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运用

2012-04-01 01:34王安忠王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王安忠王 瑞

(1.青岛滨海学院 学生处,山东 青岛 266555;2.青岛滨海学院 西方语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运用

王安忠1王 瑞2

(1.青岛滨海学院 学生处,山东 青岛 266555;2.青岛滨海学院 西方语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德育工作者需要树立开放平等的德育观念,提高自身水平,在德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以建立有效的网络约束机制。

新媒体技术;高校德育;挑战;应用

新媒体技术造就了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技术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技术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表现为数字杂志、微博、手机飞信、QQ等,这些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具备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是传播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开放自由地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信息传播的身份认同超越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界限,实现了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1]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自由,3G手机的流行正在证实着这一点。

二是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性增强。“互联网技术所承载的文化影响的直接结果是社会化发展由精英文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一改昔日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中的单向性与被动性,开始走向全面的双向交流与适时互动。”[2]会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来满足个体间互动的需要,这种互动使个体主体性增强,提高了人的自主性。

三是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信息传播者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及时而准确地发布信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这已被诸多较大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应急反应所证实。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可以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国家的共享,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四是人际交流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中,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角色的定位是虚拟的,交流中双方均以虚拟的符号代替自己,从而把真实的自我隐藏了起来。这种虚拟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交流,但往往会引起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虚拟化,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冲击,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异化。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中的普遍运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第一,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提出挑战。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自主性赋予了大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显现出文化传播大众化式的平等,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公信度遭怀疑。日益兴起的电子文化“以自然科学为根基,将所有的事物都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变化,而成为一切生活的统治者,其结果是使所有到目前为止的权威都走向了灭亡”[3]。教育者的道德话语霸权势微,后果便是因普遍怀疑而产生了新的信仰危机,大学生因得不到权威的教导而变得普遍迷茫。

第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使信息发布的渠道更加灵活广泛。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论调也搭上了新媒体技术的便车,在公众中广泛传播。在高校中,“大学生从新媒体技术中获得的信息具有难以预知性,大量负面的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理念等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4]。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不高,极易受有害信息的毒害,使自身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第三,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异化。在虚拟环境中,大学生的身份、年龄、性别被掩盖,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被削弱,造成道德意识弱化。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抛开世俗生活的限制,通过长时间的游戏,重新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相貌、财产等。这对于身处学习和就业双重压力下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避风港。他们减少了与亲人、朋友的接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导致人际关系异化。

第四,诱使大学生追求个人绝对自由。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人们接受和传出信息具有自由性。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容易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在受到大量信息刺激时,会表现出强烈的从众行为,可以对从网上随意得来的信息轻易发表自己看法,甚至不考虑后果。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分沉迷新媒体技术,忽视了对规则之于自由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陷入对绝对自由的过分追求。

三、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若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开放平等的德育观念。由于技术的开放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完全将学生和新媒体技术隔离开来,必须直面高校德育的新挑战,对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创新。“传统防范型的高校德育,试图在大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围墙,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意愿成长,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5]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开放平等的德育观念,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

第二,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水平。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对他们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了解和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水平,必须设法将网络技术手段和移动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来”[6]。德育工作者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注意了解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和交流方式,使自己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

第三,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博客、QQ、手机飞信等已经广泛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状况,并且设法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7]。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挖掘各种新媒体技术在德育中的作用,把各种媒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

第四,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高度自由,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大学生群体中,追求个人绝对自由和受网络不良信息毒害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探索虚拟环境中的惩罚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以形成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新型德育模式。

[1]杨晓丽.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浅析博客时代的公众角色定位[J].青年记者,2008(20).

[2]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技术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3](法)雅斯贝尔斯.何谓陶冶[A].文化与艺术评论(第一辑)[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4]李文涛,鞠永干,李世广.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1(2).

[5]王海柳.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

[6]揭红兰,汪启思.浅谈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广场,2009(12).

[7]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WANG An-zhong (Student Office of Qinghai Seaside Institution,Qingdao Shandong266555)

WANG Rui (College of Euro-Language,Qingdao Seaside Institution,Qingdao Shandong266555)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changed the way of spreading inform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which challenged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The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build up the moral concepts of open-up and equality,improve themselves in an all-around way,apply the various media technologies into moral educations and set up an effective network constraint mechanism.

new media technology;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challenge;application

G645

A

1673-1395(2012)06-0120-02

2012-04 -28

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2011B018)

王安忠(1977-),男,山东平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