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自明,杨方琦
(渭南师范学院 a教育科学学院,b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农村中小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及完善思路
肖自明a,杨方琦b
(渭南师范学院 a教育科学学院,b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714000)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时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该研究基于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抽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以期加快和规范我国农村中小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策略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及教育信息化发展则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自200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现已全面完成,三种模式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教育部对“农远”工程的应用提出了“班班通、堂堂用”的明确要求,虽然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基于“农远”工程三种模式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开发了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问题在应用过程中还是凸显了出来。究其原因,是由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高、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以农远资源为基础,建设数字化校本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本地化,是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效益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想途径。
陕西省委、省政府2011年1月13日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础教育专网,力争初中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并不断完善中小学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建设;一方面加快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探索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1]由此可见,加快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陕西省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情况,基于分层抽样和研究便利性原则,我们选取了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安康市、汉中市、延安市和榆林市所辖的“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为研究对象。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所农村中学和20所农村小学的240名学科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女教师分别为86人和154人,对应比例为35.8%和64.2%,分别来自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既有基于“模式一”的光盘资源,也有基于“模式二”的卫星资源,还有基于“模式三”的网络资源,教师对如此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表现出来的态度如表1所示。依据里克特五点量表的计分方式,依次对五个选项赋值为4分、3分、2分、1分和0分,计算出两者的 F值分别为0.60和0.53。[2]56由于两者的 F 值均大于 0.5,因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及可用资源数量均表示认可,但态度并不强烈,且对可用资源数量的认同明显低于资源总量,这也表明资源的可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及可用资源数量(频数/百分比)
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相关性程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教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对课堂教学效果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表2所示,依据里克特五点量表的计分方式,分别对五个选项依次赋值为4分、3分、2分、1分和0分,计算出四者对应的 F 值为 0.57、0.58、0.55 和 0.56。[2]67四者的 F值略大于0.5,由此可见,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四个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显著。
表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相关性分析(频数/百分比)
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否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科教师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改,是资源适切性的直接表现,也是资源能否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认为资源能够直接使用而不需要做任何修改的学科教师非常少,仅占受访教师总人数的3.4%,而绝大多数学科教师认为资源在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较大程度或少量的修改,比例对应为43.6%和53.0%。由此可见,东中部发达地区的优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在应用于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水土不服”,无法实现东西部基础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相关性和适切性三个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虽然相当可观,但能够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资源并不多。因此,农村中小学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条件,合理整合、改进和优化农远资源,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加快实现教学资源的本地化,积极构建数字化校本教学资源库。
结合抽样调查的32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只有4所中学和2所小学建有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主要用于教务管理、资源集成、信息发布和对外交流,仅有1所中学建设有专门的校本教学资源库。通过与校长们的交流发现,他们也充分认识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均表示将以陕西省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工程为契机,争取早日建成校园网,以满足教学、科研、管理、交流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校本教学资源库是指由学校组织和规划,由学校师生共同建设和维护,以满足广大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为目的,通过整合并转化一切可以利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而建设的能适用于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支持系统,是一个人人知晓、人人会用、人人会建的本土化教育教学资源库。[3]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教学应用时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要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满足学校教学需求且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条件的既科学又合理,且高效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教学性原则指农村中小学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要有利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还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这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一方面,教学资源库的功能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过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和环节展开,要充分满足教师教的需求、学生学的需求和学校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容必须具备教学性,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符合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学科分类是教育资源内容划分的最基本依据。以学科教学资源库为基础构建有机统一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此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便于管理和组织,并可以将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知识内容体系进一步细化到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251-255由于每个学科相对独立,因而在进行资源库建设时能够并行工作,有利于提高整个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效率。另外,每个资源站点只存储某一学科的资源,用户能够快速检索和定位所需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开放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校本教学资源库结构的开放性,资源库应基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需求创建各个功能模块,在使用过程中师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功能模块进行修改和完善。其次,校本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开放性,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来源渠道的开放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资源;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更新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都可以对资源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相应权限的操作。再次,校本教学资源库要实现区域教育网内的开放,避免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更好地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有利于突破资源的“信息孤岛”的局限,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校本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尽量选择产品质量好、用户评价高、公司实力强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且产品应该遵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规范。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本身要遵从国家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资源类型的分类,以及《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对媒体素材、题库、案例、课件与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基本资源类型及其质量标准。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规模大的系统工程,农村中小学要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建库,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作为校本教学资源主要开发者,教师由于受到教学任务繁重、信息技术能力不高和生活负担较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去,因此,建设时可以采取分学科、分内容、分时段的方式进行。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学资源成几何级数倍增,校本教学资源库要为后续的更新和升级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周期长、规模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农村中小学要按照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快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运作效率,还有利于规范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重点突出优秀校本教学资源库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区域性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再者,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明确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农村中小学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分学科、分层次、分时段加快和推进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程。
毫无疑问,学科教师是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条件优势和信息技术能力优势,为资源库建设做出更好的贡献。但是,教师人手和精力均有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学生既可以以班级的形式参与学科资源的建设,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完成专题知识的探究,整个过程必须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并负责对学生提供资源的审核、评价与鉴定工作。
让资源插上网络的翅膀,就可以翱翔于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资源获取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资源和“农远”工程三种模式配备的资源,优先考虑带源文件的资源和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资源,对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和修改,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另外,注重本地资源的培植,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发原创性的资源。在教学资源应用方面,要加快学校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硬件环境建设,构建立体化的资源应用环境,在硬件实现“班班通”的基础上推进教学资源的“堂堂用”。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资源应用的目标之一还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要以校为本,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采取研讨式、经验交流式、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行培训,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强化,还要注重理论层面的内化。另一方面,开好信息技术课,切实以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为导向,采取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方法与手段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再者,可以结合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学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不断地对资源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结合已有的相关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本区域和学校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及特色的基础上构建校本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来规范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另外,要进行校本教学资源的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实现资源管理的最优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总而言之,“以校为本,一切为了学校,一切在学校中,一切基于学校”,这是校本最核心的理念。[5]1因此,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贯彻和执行这一理念,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尽可能地依靠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同时,要树立“大校本”理念,注重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区域性交流与共享,实现兄弟学校间资源互通有无,共享建设成果。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本身的发展和壮大,还有利于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1]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施意见[Z].2010-07-29.
[2]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严水冬,王雱.对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85-88.
[4]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based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Construction
XIAO Zi-minga,YANG Fang-qib
(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b School of Media Engineering,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he key to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also it is the important channel for students’self-learning to achiev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 Shaanxi Province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 of sample survey results and analysis,and the paper advan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o accelerate and standardize the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building.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school-based teaching resources;building;principle;strategy
G62
A
1009—5128(2012)04—0121—04
2011—11—02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2YKS012)
肖自明(1962—),男,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责任编辑 贾淑云】