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关系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2012-03-20 09:47贾淑云皇甫菁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主体

贾淑云,皇甫菁菁

(1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00;2陕西教育学院教务处,西安710062)

论师生关系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贾淑云1,皇甫菁菁2

(1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00;2陕西教育学院教务处,西安710062)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合作关系可以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积极的精神状态;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具有感染、启示作用,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自我管理和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师生关系;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当前,一些大学生奉行“一本书主义”,被动学习、阅读量太低、不爱做笔记和作业、应付实验、考试前突击一下,一些学生认识不到课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不能主动参与。这是一种主体性缺失的发展状态,这样的发展状态令人担忧。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指“在教育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作用下人的发展”[1],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的人”[2],使大学生自觉能动地发展。师生关系怎样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探讨教学过程、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问题十分必要。

一、师生关系的本质和文化学意义

在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建立的关系,是以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塑造为特征,以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的关系。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平等关系,“理应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3]。教师“把学生既当作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又当作被教育者认识和教育的对象主体”[4]15。教师转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的认识,转变了角色定位,不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控制学生,也不再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会主动地去关注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形成的“师生主体间关系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4]15,“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形成方式是师生交往和理解的方式,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4]15。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新性地学习,从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有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大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自主发展的平台,那么,在班级授课制和讲授法仍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安排的循序渐进和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基本质量。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影响,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所以,应从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交往,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一角度对班级授课制加以改进,或辅之以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一是要在深化师生交往上下功夫。交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形式。教学过程是以教师营造富有情感的交往氛围为特征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不仅是言语的知识信息的表达、倾听、领会、理解的过程,更是交往者‘精神的相遇、相通’的过程,更是交往者彼此受言语负载的情绪、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过程。”[5]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本着一种友爱精神与学生共享有关目标、课程和程序方法方面的某些决策职责的话,他们就可能赢得为取得教学成功所必须的学生的认可”[6]115,就必然会唤起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的确立,形成信任、合作的人生态度,产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

二是教师以对话的形式,运用知识材料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训练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讲授法的恰当运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讲授时只要善于把授课的核心内容在相关背景知识下与学生展开对话,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建立核心内容与相关背景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能力,恰恰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三是必须保证有一定比例的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自学辅导或科研训练等的课时。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切实改革教学方式,保证师生有充分的交流和理解,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由于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影响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以外的潜在功能是值得重视的。这可以归结到隐性课程的问题。隐性课程是从学校生活的其他部分习得的经验、态度、价值、信仰。在隐性课程中师生关系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师生关系表现在正规课程以外的师生交往。有可能是一种直接接触的交往,表现为教师对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也有可能是一种非直接接触的交往,是靠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所形成的氛围中感受、感染的心理交往。这种非教学性交往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基础上的情感交融的关系,是师生双方都能够感受到心理满足与愉悦的精神层面的关系;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交往中的教育性,教师的人格、师德、学术风范以及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等给予学生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也表现在学校隐性课程建设活动中教师(活动的组织者)的主导作用。隐性课程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师生的交往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通过协调与合作,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在非教学交往中通过互相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感受或评价中获得关于自身的信息,从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学生从这类师生交往中所获得的自我观念与从同学那里所获得的,意义有所不同。”[7]二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师生的非学术交往中,教师的广博学识、治学经验、学术才华、学术成就都会对学生有“心理暗示”,也可能是情境的感染,也可能是榜样的力量,也可能是语言的启示,在没有说教和灌输中“产生了一套对学习具有影响的复杂而微妙的个人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8]。这些都会促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三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以及活动本身所要求于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素质,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或感召力,使学生有一种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

可是,目前一些高校对这种交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少。教师除了上课外,就很少有机会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即使在上课时,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有限。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交往对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促进作用。如下措施都是切实可行的:为本科生配备导师;确立教师联系学生的制度,使教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定期为学生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科普讲座、学术讲座;学生的讲演、辩论、文体活动要多邀请一些教师指导和参加。学校应有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以上活动,并要有相应的制度,确保这些活动切实有效;要强化师德建设,使教师用爱心、诚心与学生交往,对学生满腔热情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管理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学管理中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二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三是教学管理中师生的平等关系;四是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9]422可见,学生参与管理是教育民主化的趋势之一,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以教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我们应看到,学生在了解社会需求方面,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可获得较为详细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确定专业面向、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在教学计划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课程改革等方面应尽可能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作为“消费者”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责任心的大与小、精力投入的多与少、教学信息的新与旧、教学方法的活与死、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最有发言权。

学生参与管理要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构建、制度构建。所谓组织构建,就是建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网络型组织,以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频度。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的作用。所谓制度构建,就是要在制度上保证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运行,保证教学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的准确、及时。

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自我管理,需要学生必须有自律能力,而学生有无自律能力,就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建立在教师主动引导和着力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主体意识,也就有了自律的要求。因此,自我管理同参与管理的密切结合是很重要的。组织上、制度上和工作计划安排上应尽可能统筹考虑二者的结合。二者的结合是培育学生主体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教”与“管”的双重责任。教师的“管”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的纪律约束,二是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在学业上的“严格要求”是高等学校追求“高深学问”的本质规定。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良师必是严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教育爱为基点,以平等和真诚为原则,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以严格要求和责任感为表现形式的崇高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或利益联系的庸俗关系。那种认为严格要求会影响师生关系,认为改善师生关系有碍严格要求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那种人为降低实践性环节的标准和要求的行为,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那种人为降低考试要求、命题和评分标准的行为,是严重的渎职行为。这些行为是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蔑视,必然严重地降低教学质量,极大地损害学生利益,妨害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的必要条件。

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学生的参与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严格要求都是创造良好环境的内容,教学制度创新也是其内容之一。教学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和选择学习进程的自主权利,扩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空间。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要靠学校领导的倡导,在学校工作的质量方针、质量标准中有所体现,要把有关师生关系的方针、政策、措施、制度等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之中;更为重要的,要靠教师和管理人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充分认识师生关系对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意义。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3]李定仁,罗儒国.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生成机制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4):22-26.

[4]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5]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9):14-19.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8):54-59.

[8]鱼霞,毛亚庆.潜在课程与高校思想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2,(2):41-45.

[9]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s’Subjectivity

JIA Shu-yun1,HUANGFU Jing-jing2
(1 Editorial Management Center,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2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n 710062,China)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equal,whic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fluence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Essentially the relations are an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In the teaching,the relationship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arouse the undergraduates’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form an independent and positive mental state.In the education,the contact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influence and enlighten the undergraduates,and guide 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on their own.In the management,the undergraduates’participation,self-government and the teachers’strict requirements can best develop the undergraduates’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ies.The good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subjectivity,and in favor of their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undergraduates;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G655

A

1009—5128(2012)04—0024—03

2011—11—07

贾淑云(1965—),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社科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语言文字工作研究;皇甫菁菁(1982—),女,陕西白水人,陕西教育学院教务处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孙广才】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