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平台为支撑的多个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团队。
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采用多媒体、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坚持错位发展,逆向设计,积极构建与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为确保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采用“逆向倒推”方法设计层次结构、选择课程项目。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五级层次:认识性实习、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工程应用开发训练五个层次。
在组织教师对2008级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基础上,本专业在2010级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智能仪器综合训练、测控系统综合训练、工业测控技术综合训练等技能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考级考证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合理,更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各年级的培养方案中确定了“平台+模块”(即一、二年级打通基础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以后分专业方向上课)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方案改革使学生们在入校的前两年系统地掌握好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了实践方面的课程,实验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分从2008级的52.5学分(占总学分的26.52%)增加到2010级的67.5学分(占总学分的38.14%)。
本专业依托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开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培养能力、引导创新”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在加强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着力构建了融研究性实践、科技训练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实践开放平台。形成了以“五个层次”实验教学为核心,以开放训练为手段,以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为延伸,以自主学习为补充,综合素质培养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通过开展以介入教师科研、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创业计划竞赛等为载体的科研科技型训练,以考证考级为特征的技术技能型训练,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公共技能训练,以专业见习、参加社会实践为形式的职业能力训练,拓展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提高了综合素质,产生了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成果。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专业申报开始,学院就制订了实验室建设的五年规划,通过学校投入、改建或与其他专业共同建设的方式,合理布局实验室结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学校非常重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学院的“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2008年以来,在学院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投入500多万元改建、扩建或新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室。逐步建立了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制度,电工电子实训中心、PLC技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现代检测技术实验室成为全校实验平台。
近四年来,本专业加强校外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包括上海泛华测控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10多个相对稳定、形式多样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保障。同时,本着校内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本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近几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建设了智能仪器综合实验室、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了本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实训的需要。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树立“典型”,逐步在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上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校、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做法,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宣传与教育,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扩展学生学习的领域;重视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坚决制止作弊等行为,纠正不良风气。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专业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导师制、创新项目等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四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竞赛、项目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本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其中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8项,校级各类科技项目30多项,参加学生100多人。通过实践创新项目,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参与各种形式工程训练和科技创新的本科生达到100%,学生在PLC编程与自动化系统集成、单片机开发和测控技术应用等实践项目的实施中训练专业能力,全程掌握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具备现场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造了一个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实践环境,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体验化、场景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基本能力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4)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并产生了一批创新实践成果。近四年来,本科生申报专利多项,在国际会议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外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奖50多项 ,共100多人次。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这也是华东地区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经过四年来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学风建设及资源保障建设等多项措施,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体现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的定位原则和专业特色,构筑了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化,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进一步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紧跟时代步伐,紧扣社会需求,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
[1]温秀兰.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122-123.
[2]宋爱国,崔建伟,吴涓.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1-2,4.
[3]周小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论坛,2009(5):52-54,58.
[4]杨俊,王光明,叶湘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14-16.
[5]曹建安,杨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4):4-5,17.
[6]宋爱国,吴涓,崔建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与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